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路

【摘要】 目的 探討左氧氟沙星和碘伏沖洗防治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療效。方法 93例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 按術后抗感染措施的不同分為觀察組(47例)和對照組(46例)。觀察組患者給予左氧氟沙星靜脈滴注聯合碘伏沖洗處理, 對照組患者應用頭孢噻肟鈉靜脈滴注聯合生理鹽水沖洗處理。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切口愈合情況和感染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手術切口愈合甲級45例, 乙級1例, 丙級1例;對照組手術切口愈合甲級35例, 乙級7例, 丙級4例;觀察組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13%,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9.57%, 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左氧氟沙星和碘伏沖洗防治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療效顯著, 手術切口愈合良好, 且感染發生率較低,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 左氧氟沙星;碘伏沖洗;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095
急性闌尾炎屬于臨床常見腹部外科疾病, 其主要致病原因為厭氧菌感染。當前, 保守療法、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均為急性闌尾炎治療手段。其中腹腔鏡手術應用于急性闌尾炎治療中可降低其切口感染發生率, 但由于腹腔鏡價格昂貴, 且操作要求較高, 在基層醫療機構中的普及率比較低[1]。因此, 開腹手術仍是急性闌尾炎主要療法。本次研究為探討左氧氟沙星和碘伏沖洗防治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療效, 選取93例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同時采取分組對照方式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集的93例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確診為急性闌尾炎, 且均采取開腹手術治療。其中男52例, 女41例, 年齡15~58歲, 平均年齡(31.19±5.71)歲;病理類型:壞死性急性闌尾炎26例, 化膿性急性闌尾炎37例, 穿孔性急性闌尾炎30例;根據不同術后抗感染處理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7例)和對照組(4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期均未應用抗生素, 術中應用經典麥氏切口切除患者闌尾, 其闌尾殘端應用荷包包埋。術后應用生理鹽水清洗腹腔中積液。術后觀察組取300 mg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實施靜脈滴注治療, 2次/d, 切口使用碘伏溶液進行沖洗, 再應用生理鹽水沖洗, 最后將腹壁縫合;對照組在手術后取300 mg頭孢噻肟鈉進行靜脈滴注治療, 1次/d, 切口單純采取生理鹽水進行沖洗, 沖洗后縫合其腹壁。
1. 3 觀察指標 根據《院內感染的診斷標準》中關于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2]評估患者切口愈合情況。切口愈合情況可分為三級: ①甲級:切口愈合優良, 沒有不良反應;②乙級:切口部位發生紅腫、積液和硬結等炎性反應, 但沒有發生化膿現象;③丙級:患者切口化膿, 需要切開并實施引流治療。同時, 記錄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切口愈合情況對比 觀察組手術切口愈合甲級45例, 乙級1例, 丙級1例;對照組手術切口愈合甲級35例, 乙級7例, 丙級4例,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發生切口感染1例, 未發生切口感染者46例, 其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13%;對照組發生切口感染者9例, 未發生切口感染者37例, 其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9.57%,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闌尾是人體中一個細長而狹小的盲管, 其中一端和盲腸相同, 所以具有與盲腸腔中數量與種類相當的菌群。其中, 大腸桿菌以及厭氧菌為其主要菌群, 一旦闌尾黏膜受到損傷, 其細菌可侵入闌尾管壁, 破壞患者闌尾管壁正常結構, 引發闌尾炎[3]。急性闌尾炎中僅黏膜水腫型闌尾炎可采用保守療法, 其余類型闌尾炎均需采用手術療法。手術切口感染是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最為常見并發癥之一, 其不僅會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和痛苦, 還可延長患者住院時間, 并影響其預后效果[4]。因此, 采取有效抗感染措施, 促使患者手術切口早日愈合, 降低其感染發生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碘伏溶液是具有輕微刺激性氣味的一種棕色液體。碘伏溶液在接觸到患者皮膚后, 碘伏溶液內的碘即被釋放出來, 從而破壞細菌細胞壁, 使其蛋白構造改變, 同時破壞其線粒體, 影響其線粒體中能量代謝, 為細菌DNA復制、轉錄形成障礙, 最終導致致病菌水腫和壞死[5]。同時, 碘伏溶液中殺菌成分的釋放較為緩慢, 且相對持久, 沒有明顯的刺激性和蓄積性, 比較安全可靠。左氧氟沙星屬于喹諾酮類抗生素, 具有較為廣泛的抗菌譜, 且抗菌作用也比較強。左氧氟沙星作用機制為抑制細菌DNA旋轉酶活性, 從而阻止細菌DNA合成與復制, 最終致使細菌死亡。
本次研究結果可知, 觀察組手術切口愈合甲級45例, 乙級1例, 丙級1例;對照組手術切口愈合甲級35例, 乙級7例, 丙級4例;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13%,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9.57%, 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左氧氟沙星和碘伏沖洗防治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療效顯著, 手術切口愈合良好, 且感染發生率較低,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衛功民 . 淺談左氧氟沙星聯合碘伏沖洗在防治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 求醫問藥(學術版), 2011, 9(12):3.
[2] 劉云清, 曲驍坤 . 左氧氟沙星合碘伏沖洗防治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療效觀察. 中國當代醫藥, 2011, 18(13):59-60.
[3] 侯學良 . 碘伏原液預防急性闌尾炎切口感染的臨床觀察. 中華全科醫學, 2011, 9(6):921-922.
[4] 許建海.左氧氟沙星和碘伏沖洗防治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療效觀察. 當代醫學, 2012, 18(9):62-63.
[5] 陳品銀, 周崇武 . 基層醫院防治急性闌尾炎手術感染的最小成本效益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0, 8(6):60-61.
[收稿日期:201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