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申法
[摘要]深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不斷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而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的關鍵在于創新土地流轉方式,比較土地流轉方式,探究土地流轉方式的發展方向非常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土地承包權流轉方式;土地入股;流轉模式;農村金融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1-0068-02
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近年來,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土地流轉推動了新一輪的農村社會巨變,深化對土地流轉和農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的關鍵在于創新土地流轉方式。本文試通過對當前存在的幾種方式的比較研究,探究農村土地流轉方式的發展趨勢。
一、土地流轉和土地流轉方式
(一)土地流轉的含義:廣義上的土地流轉包括城市土地流轉和農村土地流轉。農村土地流轉是指農村土地權利的流通和轉讓。在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框架下,農村土地產權結構可以分解為三種權利,即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因此,農地權利包括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使用權三種。目前,學術界對農地流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農地經營使用權的流轉(自由流轉)和農地所有權的強制性流轉(征地),對于農地承包權的流轉的研究尚不多。因此,狹義的土地流轉的含義可定義為: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或村集體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者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農戶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可以通過土地使用權的出租、合作、入股、聯營、轉換、抵押、征收等多種方式進行流轉。
(二)土地流轉的方式:當前農地使用權流轉呈現出流轉機制市場化、流轉形式多樣化、流轉主體多元化、流轉行為有序化等特點。全國各地在法律的框架內,不斷創新流轉方式,2003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2條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其他方式流轉。在此規定的基礎上,現階段主要的流轉方式有:第一、土地互換:互換土地,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有農戶,為方便耕種和各自的需要,對各自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的簡單交換。第二、出租和轉包、轉讓:在市場利益驅動和政府引導下,農民將其承包土地經營權出租給大戶、業主或企業法人等承租方,出租方按年度收入一定的實物或貨幣。(轉包限于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出租沒有限制。轉讓要經發包方許可,轉包沒有限制。)第三、股份合作社:農戶以土地經營權為股份共同組建專業合作社,村里按照“群眾自愿、土地人股、集約經營、收益分紅、利益保障”的原則返租倒包給其他經營者。第四、入股:亦稱“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經營,是指在堅持承包戶自愿的基礎上,將承包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建立股份公司,按公司治理方式經營農業生產。第五、抵押或土地銀行:金融資本將土地作為存貸的主要標的,經營與土地有關的長期信用業務,最終讓農業經營合作組織采用銀行運作模式進行現代農業生產。第六、土地托管:按照《土地托管種植合同》,農民繳納管理費,將土地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經營農民的土地,負責從種子到收獲的一條龍服務,最后將收獲的稻子交給農民。第七、土地信托:政府出資在縣或鄉鎮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有限公司,農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將名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委托給政府的信托公司,并簽訂土地信托合同,農業企業或大戶再從政府的信托公司手中連片租賃土地,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活動。
二、土地流轉方式的比較探究
土地流轉的最終目的是充分挖掘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價值,提升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以及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鑒于中國農村土地廣闊,各地差異巨大,而且土地流轉牽涉到政府、村集體、農民、承包土地的經營者等多方利益的博弈,因此很難有一種或幾種通用全國各地,不管何種流轉方式只要在其運用的特定區域內能發揮其積極作用,能化解矛盾,穩定農村,致富農民,都是好方式。下面就主要幾種流轉方式以及幾個經典模式的分析,闡述農村土地流轉方式的發展趨勢。
