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旋



最近幾年,國內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如火如荼,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隨著“視頻化”趨勢和“微時代”的來臨,利用短小精悍的視頻來演示,可以讓表達更加充分,其可喜的效果更是讓微課和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成為熱門話題。
“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在概念上,它是指以課堂面授教學為基礎,再利用多種教學技術工具來實現教學流程重組的一種較為獨特的教學組織形式。從技術上看,教學課件的設計方法和類型很多,究竟哪一種教學課件才能適用于翻轉課堂的教學需求呢?可以想象,傳統的那種長達45-60分鐘的課堂實錄式的視頻課件,恐怕很難符合當今伴隨著短小網絡視頻成長起來的“數字原著民”的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因此,從技術角度看,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翻轉課堂的一個重要前提或條件是:教師事先必須為學生們準備好以某種技術形式設計和制作的教學課件,以便讓學生課前觀看和學習,為課堂討論做好準備。與以往傳統的課件設計理念相比,在設計這種專用于翻轉課堂的教學課件時,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課件通常以視頻形式為主,同時為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和避免認知疲勞,課件的時間一般都短小精悍。至此,一種新的課件設計形式——“微課”應運而生。
所謂的微課,簡單地說,就是“微型的課程”或者“微視頻”之意。筆者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
以下將結合兩個具體的微課設計案例來呈現不同形式的微課,供讀者更加直觀和深入的了解微課的設計思路與制作。
案例一:大學生體育微課程——太極拳
設計框架
太極拳,是一種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體育休閑活動,并且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體育瑰寶,太極拳也是北京大學的必修體育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根據太極拳的教學內容,微課整體由五個主題部分組成:片頭視頻、理論學習、動作展示、課后測驗和片尾視頻。學習者打開課件后,首先會觀看一部片頭視頻短片;隨后會出現選擇界面,學習者可以選擇按照正常流程開始學習,即先進行理論學習,再進行動作學習,最后進行課后測驗:也可以選擇從三個部分中的任意一個開始學習。當學習者完成此次學習后,可以選擇觀看片尾視頻短片。
設計思路
開場視頻由現有視頻素材后期編輯而成,希望通過富有中國風的畫面和音效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如圖1、圖2所示。
傳統學習課件通常采用“開門見山”式啟動,即學習者打開課件后直接開始課程的學習,沒有鋪墊與導入,這并不符合對于當前學習材料的要求。為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并將這種興趣從始至終保持,本課程采用微電影片段將各主體部分進行串聯,形成完整的故事主線;隨著學習的進行,故事情節也逐步展開,這種設計有效地提高了微課程的觀賞性和結構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圖3、圖4所示。
考慮到太極拳屬于體育類課程,涉及到一些復雜而難以描述的身體行為和肌肉運動等內容,所以動作學習部分分為三個主要模塊,如圖5所示。
圖示部分為太極拳基本姿態的展示,以卡片形式展現,卡片正面為動作名稱和圖片,學習者點擊圖片后,出現對應的文字說明。“視頻”部分是對太極拳動作的動態展示,如圖6所示。學習者可以選擇想要觀看的分解動作,或選擇所有動作的連續播放。動作展示如圖7所示。
案例二:高中生創新微課程
對于處在思維發展的最佳可塑期的青少年來講,如何卓有成效地利用這一可塑期來培養創新思維,開發的新能力,將被動的學習改為主動的創造性學習,以培養自己的語言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適應時代的需要,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基于此,本課程希望通過教學實踐,探討對創新思維方法和能力的認識,體會創新思維方法和能力如何培養,如何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發現這種思維的感覺,如何發展這種思維的意識,如何發掘這種思維的能力等等。
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經歷了反復探索與實踐,最終確定課程視頻主要以“錄屏”的形式進行,下面將總結設計過程中的體會與經驗。
第一,微課的“小”與“大”。一節微課,通常不會講授過于復雜的知識體系,而是聚焦于一兩個知識點,這需要更加精心地進行課程設計,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考慮教學。所以在本課程中一直遵循“一個微課程只講一個知識點”的原則。微課的“小”也體現在時間方面,通常會將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
第二,微課的視覺設計。由于課程的受眾是高中學生,所以在制作PPT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選擇明亮、飽和度較高的色系的顏色,并搭配形象生動的卡通配圖以及活潑的動畫效果,如圖8、9、10所示。此外,復習課采用的是錄制視頻的形式以增加新鮮感和興趣。視頻的背景選取了有學術意味的書柜和明亮的窗戶,營造一種輕松舒適的感覺,同時也避免了更多嘈雜物品入境分散學生注意。
案例三:高中語文微課
在錄屏式視頻之中,主講教師是隱于“幕后”的,學生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這種視頻模式,通常比較適用于數理化或工科類公式推導、演算較多的學科教學。它突出展示的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板書”的字符內容及其講解聲音,而非教師本身。不過,對于多數社科類學科的教學來說,這種方式似乎就不太適用了——在許多人文類課程教學中,不僅強調教師聲情并茂的講演,同時教師授課過程中的表情、體態、眼神和體態語等,一舉一動,都可能會被賦予豐富多樣的信息傳遞功能。這時,就需要另外一種視頻設計方案:演播式視頻。
演播式視頻,可以說是當前微課中最常見的拍攝方案。視頻畫面構圖形式通常是:主講教師居于屏幕畫面
側,其身后顯示教學講義(幻燈片或相關文字、圖片或視頻等)。這樣,整個視頻畫面的布局呈現出音、畫、文字三位體,同步顯示,猶如平時常見的電視主持節目一般。某些情況下,演播式視頻可能還會展現出教師遠景和近景鏡頭的切換,以加強畫面的動態變化性,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
演播式視頻以高中語文課文《聲聲慢》為案例。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特殊考慮的是教師的衣著和行為動作。在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時,為了避免教師形象過于突兀,教師選擇了與課件背景色相同色系的衣著,并將課文的題目以醒目的紅色進行突出,如圖11所示。課堂內容講授完畢后,為學生提供了相關的網站資源作為課后的補充資料。此時,網站資源的內容并不作為重點,所以教師的衣著顏色相對比較突出,并且注意保持著一定的動作幅度。
最后,總結來說,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微課的概念及其形式并非固定不變的,以后仍然會不斷改善和變化以適應教學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們可以把微課視為一種以翻轉課堂為基本應用模式的設計方案,具有獨特功能的新教學課件設計理念和表現形式,涌現出更加完善的設計思路與解決方案。責編/周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