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
【關鍵詞】 微型課;課題內容;教學方式;課堂結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4—0044—01
一、 什么是微型課
顧名思義,“微”是小的意思,就是小型的一堂課,一般時間在15-20分鐘,其中包括課程的導入、學生活動、授課過程、小結等,而且在授課過程中仍然堅持重點、難點清晰、情感態度價值觀導向的正確性,在這樣的一堂課中,要精選環節,精煉語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二、如何上好微型課
微型課的特點是教學內容集中,而且沒有學生參與,只是面對評委授課。上課的具體過程和平時課堂教學一樣,老師在講臺上把準備好的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包括提出問題、課堂活動、學生分組合作等過程都要一一展示出來。但是由于沒有學生,授課人的這些教學設計都是在提出問題或安排后,假設學生已經完成的情況下,繼續展示下一個教學環節。在整個過程中要求授課人準備充分、語言生動、過程精煉。
1. 要精心取舍課題內容、引入課題新穎迅速。因為上課時間短而授課的內容又是一整節課的內容,所以如何把大容量的內容在短時間內上完,精心取舍課題的內容是關鍵。選擇少而精的內容,導入新穎的課題能直接切入主題抓住重點,吸引學生。我們可以設置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引入課題,也可以從上一堂課的復習中引入課題;可以從生活現象、實際問題引入課題,或設置一個疑問、懸念等進入課題。但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必須切入題目、引人注意,力求新穎的同時更要與題目的關聯銜接,迅速導入,這是進入課題的一個必須遵循的原則,這樣我們就可以把較多的時間分配到內容的講授中。
2. 選用恰當、合理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授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更加合理、恰當是我們上好一堂課的保障。所以,在微型課中我們也要根據所上內容去選擇合理、恰當的授課方式。比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果是偏重理論的內容,我們可以采用講授、設置情境讓學生分組討論、分組發言、教師總結的方式,當然在設置情境時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有意義的話題,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能讓學生發揮出他們的潛能;如果內容側重操作的部分,可以通過教師講解加演示的方式,然后采用“任務驅動法”設置合理的任務,讓學生分小組完成,分小組演示成果,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的形式來講授。這里所說的合理就是學生能在本節課完成的任務或是較大的任務,可以通過分組合作的形式每個人完成一部分,總結后也能在本節課完成的任務。任務不能太難,這樣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太大完不成,這樣學生會養成拖拉的習慣。而且任務完成后一定要展示、點評,及時對學生給予鼓勵、表揚或提出意見,讓他們從這節課中有所得。
3. 要構建完整的課堂結構。根據微型課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當然是以講授為主。微型課的教學主要是對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體現和檢測,教學方式要符合微型課的課堂情境和教學特點,真正能夠體現教師個人的教學水準。微型課雖然時間簡短,內容單一,但也要講究課堂結構,既不能只講主要問題,也不能不分主次。一堂課有導入、學生活動、師生互動、點評,有板書有總結,這樣一堂課才算是完整的一堂課。微型課的課堂結構導入要簡捷新穎,語言精練能迅速切入正題,不要語言過于拖拉,上課半天導入不了正題,致使課堂頭重腳輕以至于完不成教學任務;很快導入正題后,就要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課題的中心上,或精要講授,或巧妙啟發,或積極引導,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有講有練有學生的活動。最后,一定要有小結。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圓滿地完成課題所規定的教學任務,使微型課的課堂結構趨于完整。
4. 微型課中板書要精簡、清晰,收尾要快捷。板書是一個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體現。板書的作用能展示授課人講述內容的思路和要點,幫助聽課人掌握所聽內容的要點、捋清思路。好的板書能看出整個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和教學程序,能給聽課者一個完整、直觀的效果。但板書不宜太多,太多會浪費時間,也會沖淡板書對內容要點的提示作用;也不宜太少,太少往往會使板書表達不清。無論如何,板書都要做到精心設計,要精練、完整、美觀,且使得要點突出,線索清晰。
總之,微型課是一種經濟實用的課堂教學形式,它既節約了成本,又節約了評委、授課人的時間,還能充分體現授課人的基本功,而且對于學校來講不會過多地影響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學習。當然,微型課的講授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為改進教學、評估教師發揮其應有的獨特作用。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