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百花洲小學參加首屆“國粹杯”珠心算國際邀請賽獲佳績
7月28日,首屆“國粹杯”珠心算國際邀請賽在北京市華北賓館隆重舉行。南昌市百花洲小學珠心算代表隊在此次邀請賽中喜獲佳績:參賽21名學生全部獲獎,其中2人獲個人全能特等獎,4人獲一等獎,6人獲二等獎,8人獲三等獎,1人獲優勝獎。百花洲小學還被授予2015年“國粹杯”珠心算國際邀請賽最佳組織單位獎。
本次大賽由北京市珠算心算和英國百福教育北京總校、臺北市珠算心算學會、美國珠心算聯合會以及馬來西亞國際心算協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69支代表隊的共1006名選手參加了本次比賽。南昌市百花洲小學是江西省唯一一支參賽的珠心算代表隊。
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南昌市百花洲小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賽前,組織教師對參賽選手進行強化培訓,召開珠心算專題家長會,贏得家長的全力配合。在現場競賽中,僅經過一年多培訓的百花洲小學的小賽手們認真審題,從容做答,手腦并用,不辱使命,終于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成績,贏得了各方的高度贊揚。
(陶兵紅 南昌市百花洲小學)
上栗縣2015年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圓滿結束
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教育深度融合,積極落實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7月20-21日,上栗縣2015年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在上栗縣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行并圓滿結束,縣教育局全體機關干部、各鄉鎮校委會成員、各中小學校長、分管教學副校長、教導主任、信息技術骨干、學科教師代表共1200余人參加了培訓。本次培訓分為教育信息化管理專題講座及上栗縣教育資源平臺專題使用兩部分。
培訓會上,全國教育信息化專家、河南省靈寶市電教館館長任尚鋒為上栗縣教育局全體機關干部、各鄉鎮校委會成員、各中小學校長、分管教學副校長等400余人做了教育信息化管理專題講座。他結合典型的案例及其工作經歷,闡述了推進三通兩平臺、搭建區域教育信息化平臺的具體做法,分享了他在推動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等方面的成果、經驗、體會。
上栗縣教育資源平臺研發團隊給全縣800余名教師介紹了資源平臺的建設背景、目的意義、功能板塊,詳細演示了備課資源、備考資源、學習提升資源、個性教學資源、校本資源管理的使用,講解了視頻、音頻、圖像等資源的采集、編輯處理方面的相關技術,并結合老師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軟件使用的技巧等進行互動交流。
上栗縣通過積極組織廣大教師參與這類培訓,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有力地推動了該縣教師專業化成長。(上栗縣教育局)
宜豐中學“超維隊”勇奪第二屆國際青少年創新設計大賽第一名
第二屆國際青少年創新設計大賽總決賽于2015年7月18日在德國弗洛伊登市哈爾博格學院落下帷幕,宜豐中學“超維隊”力挫群雄,勇奪“挑戰C:控制類”比賽第一名,喜獲金獎。
本次大賽由國際青少年創新設計大賽委員會、德國哈爾博格學院、中國創新教育研究院(香港)共同主辦。大賽秉承“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未來”的宗旨,致力于培養青少年自主能力、協同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將人文、數學、科學、技術、工程五大領域有機整合,注重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比賽分“挑戰B:結構類”和“挑戰C:控制類”兩大類,共有來自中國、德國和巴西等國的20支隊伍參賽,其中“挑戰B:結構類”參賽隊伍14支,“挑戰C:控制類”參賽隊伍6支;比賽分別評出金獎一、二、三名,銀獎一、二、三名。本次競賽探索創新人才選拔新模式,即變考場為賽場,為知名高校選拔拔尖創新人才提供參考,對中小學開展創新教育和課程改革、加強校內與校外之間的聯系起到積極示范作用。
(劉堅 宜豐縣教育局)
北京向13家民辦機構購買教學服務提升教學質量
