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杰
摘要:音樂本體問題是音樂美學研究中常遇到的問題,而且具有跨學科的特點,研究者必須具有音樂學與哲學的雙重知識背景,才可能進行深入的研究。由于本體問題在哲學上一直存在爭議,且各家認識不盡相同,所以勢必導致音樂本體這樣一個衍生概念的相對混亂。為便于今后的研究,本文擬從本體概念、本體流派等方面入手,對音樂本體加以闡釋,并對其實質加以必要的論述。
關鍵詞:本體 音樂本體 音樂美學 存在
一、何為本體?
“所謂本體,指終極的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內部根本屬性、質的規定性和本源,與現象相對”。所以,本體是關于存在的學說,最早提出本體這一概念的人是巴門尼德,他認為本體是世界的本原。而本體論概念,則最先出現于德國哲學家郭克蘭紐和法國哲學家杜阿姆爾的著作中,后被德國哲學家沃爾夫采用,沿用至今。
二、關于本體的各家之言
(一)古希臘:巴門尼德的“存在”、伊奧尼亞的“水”、柏拉圖的“理念”、畢達哥拉斯的“數”、亞里士多德的“形式”等都是關于本體的學說。
(二)中世紀:本體即上帝。這一時期經院哲學大行其道,上帝成為世界的本原,一切的一切均來自于上帝,他決定了人與世界的發展,人類只是執行其意志的工具,只能惟命是從,絕對不可以懷疑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上帝的決定及判斷。
(三)近現代哲學:笛卡爾是一位“膽大妄為”的哲學家,他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口號,把存在的前提鎖定在“我思”,否定了中世紀以上帝為代表的“神學本體論”,把上帝從高高的哲學神壇上拉了下來,剔除了本體的神秘性、權威性,以及人們在認識過程中的被動性。
三、何為音樂本體?
若想說明音樂本體為何物,首先應知道音樂屬于藝術的一個門類,音樂本體是屬于藝術本體的衍生概念。那么,什么是藝術本體呢?“藝術本體是對藝術本身存在的終極原因、藝術之為藝術的存在本體和質的規定性加以描述的理論”,由此可知,音樂本體是對音樂本身存在的終極原因、音樂之為音樂的存在本體和質的規定性加以描述的理論。
四、關于音樂本體實質的幾種觀點:
(一)數即本體。眾所周知,西方文明無論發展到何時、何種程度、何種狀況,其文明的重要源頭都要從古希臘時代講起,作為這一時代的優秀代表,畢達哥拉斯的聲譽與地位無可撼動。他集數學家、哲學家、音樂理論家等眾多頭銜于一身,通過科學試驗發現了音樂與數學的關系,將實證性研究與理性精神引入到音樂研究中。
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數,說得再具體就是數的結構與比例,這種結構與比例既體現在宇宙的運行中,又體現在音樂的音響中,這種對世間萬物運行規律的總結與概括比前人有很大的進步,同時他認為,作為事物本源的數可以被人認識,所以畢達哥拉斯的本體學說是一種可知論。因而音樂的本體也可以被掌握。這對于消除音樂的神秘感,深入研究音樂自身的特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理念即本體。建立這一理論的人是古希臘最偉大哲學家之一的柏拉圖,他在繼承發展巴門尼德與畢達哥拉斯學說的基礎上建立了第一個本體論體系,即理念論體系。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理念,那么音樂的本源也應是理念。
顯然,柏拉圖是一位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的理論在于以一種超越性的方式探討萬物的存在方式,而忽視了感性體驗對于把握事物本質的重要性,這對于研究音樂本體更是一種致命的缺陷。大家都應知道,音樂是我們人類的創造物,是一種精神的產物,而如何滿足、實現這種精神需求,必需要有感性經驗的積極參與,具體體現在音樂的創作、演唱、演奏、欣賞等各個環節,如果忽視感性體驗這一探尋音樂本體的重要手段,片面的探尋抽象化、絕對化的音樂的理念,就無異于重走重理性、輕感性的老路。柏拉圖所走過的哲學探索之路,是哲學史上不可跨越的重要階段,但他的理論之所以被批判的繼承甚至取代,恰好說明其存在的缺陷。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有所借鑒、有所繼承、有所發展。
(三)形式即本體。建立這一理論的人是亞里士多德,作為西方文明的代表,他不僅沒有盲從前人的學術見解,還創立了自己的學術體系。體現了嚴謹且務實的研究風格,具體體現在——他一改柏拉圖理論中高高在上的理念論體系,對其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矯正。從亞里士多德的學術觀點中,我們可以感到更多可知可感的事實存在。在對藝術的態度上,柏拉圖認為現實是理念的摹本,藝術則是摹本的摹本,而作為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卻給予藝術以正面的評價。
本體是關于存在的學說,西方首位將其作為哲學中的哲學、存在中的存在,并給予足夠重視的哲學家是亞里士多德,他把對存在的研究從絕對、抽象的死角拉回到可被感性經驗所把握得客觀實在中來,并把存在的層次與類別做了邏輯上的劃分,為本體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亞里士多德認為,存在物由四種因素決定,其中的形式因是事物的內在規定性,質料因是存在物存在的基礎。存在物不能沒有質料因,但質料因只能使存在物可能成為其所是,只有當質料因從形式因獲得了必要的規定性,存在物才是其所是,因此,形式因才是存在物存在的決定性因素,“形式才是事物的第一本體。”所以,音樂的形式就是音樂的本體,而且是第一本體。
五、筆者對于音樂本體實質的認識:
筆者認為,既然“音樂本體是對音樂本身存在的終極原因、音樂之為音樂的……質的規定性加以描述的理論”,是研究音樂存在的學問,那么音樂就應該有兩種存在:感性存在與理性存在,或稱為第一存在與第二存在。第一存在是以感性的方式顯現,相對容易觀察,表現為音樂的材料及其組合方式:而第二存在是以規律的方式隱藏,有待發掘。在以往的西方哲學研究中常常存在一種傾向——重視理性而輕視感性,認為理性高于感性,像黑格爾就曾說過:“哲學史所昭示給我們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靈,是許多理性思維的英雄們的展覽,他們憑籍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靈的本質——深入上帝的本質,并且為我們贏得最高的珍寶,理性知識的珍寶”。
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世界萬物的存在首先是物質的存在,這個存在是可以被感知的,具體而言就是被我們人體的感覺器官感受,如果輕視、忽視、甚至跳過感性,片面地談理性將使研究變得十分不科學、不恰當、甚至是莫名其妙,通過這樣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將不免落入神秘主義的怪圈,不符合研究的規律。
所以音樂的本體應包括感性存在與理性存在,或稱為第一存在與第二存在。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其中,第一存是第二存在的基礎,也就是說感性存在是理性存在的基礎,沒有對音樂感性存在的把握,就不可能對音樂感性存在進行分析、判斷、總結,提出建立在科學與事實基礎上的理性存在理論,感性存在是通往理性存在的必經之路。無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否則理性存在就是空中樓閣,是沒有任何依據的畸形理論:第二存在是第一存在的升華。即理性存在是對感性存在的提煉與總結。不存在憑空產生的理性存在:第一存在與第二存在地位平等。即感性存在與理性存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第一存在是基礎,第二存在是第一存在的升華,都是我們認識音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階段,我們不能再走以前重理性輕感性的老路,不能重復錯誤,給感性存在以合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