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瀅羽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我國高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述評
鮑瀅羽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本文從自我效能感概念、作用和研究意義出發,采用文獻綜述法對我國高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對研究現狀進行文獻述評。
高職學生 自我效能感 研究述評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高職學生人數比例逐年增加。研究證明,高職學生有不同于普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參與日常學習、生活等方面較容易存在學習倦怠、人際交往障礙、職業選擇迷茫等問題。在高職學生成長和成熟的關鍵階段,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水平與他們的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甚至身心健康都有極其密切的關系。
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理論。美國心理學教授班杜拉研究發現,人們心理上的自我參考因素調節著人們的知識結構和行為反應,影響著人們知識與行為之間的交互過程,人們對其能力的判斷起到了主要作用,由此提出了自我效能感概念[1]。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其自身具備的技能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的行為自信程度。”[2]斯坦科維奇和魯森斯是繼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研究最著名的兩位代表人物,他們在1998年給出了更實用性的定義:“自我效能是個體在某個場景下對自己成功完成特定任務具備的能力的一種確切信念或信心,這種能力能夠調動其個體的動機、認知資源和一系列行動。”[3]
班杜拉等研究學者表明,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影響個體的行為選擇。面對同樣難度的任務時,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將其視為一種威脅而逃避,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則把其視為一種對自身能力發展、獲取更大自信的機會,幫助他們培養積極承諾和勇于挑戰的毅力。
2.決定個體的努力程度。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完成任務時充滿干勁,其越努力越具有力度。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完成任務時,遇到困難則容易懷疑且放松,不會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或最終完全放棄。
3.影響個體的思維過程和情感反應。自我效能感通過思維過程對個體活動產生自我促進或阻礙作用,對個體行為產生不同動機作用,進而影響活動績效。同時,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遇到挫折時更多從自身找原因,將注意力集中于情境要求上,主動激發更多努力,成功后更堅定、自信,促進其人格發展。
當前,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領域中的研究主要從教師自我效能感和學生自我效能感兩個角度分析。
班杜拉研究表明,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對學生自我效能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學生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活動能力甚至職業選擇。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對自我學習目標性明確,能夠促進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取得成功時體驗著個人需求的滿足,進而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其確定更高的學習需求。同樣的道理適用于學生面對不同活動任務和職業選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強,個人活動能力越強,職業選擇范圍越大,選擇理想職業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筆者以“高職”和“自我效能感”為主題,對2004~2015年公開發表的文獻進行梳理總結,發現已有研究主要涉及自我效能感在高職大學生人口學資料、學業成績、心理健康與情緒控制、職業抉擇等方面的影響和關系。
1.高職學生的人口學資料與自我效能感。許華堯認為,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在學科、年級和性別方面均不存在顯著差異性,自我效能感與全國大學生不存在顯著差異[4]。郭琴琴通過對比發現,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于全國普通高校學生自我效能感常模水平[5]。鄭媛等研究發現,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別差異,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6]。
2.高職學生的學業成績與自我效能感。甘良梅等研究發現,高職學生的學習投入程度居中等,不同年級學生在學業成績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大三學生得分最高,高職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影響著學生的專業承諾與學習投入水平,且呈現正相關的關系[7]。楊曉麗表示,學生干部的學業自我效能感相對較高,并影響學生的學習控制能力認知、學習行為認知、學習內容認知等方面[8]。
3.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自我效能感。陳啟山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與積極心理品質之間存在線性關系,與強迫癥狀、人際敏感、焦慮、抑郁和精神病性呈負相關[9]。陳暉等表示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成正比[10],吳雪輝總結出,自我效能感影響著高職大學生的心理方面,如社交焦慮、自卑心理、學
習態度、學習認知能力、擇業心理及理想與追求等[11]。
4.高職學生的職業選擇與自我效能感。劉宏宇認為,自我效能感與職業決策困難呈負相關[12],謝珍萍等、吳婷利用擇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分析發現高職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水平居中上水平,但低于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常模水平,存在年級和有無社會實踐和工作經驗的差異[13-14]。
5.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分析。張鵬妮認為,高職生與本科生之間的心理落差;社會對高職生的偏見;身邊同學在學業、就業中失敗的示范效應;當前社會的就業壓力[15]。周娟認為高職大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是自我效能感低下,根本來源于學生早年形成的“習得性無助感”[16]。楊曉麗認為,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態度、學習適應能力和對學習成績的歸因方式影響著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6.培養策略。張鵬妮研究表示,可以幫助高職大學生發現自身優點,體現成功感受,并運用激勵理論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幫助學生合理歸因,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答會明等指出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首要任務就是選擇正確、合理的目標,引導大學生進行合理的成敗歸因,同時在培養過程中積極開展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17]。鄺敏儀提出,通過項目任務提升高職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18]。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和總結,筆者認為當前我國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仍有在未來研究中有望得到解決的地方。
1.應用研究和定量分析較少。自我效能感的理論研究和定性分析較多,但應用研究和定量分析相對薄弱,即使有所謂的量表分析,也是借助針對本科院校大學生為對象的測量量表對高職學生進行分析研究,并沒有專門針對高職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測量量表。所以,在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基礎研究方面,研究者可以根據高職大學生的自身特點量身定制測驗量表。
2.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過于單一。雖然研究者也采用量表實驗,但只是根據量表結果進行簡單分析,可以利用情景式實驗設計對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進行深入研究。同時,當前高職學生存在學業倦怠、人際交往障礙、就業創業難、職業選擇迷茫等現實問題,研究者不能僅研究高職大學生的一般效能感,而要結合特定工作任務深入研究高職學生的特殊自我效能感。
3.研究內容中干預性研究較少,研究結果很少能進行實踐。有望建立一套有效的自我效能感干預模式,進而幫助高職大學生形成解決各種問題的綜合能力,提高我國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
4.針對性措施缺乏,理論性較強。當前研究在培養策略方面僅圍繞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就事論事,并沒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理論性較強,可操作性不大。可以結合高職大學生的自身特點、社會和家庭背景、學校軟硬件環境、企業需求等提出針對性的培養措施。
[1]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J].心理學動態,1999(1).
[2]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論及應用[J].中國人民大學學,2006(1).
[3]弗雷森·魯森斯.組織行為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218.
[4]許華堯,馬彩霞,蘇文寧.高職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積極心理品質關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7).
[5]郭琴琴.高職生積極心理資本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6).
[6]鄭媛,周厚齊.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綜述[J].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2015(04).
[7]甘良梅,賈緒計.高職生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投入的關系[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2).
[8]楊曉麗.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及培育途徑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01).
[9]陳啟山.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和高職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校園心理,2010(02).
[10]陳暉.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自我心態圖及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研究[J].職業,2011(32).
[11]吳雪輝.論高職院校學生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職教與經濟研究,2012(03).
[12]劉宏宇.高職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與就業相關因素探析[J].技術與市場,2011(05).
[13]謝珍萍,傅曉華.高職生擇業自我效能感的調查分析及建議[J].當代職業教育,2012(03).
[14]吳婷.高職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結構探討及干預研究,碩士論文,重慶師范大學,2013.
[15]張鵬妮.普通高校高職生學習自我效能感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02).
[16]周娟.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現象[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2).
[17]答會明.10年來我國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9).
[18]鄺敏儀.淺析高職學生在項目任務中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途徑[J].當代教育與實踐研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