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原
【摘要】建構理論是基于認知主義產生的西方教育心理學理論。20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于西方。進入21世紀后,建構理論在我國得以廣泛研究討論,發展迅速。建構理論在外語界也引起廣泛討論,其理論思想對指導外語教學、進行外語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建構主義;外語;教學改革
最早提出建構主義的學者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其創立的“日內瓦學派”從內外兩個角度研究兒童認知發展。該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是一個在“同化”“順應”中追求“平衡”的循環過程。“同化”是指將外部信息吸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過程。“順應”是指當外部信息與已有認知不能融洽對接時將已有認知進行改變的過程。換言之,“同化”是量變,“順應”是質變。在“同化”的過程中,外部信息與已有認知是平衡的。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就會發生“順應”。通過“順應”,外部信息與已有認知再次回復到平衡狀態并繼續進行“同化”。因此,認知的過程就是由平衡時的“同化”到失衡時的“順應”再回復到平衡時的“同化”的循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已有認知不斷向“最近發展區”過渡。在皮亞杰之后,其他一些學者豐富發展了建構理論,如認知的性質、個體主動性作用、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等。
以往對外語教學影響較大的是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認為人通過接受外部刺激,接受并獲得技能。老師通過不斷的刺激讓學生有所反應。而建構主義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傳統外語教學模式。
一、外語教學中“教”的改革
在建構主義理論中,學生才是認知的主體,教師是幫助他們進行“同化”“順應”過程的幫助者。因此,教師工作的重心由如何教轉移為如何幫助學生認知。
1.課程設計。教師要將自己定位成設計者、組織者和促進者。在建構主義常見的幾種教學模式中,比如支架式、拋錨式、隨機進入式,教師預設一定的情景或問題,將學生引導到需要認知的問題情境。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創設情境或需要解決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結構,讓學生用已有的外語能力解決問題。當學生發現用已有的認識水平不能夠完全解決這一情境的問題時,引導他們去接近“最近發展區”,讓這一教學內容內化為學生的內在認知,并能夠用這一認知應對真實的情境。
2.授課過程。改變填鴨式教學,教師不再是單純地教,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學。師生之間的互動是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是各自認知結構相互同化順應的過程。師生在外語課堂中,都是要完成某一特定情境或問題的參與者。教師引導學生用已有的外語能力去解決問題參與情境。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分組,將大情境大問題化解為小情境小問題,通過討論反思促進學生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教師激發學生的熱情,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授課過程中,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情境和問題的布置,讓學生們自主整合已有外語知識結構。另一條主線是解決新情境新問題,讓學生在已有的外語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同化順應。老師要讓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在分組中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參與到課堂中。老師的指導讓學生們的外語知識體系更加系統,真正地內化為已知認知結構,固化已有的外語認知能力。
3.教學手段。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手段應為認知服務。因此,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外語教學手段已不僅僅是協助教師的手段方法,而是為促進學生認知、進行學習會話交流、主動探索的認知工具、是進行情境設計、協作討論、會話溝通、認知建構的輔助工具。利用其聲、光、電等現代化科學技術輔助手段,即把音頻、視頻、文字材料等等搬入課堂,從視聽說等多方面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與認知。
二、外語教學中“學”的改革
1.主動性。建構主義視角下,學生進行外語學習,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生并不是接收的容器,也不是一張空白的紙。學生有自己的外語認知水平,也對社會和身邊的情境有自己的認知。從自然到社會,他們都有自己的認知。當學生面對一定的情境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與他人溝通時,一定會基于他們的相關經驗和能力。因此,學生才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中心,是學習效果的決定者。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的認知建構過程。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不斷提升他們的外語水平,完成新舊知識的成功建構。
2.建構性。不同于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只是單純的疊加,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新舊信息不斷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強調的是個人的主體性,單純的外部刺激沒有意義。新知識和已知的認知不斷作用,既有增加,也有減除,既有矛盾,也有共通。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中完成向“最近發展區”的過渡。因此,建構視角下,引導學生進行外語學習應該是積極地學習、建構地學習、積累地學習、目標指引地學習、診斷地學習、反思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