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玲


摘要:曲劇作為河南本土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6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學校本課程的設立,讓更多的藝術形式走進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不僅豐富了音樂課堂,拓展了文化傳承的渠道。更讓曲劇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有了煥發了新生機的機會。曲劇進入中學音樂課堂教學。增強了音樂教學的趣味性。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對中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提出傳統文化進入中學課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有積極作用。通過家庭、社會以及教師引導。能促使中學生對傳統文化傳承使命感,讓傳統文化的精髓薪火相傳。
關鍵詞:曲劇 校本課程 中學音樂課堂教學 文化傳承 本土文化
一、河南省曲劇簡介、成長和傳承特征
筆者生長在河南,對河南有很深厚的情感,河南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的一個農業、軍事重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河南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各種文化藝術財富。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個區域也逐漸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而曲劇早在2006年就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河南民間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朵奇葩。
(一)曲劇簡介
曲劇是主要流傳于河南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有“高臺曲”或“曲子戲”之稱。是在本地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演出的基礎上成長而成的,
(二)曲劇的發展
曲劇藝術最先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1926年經過臨汝縣農民自發組織的同樂社在登封縣首次搬上戲劇舞臺,從而正式發展為戲曲劇種。民國時期,曲劇逐漸變得成熟起來,已經初步具有了舞臺劇的特點,增加了道具、伴奏等等。此時的曲劇著名選段也逐漸增多,角色更加豐富。最為珍貴的是,此時的曲劇伴奏融合吸收了京劇、豫劇的伴唱元素,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戲,此時曲劇的傳播主要靠各大戲班的巡回演出,使得曲劇廣為人知。
到了抗戰時期,由于受戰爭影響,一些著名的曲劇戲班向河南省周邊省區遷移,在無形中推動了曲劇的文化遷移擴散。由于政治及戰爭的原因,一些戲班遭到迫害或者解散,這對于曲劇劇藝藝術來講,是巨大的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曲劇得到了恢復發展,此時已經有了比較專業的曲劇劇團,不僅為廣大勞動人民提供了娛樂,也使曲劇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傳播。改革開放后,河南省及周邊省份的曲劇專業劇團已經有了不小的規模,不完全統計達有三十個之多,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曲劇表演藝術家如:張新芳、胡希華等,也出現了許多曲劇名段如《陳三兩》、《屠夫狀元》、《李豁子離婚》等。
(三)曲劇的傳承特征及近況
曲劇作為一種舞臺藝術歷經了從傳統娛樂形式到自有的風格派別的生長歷程。同各大戲曲一樣,曲劇最早的傳承是衣缽相傳的繼承式教學,即由師傅教授徒弟學習,在各地巡回的表演中獲得舞臺經驗。這也逐漸形成了同一曲劇下,不同的流派,比如上文提及的以嗓音渾厚、高亢、粗獷見長的以張新芳先生為代表的“張派”,以著名的旦角表演藝術家王秀玲老師為代表的“王派”。
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各派的領軍人物決定了派系發展的風格及特色,在這種傳承過程中曲劇藝術家們根據自身對曲劇藝術的理解,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融合走南闖北對各種戲曲表演藝術的理解,使得曲劇能夠體現出自己的特點,也使曲劇有了更為深厚的內涵,比如有“曲劇皇后”之稱的張新芳先生,她就根據前輩們的經驗,引入了二胡、古箏等伴奏樂器,使得曲劇更加有了強大的舞臺感染力,在她的代表作《陳三兩》中,把小曲牌改為了大曲牌,使得《陳三兩》這一曲劇曲目成為了經久不衰的代表作。
改革開放后,多種音樂文化對本土文化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導致人們對曲劇的熟知程度遠遠低于改革開放之前,尤其是年輕人,對于曲劇的喜愛程度,遠遠低于老年人,這也造成了曲劇傳播的群眾基礎的下降,而大多數的曲劇傳承仍然以口傳心受為主,即老師現場教唱,學生現場跟著老師的示范學習。
隨著時代的發展,政府也逐漸重視了地方戲曲文化的重要性,在河南本土支持創辦了多所藝術學校如河南省藝術學校、商丘文化藝術學校、南陽文化藝術學校等等,這些學校的創辦,極大地推動了曲劇藝術的發展傳承。另外,河南電視臺也推出了一檔以戲曲類節目打擂為主題的節目《梨園春》,在河南省乃至全國都有很廣泛的收視群體,參與其中的選手不僅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最小的戲曲愛好者只有不到三歲,極大的推動了本土文化的傳播,并使得曲劇文化走向了全國,使河南曲劇廣為人知。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受眾的支持,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為曲劇注入新鮮的血液,才能使曲劇藝術開枝散葉,結出累累碩果。那么,傳承的責任就落到了新一代人的肩膀上。而學校的音樂課堂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傳播渠道,
二、中學音樂課堂現狀及音樂課堂教學的發展
(一)中學音樂課堂現狀
音樂來源于生活,是較為原始和有內涵的藝術形式之一,在人類精神文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學生正趨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對音樂課程的學習能夠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同時可以拓展視野。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同年提出了藝術教育發展規劃,推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分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這是標志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邁出了改革性的一步。
