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鷹
【摘 要】以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將機械制圖課程總體設計集中在以工作過程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上;探索基于工作過程的機械制圖模塊式課程開發方案、教學方式的選取,以深化機械制圖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關鍵詞】工作過程 機械制圖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073-02
機械制圖課程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大學新生不具備本課程所需的前期知識,如空間思維能力、金屬加工生產工藝知識、工程設計意識等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無法理解機械結構、合理尺寸標注,不能理解零件圖和裝配圖上的技術要求等。現行的機械制圖教學沿著“投影理論——點線面的投影——基本體——組合體——機件的表達方法——常用件及標準件——零件圖——裝配圖——測繪實踐”順序進行,課程教學體系相對完整,但與工程實踐脫節,與后續專業課程的關聯性也沒能體現出來。多數學生常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將制圖等同于畫圖,沒有真正掌握相應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建立解決工程問題的思路或方法,這將影響其后續課程的學習。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以生產實際為背景,以產品設計、制造過程為線索,整合機械制圖教學內容,將實踐項目引入到機械制圖的教學環節,既彌補了學生生產工藝知識、工程設計意識、實踐能力的不足,又保證制圖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聯性和針對性,使學生熟練掌握繪圖、看圖的知識和技能,為后續課程、設計奠定較好的讀圖和繪圖的基礎。
一、機械制圖課程目標定位
高職機械制圖課程改革首先要確定改革的方向,即給課程教學定位。為此對本校高職機電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統計,得出如下數據(如圖1所示):
上述數據說明本校學生畢業后從事與機械相關專業的人員比例較大,與圖紙相關聯的工作較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圖紙始終貫穿于工作過程之中;圖紙是開展實際工作必不可少的文件;工作人員必須先理解圖紙,才能按圖施工。
上述調查和分析充分體現了工作過程、圖樣、工作人員三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在做機械制圖課程改革時,必須從以往的“知識本位”轉換為“能力本位”,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識圖、空間想象及圖樣分析”的能力。
二、傳統教學模式的主要問題
(一)仍然以教師為中心
教師注重學科內容的嚴謹性,講課時更多的是關注學科知識的講述,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促進關注度不夠,對學習內容的實用性、專業對口性應用關注得就更少,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不濃,故學習效果不佳居多。
(二)教學手段單調
現如今多采用PPT課件講課,教師實質性的手繪演示教學過程大量減少,使得部分學生在手工繪圖時會產生諸如如何正確使用丁字尺、如何進行尺寸分度、如何使用尺規快速繪制正等軸測圖樣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在做相關的繪圖訓練時,不能得到正確的指導或提示,長期處于自我摸索當中,遭遇挫折太多,越來越不愿意學習手工繪圖、徒手繪圖,缺少工作學習的耐性和韌性的訓練,故對后期的專業課程學習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教學改革流于形式
例如,采用項目式教學或行動導向教學,教師布置工作任務后,學生的分組學習、討論階段很空泛,真正認真投入學習討論的學生很少,討論的深度也很膚淺,根本達不到教師預期的目標。考核評價的方法及手段也相當的不理想,大都沒能真正發揮應有的督促與促進的作用。
(四)課程以理論學習為主
與實際能力訓練相關的測繪實訓練習較少或流于形式,造成畢業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缺乏相應的解決思路,實際工作能力不強。
三、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改革實踐
(一)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思路
1.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需求,首先是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是:以實際應用的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因此在機械制圖課程內容上弱化畫法幾何中的圖解、求證部分內容,加強工程上最需要和常用的投影、剖視、斷面、零件圖和裝配圖等教學內容,重視培養學生識圖、讀圖的能力,具備基本的繪圖能力。
2.打破原有教學順序,根據學習過程中學生認知的心理順序,與專業所對應的典型職業工作順序,重新構建課程內容的序化結構,針對行動順序的每一個工作過程環節來傳授相關課程內容,實現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整合,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轉變實施方式,打破學科型課程主要進行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實踐與理論脫節的施教方式,形成主要以任務實施、學生主動構建、實踐與理論一體化的實施方式,以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課程改革實踐
1.學習情境選擇與設計。課程項目的設計,要求項目的設計或選擇應源于真實的工程和事件,內容具體、有針對性,處理好項目典型性與機械制圖知識內容普適性的關系,項目將實踐與理論融入教學過程,教師設置、選擇與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開展教學活動。具體學習情境設計如表1所示:
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取。教師應最大限度的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筆者在以往的教學中多采用任務驅動法和角色扮演法為主的教學方法,在課程引導階段以及知識點傳授階段,多采用微課教學的方式進行,在微課內容選取上還錄制了大量教師親身示范解決實際問題全過程的內容,這給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受到同學們的普遍好評。
3.教學過程中關注點的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非常關注學生對已學過知識的掌握程度,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各知識內容,結果卻不理想。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是以具體工作任務來驅動學生自覺學習,教師就應該允許學生像一般工人工作的過程一樣,遇到有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問同學、查資料、請教老師。要允許學生沒能記住已學過知識的情況出現,因為在我們的實際工作當中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這時要教會學生如何解決這類問題,給予正確的方法指導。為此,筆者在教學中還積極引入思維導圖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歸納總結經驗、開擴思維、快速記憶。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相當于帶領學生提前進入工作崗位,使學生們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習掌握新知識、獲得相應的工作經驗以及團隊合作經歷,這對學生未來進入職場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隨著這種教學模式的大量開展,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只是隨大流抄襲別人的勞動成果;有的學生在整個項目開展過程中只愿意選擇一些任務輕巧的活來做,并沒有全程參與問題的討論與思考,學習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學習評價方面,廣大的教師還應該積極面對,學生得分多少不是關鍵,如何真正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踏踏實實的學習才最重要。
【參考文獻】
[1]涂小華,王翠芳,朱建新.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高職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研究[J].江西化工,2011(3)
[2]李潔. 基于虛擬技術的機械制圖教學改革構想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1(9)
[3]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4JGA345)
【作者簡介】劉 鷹(1972- ),女,廣東佛山人,教育碩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師,研究方向:機械類學科的高等職業教育。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