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因子的影響
刁樹玲李宗清馬寶新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山東濱州256603)
摘要〔〕目的探討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因子及凋亡反應的影響。方法選擇88例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加洛伐他汀治療,觀察組給予常規加瑞舒伐他汀治療。檢測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8(IL-18)、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C-myc和Bcl-2蛋白表達水平。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TNF-α、IL-18、hs-CRP、C-myc和Bcl-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炎性因子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但觀察組炎性因子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myc表達均較治療前下降,而Bcl-2表達水平上升,但觀察組C-myc表達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而Bcl-2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瑞舒伐他汀在治療ACS 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時,較洛伐他汀更能有效抑制炎性因子增殖,并發揮抗心肌細胞凋亡作用。
關鍵詞〔〕瑞舒伐他汀;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律失常;炎性因子;凋亡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
第一作者:刁樹玲(1970-),女,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律失常及心血管疾病介入研究。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由于不穩定的動脈粥樣斑塊在冠狀動脈內破裂或糜爛引起血栓形成所導致的心臟急性缺血綜合征,臨床癥狀表現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以及不穩定型心絞痛〔1〕。近年來該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若不及時發現并救治,多數病人會發展為明確的心肌梗死甚至出現心臟性猝死,嚴重威脅患者健康〔2〕。隨著藥物臨床研究的深入,不少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能減少ACS心血管事件的發生,能有效降低患者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或心臟驟停及心房顫動的發生率,并使該病的病死率下降18%〔3,4〕。本研究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療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觀察并分析該藥對患者炎癥及凋亡反應的作用。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間收治的88例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診斷符合美國心臟學會/美國心臟病協會《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指南》關于ACS的診斷標準〔5〕,并經入院心電圖檢查或動態心電圖檢查提示存在心房顫動、室性期前收縮或室性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指征,男54例,女34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54.12±9.95)歲;病程5~36個月,平均病程(12.40±6.50)個月;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20例;經心功能Killip分級心功能Ⅰ級患者48例,Ⅱ級患者32例,Ⅲ級患者8例。排除患有其他器質性心臟病、腫瘤、感染性疾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自身免疫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ACS類型及心功能分布比較,差別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措施(及時開展PCI或溶栓治療,給予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β2-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及洛伐他汀口服治療,20 mg/次,每晚睡前頓服1次,持續2 w。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療,20 mg/次,每晚睡前頓服1次,持續2 w。分別在兩組患者入院時以及治療2 w后使用全自動生化儀對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18、C-myc,Bcl-2蛋白含量進行測定。
1.3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NF-α、IL-18、C-myc,Bcl-2和hs-CRP含量變化。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表1 兩組患者一般信息結果比較( n=44)
1)ACS類型構成: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TNF-α、hs-CRP、IL-18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w后,兩組患者上述炎性因子表達水平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炎性因子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 s, n=44)
與同組患者治療前比較:1)P<0.05;下表同
2.2兩組患者凋亡反應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Bcl-2和C-myc蛋白表達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cl-2表達較治療前顯著上升(P<0.05),且治療組上升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myc表達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且治療組下降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凋亡反應指標比較
3討論