這些措施的實施,使人們對素質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轉變了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學觀。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倡導學生動手參與到課堂中去,感受知識養成主動學習的樂趣。這為中學音樂教學的變革提供了指導性的建議。也使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教書要與育人同步進行。中學音樂課程也由起初的作業檢查、期末考試、課堂考試的形式,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音樂課堂體驗融入到了生活當中,逐步體驗到了音樂帶給自身的體驗,使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有了自身的音樂審美情操,形成了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也對情感體驗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二)中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發展
《初中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音樂對中學生審美情操的積極影響,也要求學校和教師應當依據區域特色,充分利用學校課程資源,加強具有本土藝術特色的課堂教學,重要體現不同地區文化的差異,另外要使課堂增強探索教學的部分。
這就要求學校的音樂課堂教學不只能停留在讓學生感受音樂、鑒賞音樂的層面上,還需要提高創造力。而音樂課不僅要教會學生對教科書所規定的曲目的學習,更要擔負起對本民族本區域優秀音樂文化的傳承的責任。
因此許多學校增設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校本課程或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引入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興趣,也促進了本土文化的傳播,使中學生認識到了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和特色。
三、校本課程引入曲劇元素的可行性調查
校本課程是指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前提下,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評估,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資源,根據學校辦學思想而開發的供學生選擇的課程。2011年出版的《初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項目)運用到音樂課程中來,使學生能夠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曲劇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校本課程教學引入曲劇,是對本土文化傳承的積極響應。
筆者在河南省洛陽市第二實驗中學進行實踐研究期間,曾經擔任初中、高中班級的音樂課教師。為了深入研究曲劇引入中學音樂課堂教學,筆者做了一套調查問卷,這套問卷得到了第二實驗中學音樂高一、初一年級及本校音樂教師的大力支持。共計收回有效問卷246份,其中高中126份,初中120份。主要涉及內容包括:學生對曲劇的喜愛程度以及對待校本課程引入曲劇的態度,教師的調查問卷主要涉及:所在學校對待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對于曲劇傳承的觀點認可度以及如何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曲劇教學,通過統計,筆者以下表列出初步的一些調查結果。
從調查結果看,雖然曲劇是河南省的本土藝術形式之一,但在中小學中的認知程度還需提高,中學音樂教學長期以教材為主,忽視了鄉土特色的音樂文化的傳承,曲劇作為河南省首批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它的藝術價值以及對本土文化傳承的影響不容忽視,應當引起有關教育部門的重視。
四、曲劇作為校本課程引入中學音樂課堂的可行性
首先,新課程標準的發行,指出了地方和學校應當結合地域特點,開發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樂課程。這就有了政策支持,顯示出了校本課程存在的必要性。為了響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河南省對于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編纂也預留了一些空間,要求加入地方本土音樂的教學章節,這同時也為地方校本課程的推行,提供了支持。
其次,河南省有許多的曲劇藝術家,他們對于曲劇藝術的傳播有著極大的熱情,學校可以聘請這些藝術家們為中學生教授一些專業的曲劇藝術知識,同時也在另一方面能夠引起學生家長對于孩子學習曲劇的支持,在社會上也可以形成曲劇文化傳播的積極影響。
再次,河南省地方政府對本土藝術文化的傳承也有很強的支持,政府逐漸認識到本土藝術能夠幫助地方在市場經濟發展中起到無形的推動作用。河南省電視臺推出的《梨園春》節目就證實了這一點。借助《梨園春》平臺,不僅讓河南人民的文化藝術生活更加豐富,更推動了全國乃至世界人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喜愛甚至學習模仿,也帶動了河南省經濟走出去的發展戰略。
五、結語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河南人,筆者深刻的認識到了曲劇的魅力。在歷史的車輪行進中,本土文化深深地留下了獨特而又閃耀的印記。在21世紀的今天,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歷程中,讓我們逐漸的認識到,只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我們國家文化寶庫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曲劇作為河南本土文化首要組成部分,是河南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作為本土文化中首批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曲劇藝術又迎來了新的生機,筆者希望通過本文有限的調查及論述,能夠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推動河南中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本土文化的傳承發展,讓本土文化散發時代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