2014年,北京市啟動民辦教育機構參與中小學學科教學改革項目,為期3年。從今年起,此項工作被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13家民辦教育機構入圍,按協議進入學校提供服務。目前,全市已有76所中小學與11家民辦教育機構實現有效對接,200余名民辦教育機構選派教師進入公辦中小學,開展學科教學、專題輔導、社團活動、課程開發、綜合管理等工作,累計提供教學服務超過2萬課時。
在市區兩級教委內部,政府向社會力量辦學機構購買教學服務項目簡稱“民培計劃”。根據管理辦法,參與“民培計劃”的民辦機構需具備合格資質,其所選派教師也均需具備教師資格。協議簽署后,民辦機構需保證提供穩定的優秀師資。目前,東城區有9所小學與兩家民辦機構簽約。在優質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遠郊區縣,吸收民辦機構的優質教育資源需求更為迫切。“民培計劃”啟動后,短短一年,門頭溝區共有19所中小學參與,在兩所民辦機構聘請了近50名教師。
雖然民辦機構的加入,擴大了公辦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來源,但能否充分吸收民辦機構的優秀教學經驗,還需要經歷一個磨合的過程。民辦機構的工作流程、工作節奏、教學的方式與公立學校不同,教師能否適應新環境?公立學校的大班教學、減負大背景下的作業設計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家校溝通……這些對很多民辦機構教師來說也是新課題。
(施劍松 《中國教育報》)
中小學生到上海自然博物館完成“中國好作業”
選擇埃及棘背龍為原型,分別取鷹雕、壽帶鳥、玉米蛇的基因,借助畫筆“合成”一頭奇異的恐龍。7月17日,三年級學生董苑琛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完成了這樣一道“中國好作業”,在學習動物知識的同時釋放個人的創意。
在2015中國好作業活動中,上海自然博物館館長王小明為同學們出了“我來創造一只恐龍”作業,吸引了40多名中小學生前來參與。他們結合現場標本和圖片,選擇原型恐龍和動物基因素材,進而用繪畫的方式創造一頭恐龍。栩栩如生的實物標本、生動的講解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
王小明說:“暑假作業要讓學生從繁重的學業中跳出來,用活潑的、人性化的方式打開學生的心靈。我們用‘中國好作業把學生吸引到自然博物館,可以幫他們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以后更多地到博物館學習新知識。”
(董少校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學生領導力培養”課程實踐成果在京展示
歷經5年的探索與成長,截至2015年6月,“中學生領導力培養”課程已在全國26個省份的300多所重點中學展開。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六屆全國中學生領導力展示會,集中展示了2014年“中學生領導力培養”課程實踐活動成果。
在展示會現場,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風吹麥秸”項目隊,展示了發生在2012年廣饒縣東秦村火災現場的一幕。“秸稈焚燒引發了這場火災,同時致使空氣污染、土壤酸化。”陳佳樂同學在展演中介紹。為改變這一現狀,小組成員們通過問卷調查、走訪氣象局、項目實驗等方式,最終幫助當地學校食堂和村落接受秸稈加工制品并制造13個沼氣池。身著川戲戲服的重慶市江津中學“拾夢川腔”領導力實踐團隊,以開場演唱傳統的川劇選段的方式,呼吁更多人來保護和傳承這項文化遺產……新穎的表現形式、嚴謹的項目實施過程以及條理清晰的現場展示給觀眾和評委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屆展示會由中國教育學會、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商務印書館共同主辦,共吸引國內外150所學校、千余名師生代表及志愿者參加。作為“中學生領導力培養”課程的延伸部分,本屆除了三輪項目現場展示外,還將通過跨學校、跨區域、跨文化的學習、交流與合作,及專家講座、全球青年公益創新論壇等多類活動,考察和培養當代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組織管理能力。通過做項目中的嘗試和實踐,學生們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人生中的寶貴財富。(李民 新華網)
責任編輯 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