ACS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硬化斑塊破裂,血小板出現黏附、聚集及大量釋放,促使凝血系統激活并形成血栓,同時可伴血管痙攣,進一步加重心臟血管狹窄,甚至出現完全堵塞誘發心肌缺血缺氧,嚴重時甚至出現心肌壞死,患者可發生心力衰竭甚至猝死〔6〕。研究發現ACS患者同時可發生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肌缺血、損傷以及壞死發生后進一步增加心肌細胞電不穩定性,導致血液中脂肪酸及兒茶酚胺濃度異常升高,阻礙心肌自律收縮并發生應激反應;同時,由于心肌缺血或梗死、壞死,導致心臟迷走及交感神經關系紊亂,加重心電活動的不穩定性,從而誘發或促進了心律失常的發生〔7〕,該類患者死亡率較高。臨床研究發現有效降低ACS伴心律失常患者死亡率的措施在于及時診斷和治療〔8〕。目前已證實,hs-CRP作為一種非特異性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冠狀動脈硬化患者冠狀動脈事件及預后的預測因素〔9〕,而由活化的巨噬細胞分泌的TNF-α、IL-18等炎性因子在ACS伴心律失常患者體內大量釋放,刺激平滑肌細胞大量增殖,并誘導肝細胞產生大量C反應蛋白,后者與脂蛋白結合后激活補體系統,產生大量終末C5B-9,造成心肌細胞損傷〔10〕。另外,細胞凋亡是ACS發生缺血和非缺血性心肌細胞死亡的一種形式,凋亡速度過快能進一步加速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室重塑,加重ACS患者心臟負擔。研究發現Bcl-2蛋白過量表達有助于機體細胞對多種死亡誘導性刺激耐受力的進一步增強,有效遏制細胞程序性死亡,當有足夠生長因子存在時,C-myc可發揮促進細胞增殖分裂,抑制凋亡的作用,而當生長因子不足時,發揮抑制細胞增殖分裂,誘導凋亡的作用〔11〕。因此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產生與釋放,并通過介質抑制細胞凋亡逐漸成為治療ACS患者的一種有效途徑。
大量研究證實他汀類藥物通過結合三羥基三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酶還原活性而有效調節脂代謝,降脂功效明顯〔5,8,12〕,同時,該類藥物能有助于血管內皮功能改善,減少心肌缺血損傷程度并對缺血心肌灌注,有效調節心肌肌膜生脂肪酸的成分和生化特性,促進跨膜離子通道的穩定性,發揮改善心肌傳導和興奮性作用,有效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是治療ACS 合并心律失常的有效藥物〔13〕。本研究提示瑞舒伐他汀抑制炎性反應效果更好,能明顯減輕ACS合并心律失常對心臟的損傷。同時,與洛伐他汀相比,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后C-myc水平顯著下降,避免了由于ACS患者缺乏足夠生長因子時該介質誘導細胞凋亡,同時,觀察組患者在服用瑞舒伐他汀2 w后,體內Bcl-2蛋白表達水平較對照組顯著上升,進一步提示瑞舒伐他汀在發揮改善細胞凋亡,促使機體炎性和促凋亡因子減少,有效抑制凋亡因子增加,從而減輕ACS合并心律失常對患者心臟損傷等作用上明顯好于洛伐他汀。
綜上,瑞舒伐他汀治療ACS 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能有效抑制炎性因子增殖,并抵抗心肌細胞凋亡,值得臨床推廣。
4參考文獻
1李忠佑,盧長林,楊躍進,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抗血小板治療的新進展〔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4;28(5):334-7.
2張秋林,魏延津,尹傳貴.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對ACS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響〔J〕.新醫學,2012;43(3):152-3.
3Vedre A,Gurm HS,Froehlich JB,etal.Impact of prior statin therapy on arrhythm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from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J〕.Am J Cardiol,2009;104(12):1613-7.
4李榮霏,易高眾,劉志華.瑞舒伐他汀聯合普羅布考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及血脂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2;28(10):737-9.
5Bickel C,Ruppreeht HJ,Blankenberg S,etal.Relation of markers of inflammation(C-reactive protein,fibrinogen,von Willebrand factor,and leukocyte count)and statin therapy to long-term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jcally prov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2002;89(8):901-8.
6黃景,熊龍根,李國強.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hs-CRP 和心血管事件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3;35(4):411-2.
7楊麗麗,寇惠容.阿托伐他汀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4):535.
8盛益,岑鎮波,張建盛,等.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漿炎癥細胞因子和頸動脈斑塊的影響〔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1;11(2):129-32.
9滕浩,孫曉,張曼.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因子變化的影響〔J〕.上海醫學,2012;35(6):522-3.
10吳彬,羅佳瑩,羅仁夏.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再發心血管事件影響因素的質量-數量Cox回歸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2;56(6):38-41.
11徐崇澤,何軍,石磊,等.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PCI 術后療效和血清因子表達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8):9-12.
12婁唯鳴.他汀類藥物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抗炎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6(4):380-4.
13張玲姬.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6):675-6.
〔2014-05-17修回〕
(編輯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