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山
[摘要]基礎教育對國家發展的貢獻率至關重要,針對現階段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其改革勢在必行,而且要找準方向巧妙改革。本文將從基礎教育改革應注意建立培訓交流平臺、強調德育中社會性的培養和深化中小學教師的崗后培訓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基礎教育改革;教育規律;社會性培養;崗后培訓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1-0089-02
雖然基礎教育是一個人教育生涯的發端,但它卻涉及多批人才的培養,一旦出現問題,對國家來說那可能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層面上的停滯不前?;A教育出現問題,教育對國家的貢獻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低迷期,連鎖反應下,一個國家會在很多方面落后其他國家。因此,現階段基礎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而且要找準方向巧妙改革。針對現階段顯現出的社會問題,基礎教育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本文僅從以下方面談幾點認識:
一、基礎教育改革應注意建立培訓交流平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作為家庭教育者,他們的教育會先于或者同步于基礎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校教育。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擴大對家庭教育者的培訓交流,提供條件給初為父母的育兒教育經驗不足的爸爸媽媽們進行“崗前培訓”,是值得基礎教育改革關注的問題。現在很多年輕父母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給孩子過多的成人化的引導和訓練,單從阻斷兒童思維發展模式方面說,就給孩子以后的發展帶來了很多障礙。因為兒童教育也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學前兒童的思維發展,需要家長在關心兒童身體和安全的同時,必須對孩子的心理和思維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學前兒童的思維發展方式是從最初的直觀行動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最后發展的是抽象邏輯思維。直觀行動思維是直接與物質活動相聯系的思維,主要是協調感知和動作,感知和動作中斷,思維也就終止。它是二至三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具體形象思維是運用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以及對表象的聯想所進行的思維,如兒童通過圖形圖畫學習簡單的算術。它是三至六歲兒童思維的主要形式。抽象邏輯思維是指以抽象的概念或符號來判斷、推理、解決問題的思維形式。它是人類思維活動的核心形態,也是人與動物思維的根本不同之處。它是六至七歲的兒童開始萌發的思維形式。在成人的思維活動中,這三種思維經常相互聯系,共同發揮作用。這三種思維方式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且順序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很難補回。在這里我不排除先天的智力遺傳因素影響,但它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兒童教育違背了教育規律,進行了“大躍進”。
當然,諸如此類的因家長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的缺乏,而造成的對孩子教育失當的現象還有很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面臨著同一個教育主體,基礎教育改革應擴開思路,不要一味盯緊學校教育,應看到與受教育主體相關的各方面要素,注意與家庭教育建立紐帶和配套措施。這樣,才能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奠定重要的基礎,為以后的基礎教育減輕負擔,甚至是為高等教育增加成功的籌碼。
二、基礎教育改革應強調德育中社會性的培養
所謂社會性是生物作為集體活動的個體,或作為社會的一員而活動時所表現出的有利于集體和社會發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生存的屬性。人的生存就是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這個環境既包括物質環境,也包括人文環境。適應物質環境需要智商,而適應人文環境則需要社會性,也就是說要有人際智慧。
我們為什么要強調培養學生的社會性?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這樣一個場景:“北大才子”陸步軒在接受新浪采訪時喝啤酒對瓶吹。這一方面印證了他說的自己不矯揉造作,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正式場合下他的行為尚且可以如此隨意,更不用說在私下的生活中。不矯揉造作是好的,但中間是有個度的,有時候行為的過于隨意則會體現出對別人的不尊重,而這些不尊重可能就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系,即人的社會性缺失。
面對社會上出現的諸如此類的特殊社會現象,我不贊同有些學者談到教育該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時候,指出中國教育是頂層設計出現問題:認為頂層設計方面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沒有包含社會性這一人際智慧的培養。我認為中國教育頂層設計沒有問題,而是操作層面出現了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略主題部分中指出,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所謂德育指的是培養學生意志力的教育,發展他們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由此可見,社會性作為情商是包含在德育里面的,我們的教育頂層設計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基礎教育改革應該與時俱進,通過對一些社會問題的反思,不同的時期應逐漸地對一些內容有所側重,這樣操作層面也會隨之有所側重。除了一貫地強調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加強公民意識教育之外,也應該加強德育中的社會性培養,以適應當今社會的變化,同時這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方面。
三、基礎教育改革應深化教師的崗后培訓
隨著商品化經濟的逐步發展完善,教師經營逐漸面向市場,教師能力商品化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這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設計和開設課程的能力。為適應這一發展趨勢,需要我們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革新教育理念。創新能力的思維和意識從基礎教育起步,決定了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必須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基礎教育階段的很多教師在上崗之后,總認為只要自己德行上不出問題,就保住了這份工作,從而導致了他們教學上的不思進取,得過且過。
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我們沒有教師參加崗后培訓的約束機制。如果基礎教育改革把中小學教師參加崗后培訓考核和工資薪金相掛鉤,可能成效會更好。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學教師因自身主動性不強,對高校培訓內容只學個“三腳貓功夫”,這樣因在高校學習不精,回到教學實踐后碰到困難,就被打回原形,讓他們覺得還不如跟著“師傅”學的那幾招經驗管用。最后,“頂崗置換”在中小學教師中失去了威信,成了形式化的東西。
生從師學,教師沒有了創新性的理念,教學中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甚至很多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他教育初始的基礎教育階段就被抹殺了,等到高等教育階段再去喚醒這種創新性的思維是何其困難。因此,基礎教育改革一定要完善相關的教學評價機制,學生評價機制,為教師的崗后培訓創造有利環境,并加以深化,這樣,我們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指日可待,創新型杰出人才的出現指日可待,在某些領域走在世界的前沿指日可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當前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诖耍透枰A教育在改革時提高效率,保證延續性,一步一步地把問題逐個攻破?;A教育改革領導班子不能為了求政績,換一套領導班子換一種改法,全面推翻上一屆的改革,形式上貌似是變了變,實則在本質上沒有多大成效。這樣不僅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延緩中國的發展而且使得一些問題因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而逐漸惡化。個人認為,倒不如這屆領導班子針對社會出現的新舊問題及時調整教育改革方案,擊破幾個方面,下一屆在這樣的基礎上,保證延續性的情況下,再針對另外某些方面,從實質上解決幾個問題。基礎教育改革應該在重質的基礎上保量,逐步推進縱深方向改革。
這樣,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才能與中國整體層面的改革相互促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優勢力量,逐個擊破,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少成多,相信終有一天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定會成效顯著,推動中國的教育走上一條康莊大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更大的生產力。
(責任編輯:封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