(一)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式分析
互換僅僅限于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發揮作用非常有限;轉讓是對土地承包權最徹底的一種法律處分方式,轉讓要經發包方的同意,程序也較復雜,運用范圍有限;出租和轉包是最通行的流轉方式,轉包因僅限于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運用范圍狹窄,出租是最成熟、運用最廣的流轉方式,從安徽省肥西縣2014年對50畝以上的土地流轉情況調查統計可以看出:轉包占15%、出租占81.5%。出租這一方式在實際運用時,已演繹出多種形式,按承租方的法律地位不同大致可分為大戶承租型、公司承租型、專業合作社承租型、家庭農場承租型等幾種。從對肥西縣的統計來看大戶承租占絕對多數:調查的990家流轉項目中,大戶經營的638家,占64.4%;公司經營的280家,占28.3%;合作社經營的39家,占4%;家庭農場經營的33家,占3.3%。按出租方的運作方式不同可分為農戶直接轉出型、委托鄉鎮政府轉出型、委托村轉出型、通過流轉合作社轉出型等。從肥西縣的統計來看:呈分散狀態,其中委托村轉出、直接轉出占多數,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流轉合作社轉出占12.2%,委托村轉出占41.1%,委托鄉鎮政府轉出占2.7%,農戶直接轉出占44%。從對肥西縣土地流轉方式的統計分析看出:傳統方式得以全面的展開,農戶、村集體、鄉鎮政府、經營大戶的主動性得以發揮。但是,對“其他方式流轉”涉及不夠多,創新形式運用不廣。從全國各地的實踐經驗來看,主要的其他方式有:專業合作社方式、股份合作社(公司)方式、土地托管方式、土地經營權抵押方式等。肥西縣在專業合作社方式、股份合作社(公司)方式也做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并加以推廣。endprint
(二)經典模式與發展趨勢
在土地流轉方式創新過程中,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一些影響很大的模式,通過對這些模式的分析研究,探究相對利于推廣的方式,以得到盡量克服土地流轉過程出現的矛盾、糾紛和困惑。(1)江蘇興化市“土地托管”模式(興化模式):農戶與合作社簽訂《土地托管種植合同》,農戶繳納管理費,將土地交由合作社管理,保證農戶最低收入,通過全程托管,得到降低成本,優化管理,提升技術,增加收入的目的。(2)湖南漢壽縣“共建抵押貸款”模式(漢壽模式):政府、農村金融機構、種養殖戶共建農村資本市場,讓土地變成農民資本市場的聚寶盆。漢壽經驗在于建立一整套包括確權、土地價值評估、抵押貸款數額、風險防范機制等流程,真正解決種養殖大戶資金需求大、期限長的特定,體現現代金融管理理念在農業領域的運用,為土地銀行的建立積累經驗。(3)四川成都市“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模式(湯營模式):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入股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引進職業經理人,通過完善公司治理制度,提升效益,抵抗風險。(4)湖南益陽市草尾鎮“土地信托流轉模式(草尾模式):草尾模式充分運用信托業現代管理與運營模式,并與土地流轉進行了合理的嫁接,理順了土地流轉方方面面的關系,體現了政府從土地管理到土地經營的重大理念改變。上述各種模式都不同程度地解決了當地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民的收入增加問題,但在實際運行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瓶頸:農村土地股份經濟組織法律地位不明確,受行政權力干預大,難于持續經營;農民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難體現,權益轉讓、抵押等路徑不通暢,權能難以保障;非糧化傾向嚴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等。因此,解決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關鍵在于處理好政府與農民的關系,經營主體與農民的關系,市場與農民的關系,本人認為未來土地流轉模式方向應是:第一、政府主導下的用現代金融管理理念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指導下的土地股份合作或有限責任公司模式,逐步建立起產權明晰以確認土地所有權、權能明確以限制土地征收權、權益保障以規范搞活土地使用權、流轉順暢以保障土地所有者收益權、分配合理以強化土地用途管制權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重點解決大面積的土地流轉。第二、市場引導下的以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為主體的專業農業經營者實施的流轉模式,重點解決中等面積的土地流轉,這種模式靈活性強,實現了想種地的餐農民有地種的目的,最大限度克服“非糧化”傾向,同時,它繼承了家庭承包經營產權激勵的優點和制度的合理內核,國家應大力扶持??傊?,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中,應兼顧農民、企業以及村集體、其他經濟組織等多方利益,和諧共榮,應不斷了解、規范租賃農民承包地的經營行為,鼓勵并要求土地經營者建立、完善土地租金預付制度,工商企業更應做好承租前的充分調研,分析市場和當地情況,制定長遠的盈利計劃,要增強社會責任感,與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土地信托公司、鄉鎮政府、村兩委、村民等保持密切聯系,互通信息,共生共榮,政府應從國家糧食安全、農村穩定發展、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高度積極引導土地流轉,確保土地流轉的正確方向。
(責任編輯: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