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皎
摘要:本文闡述了學習、知識、評估三者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民族器樂實踐教學工作,提出了針對民族高校民族器樂教學的改革建議。如。招生環節除了傳統技能的展示與基本音樂素養的考核之外。再加試音樂理論及美學相關內容:課程設置環節除原有基礎課程外增設民族音樂鑒賞類課程,并借助民族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數量較多的平臺優勢,開展少數民族音樂采風實踐類課程:音樂專業學習環節插入少數民族傳統樂器的學習:考試環節將考試曲目調整為多曲演奏,等等。另一方面,提倡加強各民族藝術院校間的聯系,互派客座教師參與考試評估。彌補院校“閉門造車”的缺失與不足。納入院校音樂理論課教師的參與及評分,展開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總結,以此集多方合力,一齊推動民族高校民族器樂教學的有序發展。
關鍵詞:學習 知識 評估 原動式 實踐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人們普遍的共識。但如何獲得知識,古今之計,唯有讀書可取。而學習的途徑有二,一是向書本學習,二是在實踐中學習。正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觀點闡明的實踐對學習的重要性。然而,在傳統學習理念認知中,學習的過程就是習得知識的過程,教師傳播知識,學習者對這些知識或吸收、或轉化,這一過程中學習者由始至終扮演被動接受者的角色,倘若學習者欲求得學到扎實有用的知識,而非應付眼前考試,那么就須借鑒“布魯納原動式思想”,具體地說,這一原動式思想是指實現發現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技能,既有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組織,也利于其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實現問題的解決,從而提攜學生思維能力的擢升。
筆者任職民族高校教授民族器樂課程多年,深知具備原動式思想對一名學習者的重要程度。在接觸多屆學生后,總結出一體會:往屆學生中鮮有由衷熱愛音樂者,多數是受文化課業成績欠佳所致,才報考藝術類專業,通常這類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常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對音樂理論與實踐乏于體悟。所以,教師在施教的過程中常因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足而無法收獲高效教學效益。針對這樣一個情況,筆者認為改革人才的選拔制度對民族高校的發展前景具有相當重要的實踐意義,招收真正具備“原動式”學習觀念的學習者,才能實現教育意義上真正的因材施教。鑒于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從招生源頭進行入手,挖掘真正的音樂人才
(一)招生環節
除了傳統技能的展示和基本音樂素養考核之外,加試音樂理論和美學的相關內容,目前我們音樂類的高考招生內容均以學生自身練習的內容為主,主考校方只在難易程度上設置標準考核要求,形式較為單一。所以,安排加試一些即興表演的內容則更能挖掘與考驗學生是否真正具備音樂素養。
(二)面試環節
用面試的方式進行學習動機的調查,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要靠堅韌的意志和長期的積累,個體在積聚知識時,就如囤積物品一樣。學者通常將形容學習者把知識內化成自身知識的過程為:接收、習得、建構、內化、據為己有、傳送、取得、發展、累積和掌握,過程的先后次序可能因人而異,各有不同,但這一內化進程中知識最后都將變為學習者的私人財產,學習者獲得知識后,便可以將它應用、遷移或與人共享,形成良性循環。
二、基于學生視角,優化與完善教學內容及課程設置
(一)增設民族音樂鑒賞類課程內容
當前學生在習奏作品時,多以技巧、技能訓練為主,缺乏對音樂內在美感的追求。增設鑒賞課程,借助優秀經典音樂作品所抒發的意境之美,顯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知力和辨別力。所以,教師可以從民族多樣化和種類化著手挑選風格迥異的各類賞析作品,讓學生感知我國各民族音樂的不同特點,加以歸納總結,再結合自身專業平臺,使之內涵更為豐富并得以傳承。
(二)增設少數民族音樂采風實踐類課程
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其在校學生少數民族類別已達55種,其中不少學生更是由山區、牧區而來,自身已會唱大量的當地民歌,也會演奏當地的民族樂器。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學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來挖掘和整理各民族音樂,培養和鍛煉了自己的專業能力。然而,目前現狀卻是音樂系學生們每天都在接受著常規的音樂教育。當然,學習常規音樂基礎固然是音樂專業學生的根基所在,但對身處民族高校的音樂專業學生來講,片面、固話的常規學習似乎缺少了應有的民族特色與靈魂。與此同時,作為辦學方的學校本身也對此略有所欠,以教師欠缺教學投入度為例,筆者認為,聲樂方向的教師應適當研究一些原生態演唱方法,民族器樂方向的教師應研究一些少數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音樂理論方向的教師應該研究一些少數民族音樂理論知識,由此教學相長,才能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民族高校音樂專業,實現其長足發展。
(三)插入少數民族傳統樂器的學習
