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靜 蒲小萍 王欣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當代高校極為重要的思想理論課程,同時也是當代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渠道,對當代高校職能的實現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選擇、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服務社會的途徑選擇、文化傳承的渠道構建。實現高校的四大職能,需要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塑造高尚人格、培養公民意識、拓展道德實踐。
[關鍵詞]“基礎”課;高校職能;實現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1-0007-02
2011年,胡錦濤總書記曾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中發表講話,明確地提出了,當代高校的四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實現高校的職能,是高校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當代高校思想理論課程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基礎”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通過科學的方法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兩者高度地、有機地串聯結合起來,進而綜合地運用多學科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成果,遵循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定律,從而達到教育、指引當代大學生不斷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提高法律素養的目的。因而,充分挖掘與發揮“基礎”課的優勢,增強“基礎”課的實效性,對實現高校職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礎”課與實現高校職能的關系
“基礎”課與高校職能的實現之間,有著必然的邏輯聯系。“基礎”課是當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選擇、是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也是社會服務的途徑選擇、更是文化傳承的渠道構建。“基礎”課則以思想方面、道德方面、法治方面等多方面的教育內容為高校職能的實現提供重要理論支撐。同時,高校職能的實現,也將有助于增強“基礎”課的實效性。
(一)人才培養的方向選擇
高校的首要重任就是人才培養,怎樣提高人才培養水準,怎樣促使學生健康成長、茁壯成才是高校所以工作的著眼點和人手點。有效地開展“基礎”課,是當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選擇。“基礎”課的設置,顯現出黨和國家對培養人才的政治需求,顯現出社會主義大學的基本特征,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基礎”課對大學生們從思想方面、道德方面及法制方面所實行的教導顯示了國家培養人才的要求。在新的歷史時期里,高校必須要培養出具有社會主義崇高志向和堅定信念的人才。“基礎”課通過分析志向、信念與大學生健康成長、茁壯成才的關系,昭顯了志向、信念對大學生健康成長、茁壯成才的重要意義,由此引導大學生認清歷史使命,擁有積極健康的志向和信念。應該說,“基礎”課替高校在人才培養的目標方面指引了前行的方向,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選擇。
(二)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
高校要生存發展必須要大力增強科學研究的能力,才能適應當前社會不斷前進和發展的需求。科學研究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取向為基礎。任何一項偉大的科學研究都是由人來實現的。所以,科學研究的前提要素是要培育多方面發展的人才。我們常說,人才必須要有德、識、才、學、體。其中,首先必須具備的就是“德”。這里的“德”可以理解為政治素養、道德修養、個性心理品質等。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才,必須擁有優良的政治素養、高尚的道德修養和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同時,“基礎”課也通過剖析與解決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困惑與苦惱,教會他們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視線、觀念及方式剖析和處理實際問題,這對于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三)服務社會的途徑選擇
當代高校進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更好地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諸多方面服務于社會。當代高校要為社會建設服務,最為主要的措施和手段就是培育符合社會和國家發展要求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當代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基礎”課則是大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擔負著當代大學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治觀教育等重要任務。當代大學生通過“基礎”課的學習來理解、認可和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國家、社會及個人的層面正確認識“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文化傳承的渠道構建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競爭主要陣地在文化領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當代高校必須承擔的核心任務與歷史使命。只有掌握了話語權,才能使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序進行。我們處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意識相互交流、彼此交鋒、交相融合使得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復雜且多變,同時經濟全球化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念所帶來的強烈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基礎”課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更通過對愛國主義的科學闡述,傳遞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從而培養處于新時期的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提高愛國意識,鼓勵大學生弘揚正確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大學生積極踐行愛國精神。尤其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中,提出要重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當代大學生肩負起文化傳承和改革創新的歷史使命。在進行文化交流的歷程中,汲取國外優秀的思想與文化,發揚中華文明的精髓。同時,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高校只有通過文化傳承和創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通過“基礎”課,構建起文化傳承的渠道,才能真正實現高校文化傳承的重要歷史使命。
二、高校職能實現的途徑
“基礎”課的順利開展,對于實現當代高校職能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提高“基礎”課的實效性與高校職能的實現,這二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提升“基礎”課的實效性,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高校的職能。endprint
(一)重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科學的理想信念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健康成長。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渠道,“基礎”課應更加注重對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當前,“基礎”課應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國夢的教育來指引和幫助當代大學生擁有高尚的志向信念。一方面,引導當代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不同的層面來充分理解和把握其重要內涵和精髓;另一方面,引導當代大學生認同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中國夢,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將個人的夢想與國家夢想、民族夢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二)塑造高尚人格。“德才兼備”是成為現代社會中所謂人才的首要條件,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德才兼備則是作為檢驗你是否全面發展的主要標準。大學生除了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還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造福國家、社會和人民。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質,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需要一批批具有高尚人格品質的人。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意識轉變為其內在的意念和自覺的行動,培養具有為人民服務意識的建設者和接棒人,真正使得大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地相結合,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過程中完成自身人生價值的實現。“基礎”課的開設,注重的不是對大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和理論的灌輸,而是重在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通過知識的傳授和情感的傳遞,來達到對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最終塑造高尚的人格。
(三)培養公民意識。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公民意識,才能融入到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去。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高校在傳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更需要注重人才各方面素質的培養,以期培養出能真正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求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作為現代公民,掌握現代社會所要求的知識,具有現代公民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在“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當代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也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向大學生傳授法律意識、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使其行為習慣、言行舉止符合當代社會的基本要求。同時,通過相應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促使大學生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恪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僅僅在于對大學生某個階段的教育,而是期望通過高等教育,致力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培養公民意識,對于大學生走向社會,乃至于人生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四)拓展道德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培養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全面的技能,更需要具有健全的思想道德素質。知行合一是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必要道德要求。大學生只有將個人思想意識和實踐行動統一起來,踐行道德要求,才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的發展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素質的高低。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是一個長時期的過程。“基礎”課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把講授相關理論知識和相應的實踐相結合。實踐要緊密聯系大學生思想和生活的實際,做到訴諸理論與講訴實際相結合,有的放矢,避免空洞說教。大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認同,再通過相應的行為習慣,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和方式,實現社會化的過程,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基礎”課要大力推進學術理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大學生懂得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達到知、情、意、信、行的辯證統一,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責任編輯: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