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燕
【關鍵詞】思想品德 時事新聞案例 生活 自主學習能力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
0107-01
所謂時事新聞案例,是指通訊社、電視臺、報社、廣播電臺、期刊社、互聯網等新聞媒體對國內和國外新近發生的事情的報道,具備準確性、真實性、公開性、時效性等特征。時事新聞案例是活生生的課堂教學資源,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引入時事新聞案例,能讓教學活動與社會生活、當前形勢密切聯系,實現學與用的密切結合,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國家和社會的命運,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趨向完善,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此,筆者談談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時事新聞案例的具體應用。
一、貼近學生的生活
新課程改革主張教學活動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才會產生一種親切感,才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思想品德教師在可選擇的條件下,應選擇一些學生身邊所發生的時事新聞案例來進行輔助教學。這里所說的“身邊所發生的”,是相對空間遠近而言的,在空間上可以取近舍遠。選擇時事新聞案例時,能用國內的時事新聞案例,就不用國外的時事新聞案例;能用省內的時事新聞案例,就不用外省的時事新聞案例;能用本地的時事新聞案例,就不用外地的時事新聞案例;能用學生身邊的時事新聞案例,就不用離學生生活較遠的時事新聞案例。這樣,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的感覺,有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承擔責任》(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級下冊)一課時,教師可以舉“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時社會各界援助汶川災區人民的例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又如,教學《走向小康》(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一課時,教師可以描述學生的生活所發生的變化(如手機更新換代、地方城鎮化建設加快等),借此說明改革開放以來,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教學,使深奧的理論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并且具備了濃厚的時代氣息,能培養學生觀察新聞事件、分析新聞事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需要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才。思想品德教師在選取時事新聞案例的時候,可以圍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來展開。為此,教師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個主題收集并整理時事新聞案例,展開討論,探究問題的答案。這一過程讓思想品德教學成為一種教和學雙向互動交流的過程,學生在主動、交互式的學習中提高了素質。
例如,教學《戰爭與和平》(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一課時,教師可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66小時的新聞來探究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學生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途徑查閱資料,探究答案。學生A得出如下結論:奧巴馬上任第一年就來中國訪問,打破了美國總統在第二屆任期才來中國的習慣,開創了中美友好交往的歷史。這說明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的增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學生B則認為,奧巴馬的演講體現了對中國善意的用心,引用古語說明了不同文化之間應展開交流,也說明了青年人應承擔的時代責任。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切創新,來源于問題,來源于發現。思想品德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可以用新聞素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從中學習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可持續發展》(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科學發展觀的新聞素材(2010年3月5日,政府的節能工作報告;2010年3月3日,九三學社向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提交的關于發展我國低碳經濟的提案……),創設教學情境,然后讓學生思考問題:我國提倡“低碳經濟”,反映了我國正在建設什么類型的社會?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的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我國現在正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低碳經濟”需要的是節能。這樣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堂中運用時事新聞案例,能促使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廣大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在課堂中有效應用時事新聞案例的途徑和方式。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