作為民族院校民族器樂專業表演類學生,在長達四年的專業學習中學習一些少數民族傳統樂器,對其自身有所裨益,而民族院校亦擁有這一教學優勢和資源,比如,吹管類器樂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口弦、泥瓦塢、牛頭塤等:彈撥類器樂專業學生可以選擇獨弦琴、箜篌、軋箏等:拉弦類器樂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馬頭琴、四胡等。通過對這些樂器的習練,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演奏技法,使之掌握多一門樂器的同時也傳承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也體現出民族院校的辦學特色,而辦學方對此法的支持,即是加大培養少數民族器樂師資的培養和挖掘力度。例如,民族弦樂類教師除通曉二胡、板胡、中胡、高胡等之外,可以再行研修一門少數民族拉弦類樂器,如馬頭琴、四胡、必旺等:民族彈撥類教師除精于琵琶、中阮、古箏等之外,可以再研修一門少數民族彈撥類樂器,如伽倻琴、獨弦琴等:民族吹管類教師除擅長竹笛、蕭、嗩吶,笙之外,可以再研修一門少數民族吹管類樂器,如口弦、泥瓦塢等。由此一來,不僅能節約師資成本,也拓寬了教師專業范圍。同時,院校也可利用校外資源進行聘請,目前大多精通少數民族器樂的老藝人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以寧夏省自治區為例,一些回族樂器如口弦、泥瓦塢都各有專人傳承,校方可通過“客席講授”、“特聘教授”的方式,請各傳人為學生進行樂器技藝授課。
(四)展開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總結
圍繞知識的學習、教授、評估的有機運動,相互推動、相互促進,螺旋式向前發展,有助于在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建立良好的和諧關系并增強學習動機,如何評價學生在校學習的效果、如何界定學生走向社會后在實際工作中能否將所學知識熟練和靈活的運用,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評估方法,廣義上的評估是一種智力測驗,但無論是智力的測驗,還是其他形式的評估,都不可能百分百、全然真實的判斷出一個人的學問、智慧、潛力和能力,只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掌握知識的寬度和深度。然而,在學校時可以用考核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但進入社會后就需要靠工作實踐來檢測學習效果,這是一種更為直接、實際、更富競爭性、挑戰性的檢測方法,同時也更為殘酷,它決定了學習者日后的所處地位,筆者現僅針對在校學生的學習而言,認為采用合理的評估手段,可以讓學校發現教育體制、課業安排、教學手段、方法,以及知識面與知識點的教授力度等諸現存不足和缺陷,并作出及時修正和糾偏。與此同時,也能使學生反觀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便于今后加以改正。
(五)制定復合型考核標準
作為音樂類的專業院校,評估學生專業知識的方法相較于文史哲類學生的評估,要更為直接、真實。通常期末考試的考核要求多數以學生在考場即時演奏作品,學生所奏曲目、及評價標準由院校統一規定,期間由多位教師共同參評,并根據學生演奏的水平給出分數,雖然現場表演是藝術類院校普遍的評估策略,也是藝術類院校錄取學生的一種硬性考試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學生的專業水平層次。但是,“任何個人對世界的詮釋,無時無刻都會由其他人根據整個文化所公認的信念來評價,雖然這類公眾判斷一般地也有其作為依據的‘理性和證據準則,但支配著這些判斷的卻是人們的承擔感、品位、利益以及他們對文化價值的依存,而文化價值與美好生活、禮儀、法理性以及權力有關”,這是著名學者杰羅姆,布魯納在其著作《文化、思想與教育》中的說辭。可見,既然是由人工參評,就不可能不帶有主觀色彩。所以單一標準的考核,實則難以全面有效的評測出學生的真實水平。
三、建立健全的民族院校民樂教學評估模式
(一)將考核演奏的曲目改一首為多首
“一首”完整版音樂作品主要是考驗學生駕馭音樂的總體實力,“多首”則是考驗學生能否在規定的時段內,將不同曲目中的不同演奏風格(包括各民族風格)的各個段落匯集起來一段一段的演奏,這種考核不但能更為全面檢驗出學生的真實專業水平,也可以評測老師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對音樂的領悟度與學習的用心度,所以,各專業任課教師應在考前事先整理各年級的教學曲庫,便于考試抽查選用。
(二)加強各民族藝術院校間的聯系,互派客座教師參與考試評估
民族器樂演奏專業的測驗、考試、評估的內容和方法都是各個院校自己制定,所以多受制于本單位條件所限,如音響效果、專業課老師的業務素質和思想素質、參評教師的認知差異、人情事故、權力面子等等,易受主觀面操縱,客觀公正面相對較少,導致略欠公正性和科學性。因此,推動各民族藝術院校之間互動交流,互派客座教師參與評估,可以有效彌補“閉門造車”所帶來的缺失。
(三)將讀識新樂譜劃入測驗評估之中
民族器樂學生識譜能力的優劣不僅是檢驗基本功扎實與否的標準,也可以從中反映出其對樂曲內涵的理解能力和駕馭能力,尤其是讀識新譜的能力。根據目前音樂團體招聘現狀來看,五線譜視奏不僅是民族器樂學生的必備能力,也能體現出學生的音樂素養。從實踐中看,具備讀識新譜尤其是五線譜的能力,對學生日后就業應聘成功率有所助益。
(四)試行建立檔案袋評估辦法
專業課、理論課及其他任課教師,通常很少圍繞本專業學生開展交流工作,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估。所以,采用建立檔案袋的評估辦法,將學生平時作業或測驗中有代表性或關鍵的作品收集整理成個人檔案作為參考材料,能夠使得日后學生能力評估的結果更加公正、全面。
(五)試行學生的自我評估
民族器樂系可在每學期固定的時間里,集合任課教師和學生共同賞析、觀摩名曲或名人的演奏,將之與學生所奏比較,讓學生自己發現個中差距: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檔案袋進行自我評估,培養其后設認知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民族高校民族器樂教學建議,總體可歸納為教師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為開展分層次教育和個性化教育奠定基礎,找到各自在教學上存在的問題:切忌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甄別排隊,以防產生負面效應,應倡導學生摒棄機械式的學習和被動式的考試,注重培養分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創造能力、協同工作能力,教學評估的目的旨在評價學生在真實世界情境中的能力,或是學生將所習得的技能運用到真實任務和項目中的能力。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持續充實知識,樹立善于學習的榜樣,還要科學利用教學技巧為學生制定出適合他們發展的教學模式和評估方式,讓學生真正置身愉悅的學習氛圍,成為善于思考,善于深入的學習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