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崔超 陳明巖 楊帆

【摘要】 目的 探究保肛手術對直腸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日常生活影響, 完善院內對低位直腸癌的治療對策。方法 78例低位直腸癌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保留肛門括約肌手術)和對照組(DIXON術), 每組39例。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排便時間、生活質量及吻合口感染、盆腔感染、局部復發情況。結果 治療組術后排便時間、生活質量、吻合口感染、盆腔感染及局部復發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保肛手術是低位直腸癌治療的常規手段, 但在選擇手術方式時要依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確定手術適應證, 而能夠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的保肛手術則能夠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臨床治療;DIXON術;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58
直腸癌(rectal cancer, RC)是胃腸科惡性腫瘤之一, 發病率較高, 而低位直腸癌的發病率占直腸癌的60%~85%, 且我國低位直腸癌的死亡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1]。切除術是直腸癌患者的必經術之一, 但由于術后患者排便方式發生改變, 其排便效率、排便習慣、排便感受對患者的生活有較明顯的影響[2]。因此保肛手術的重要性就尤為突出。本文根據本院近年來所收治的低位直腸癌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 對保肛手術對直腸癌患者的治療影響做進一步分析和說明?,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涉及資料均來自本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所收治的78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 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39例。對照組男21例, 女18例;年齡最小34歲, 最大83歲, 平均年齡(56.83±9.77)歲。DUKES分期:A期12例, B期21例, C期6例。治療組男25例, 女14例;年齡最小36歲, 最大81歲, 平均年齡(59.97±7.81)歲。DUKES分期:A期13例, B期18例, C期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用DIXON術, 術前平衡患者機體水、電解質、酸堿平衡, 在無重大臟器疾病或疾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行手術, 采用靜脈聯合吸入式全身麻醉。術中根據患者具體病灶面積行手術, 在確定乙狀結腸和直腸術端切口吻合后行修補術。
治療組采用保留肛門括約肌手術, 術前準備同上, 術中于肛門擴張進入, 約距直腸黏膜術端向上1~2 cm處做切除術, 范圍在病癥上緣10 cm和下緣2~3 cm處, 移除該部分病變結腸。確保乙狀結腸術端以及肛提肌術端無張力和扭轉, 使用可吸收縫合線進行乙狀結腸術端與齒狀線的修補和縫合術??p合術要全面, 確保固定, 以防結腸和肛提肌回縮。于盆腔骶前植入引流管, 于尾骨末端引出, 待吻合口痊愈后移除引流管。兩組患者術后均行優質護理, 控制感染、并發癥等。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排便時間、生活質量及吻合口感染、盆腔感染、局部復發情況。
1. 4 生活質量評分標準 主要從精神狀態(20分)、睡眠質量(20分)、飲食質量(20分)、日常生活(20分)、排便行為(20分)等五個方面進行, 滿分100分, 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由護理人員進行評分。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排便時間、盆腔感染、吻合口感染、局部復發及生活質量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具有保留肛門括約肌的保肛手術對低位直腸癌患者具有積極的治療影響。常見保肛手術有局部切除術、DIXON術、改良BACON術、結腸J型貯袋肛管吻合術、微創術等[3]。其中以局部切除術和DIXON術最為有效。DIXON術是經腹部直腸切除術, 一般而言其術端在病癥處具齒狀線以上5 cm、遠端以下2 cm。但DIXON術中結腸術端與齒狀線間隔小, 術后患者便感會增加, 并且對自身排便行為的控制能力較差。而保留肛門括約肌手術將肛提肌、括約肌最大程度保留, 保留結腸遠端一段距離, 使患者排便意識和排便行為無異感, 并內置引流管釋放氣體和血液。保留肛門括約肌手術需患者直腸保留長度5~7 cm, 若患者直腸殘余長度<4 cm, 則可與J狀結腸內內置儲袋[4]。一些醫療文獻報道指出[5], 1~2年內患者直腸吻合口良好, 且便感可控, 排便無異感。但若腫瘤已經浸潤至直大半腸, 則不宜行此方法。一些學者[6]認為保留肛門括約肌手術可同于結腸癌和直腸癌的治療, 手術適應證為早期癌變, 腫瘤面積較小, 或面積較大但分化程度較差的腫瘤, 病癥距肛緣7~12 cm為最佳。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患者術后排便時間為(22.73±1.14)d, 排便無明顯異感,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63.72±2.71)分;對照組患者術后排便時間為(61.23±1.41)d, 排便有明顯異感,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31.03±0.3)分, 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保留肛門括約肌保肛手術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保肛手術是低位直腸癌治療的常規手段, 但在選擇手術方式時要依據患者的體制和病情, 確定手術適應證, 而能夠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的保肛手術則能夠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東濱, 潘國文, 曹玉軍, 等. 低位直腸癌的手術治療:附 206 例分析.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4, 13(4):244-246.
[2] 林元美, 許學杰, 劉國泉, 等.中低位直腸癌保留肛門的術式探討.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3, 23(7):434-435.
[3] 黃偉民, 李洪濤, 楊明, 等. 直腸癌雙吻合器保肛術吻合口漏的預防和治療(附81例報告).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2, 12(1):40-41.
[4] 孫立群, 柳曉東, 劉峰, 等. 保肛根治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124例臨床分析.中國綜合臨床, 2012, 18(2):151-152.
[5] 周總光, 王自強. 歐美與日本中低位直腸癌診治指南解讀.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2, 32(4):291-292.
[6] 邱輝忠.雙吻合技術在低位直腸腫瘤手術中的應用.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5, 25(3):139-141.
[收稿日期: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