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
[摘要]2012年《刑事訴訟法》新增第73條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適用對象等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作為一項新出現的刑事強制措施,無疑需要確定監督主體,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保障這一強制措施的順利實施。目前我國對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監督主體還存在缺陷,需要將被害人的監督和媒體的監督納入到監督體系中,建立七位一體的監督格局。
[關鍵詞]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監督主體;被害人監督;自媒體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0-0086-03
2012年出臺的《刑事訴訟法》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不僅總結了以往法律法規的有益成果,而且還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條款,以適應新時期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需要。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創新性規定就是一個具體的體現。新事物的出現往往都伴隨著爭議,為了保證新生事物在正確的軌道上平穩的前進,就必須確定監督主體。
一、確定監督主體的意義
通過對新刑訴法進行解讀可知,監視居住是一種非羈押性的強制措施,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則是這一強制措施在特殊情形下的特殊形態。為了防止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這一國家權力被濫用,就必須注入其它力量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監督和制約這一國家權力的權利主體就是監督主體,確定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監督主體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法律意義。
第一,確定監督主體,是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需要。從形式上看,這一強制措施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如果不對其進行監督和制約,很容易導致變相羈押的出現,違背《刑事訴訟法》的立法意圖。確定監督主體能夠使監督權得以更好地發揮,有效防止超期羈押和刑訊逼供等權力濫用現象的出現,實現保障人權的憲法目的。
第二,確定監督主體,是適應國家新形勢的需要。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是新形勢下誕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強制措施,與當下“反恐”“反腐”的國家大勢相契合。尤其是在“反腐”實踐中,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更是為“雙指”“雙規”提供了《刑事訴訟法》上的法律依據,切實做到了有法可依。作為一項具有開天辟地意義的刑事強制措施,必須有可靠的監督主體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監督,形成完整的監督體系,以保障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順利實施。
第三,確定監督主體,有利于消除爭議,緩解矛盾。要消除爭議、協調各方利益,保障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完善監督體系,就必須確定全方位的監督主體范圍。監督主體一般是刑事案件的各方利害關系人,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與監督主體的利益息息相關。確定監督主體,能夠及時糾正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錯誤,緩解矛盾,而且能夠對遭受利益損失的人員及時進行救濟。
二、我國的監督主體概述
我國現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監督程序的主體主要包括法律監督機關、上級決定機關、執行機關、被追訴方和律師。
(一)法律監督機關的監督
在我國,人民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有權對所有刑事強制措施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而且,對決定適用強制措施的必要性審查也是由人民檢察院發起。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往往力量薄弱,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根本無法有效啟動必要性審查程序,為了使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權得以有效保證,法律規定審查頻率為每兩個月一次。在必要性審查過程中,如發現不當,便可以及時解除或者變更。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執行機關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將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落實到實處,而且也有利于督促辦案機關迅速、準確的偵破案件。
(二)上級決定機關的監督
上級決定機關既然有權決定適用監視居住,那么理應有權對其執行情況進行監督。
(三)執行機關監督
根據2012年新刑訴法的規定,公安機關作為刑事強制措施的執行機關,有權對執行中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進行監督,發現不當的,應當及時解除或變更。
(四)被追訴方的監督
在刑事訴訟中,作為被起訴的一方犯罪嫌疑人往往是承擔不利法律后果的一方。新刑訴法明確規定了相關的告知事宜和告知期限,這樣的規定使司法信息透明實現了最大化,保障被追訴方充分享有知情權;而且,被追訴方在掌握全面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又可以對監視居住過程中的違法情況進行監督。
(五)律師的監督
律師是法律從業者,在監督程序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充分發揮律師的監督作用,簡化了犯罪嫌疑人會見律師的繁瑣手續,消除律師進入刑事程序的障礙。同時,在監視居住期間,為律師的會見提供便利,使律師能夠提前了解案情并監督強制措施的執行情況,對于執行不當的,能夠及時為當事人申請變更強制措施。
以上五個方面的監督主體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五位一體的監督主體體系。除了明確人民檢察院在監督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相互配合、互相監督的傳統工作模式,這一體系更加突出的特點是:把保障公民知情權放到了重要的地位。這一體系真正把被追訴訟方納入到監督體系的范疇并為其監督權的實現提供了法律上的便利和保障。
三、監督主體的缺失
首先,根據法律規定,對于特別重大的賄賂案件,人民檢察院不僅要對涉嫌這類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行使決定權和監督權,而且還是這類犯罪的唯一偵查機關。這種決定主體、監督主體、偵查主體合一的模式,很容易導致人民檢察院自己監督自己;為了程序上的便捷或者掩蓋自身工作中的失誤,很難使監督權得以有效發揮。
同樣,因為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執行機關就是公安機關,那么再由上一級公安機關享有批準權,就會導致監督主體和執行主體含混不清,同樣起不到監督的效果。
其次,被追訴方監督得不到保障。雖然新刑訴法最大限度保障了被追訴方充分享有知情權,但是考慮到偵查破案的需要,又偏偏作了較為嚴格限制。一方面,法律規定,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援助,但同時又規定對于三類特殊犯罪(即危害國家安全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在偵查期間需要與律師會見或者通信的,需要經過相關機關批準。在偵查實踐中,上述三類嚴重犯罪往往社會危害性極大,牽涉面極廣,如有不慎很容易導致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泄露,法律必須會見作出嚴格的限制,理所應當。但是,偵查機關很可能利用這一條款,為了案件的順利偵破或者掩蓋工作中的錯誤,以各種理由為律師會見被監視居住人設置障礙。endprint
另一方面,對于“無法通知”的情形未作出明確的規定,對于未及時通知家屬的案件,偵查機關可以以“無法通知”為由來逃避法律的追究。由此,被監視居住人的家屬就不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監視居住的情況,這對于法律上的弱勢群體發揮監督作用是極為不利的。
四、完善建議
毋庸置疑,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不斷深入,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監督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五位一體的監督體系,主體涵蓋面之廣前所未有。但是筆者認為上述監督主體的缺陷仍然不可回避。要消除關于適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各種正義,緩解各方矛盾,使這樣一個頗具爭議但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的新型刑事強制措施具有生命力,就必須要繼續完善監督體系,必須把被害人的監督和媒體的監督納入到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監督主體體系中,形成七位一體的監督格局。
(一)被害人的監督
將被害人納入監督主體的范疇,不僅因為被害人是刑事訴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而且在大多數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人身權益或者財產權益受到了犯罪行為直接或者間接的侵害。但是對犯罪嫌疑人的起訴權卻由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行使,最終的訴訟結果雖然是使有罪的人得到法律制裁,但是被害人的損失并沒有實質性的挽回。
首先,由于被害人遭受犯罪行為的侵害,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利遭受損失,因此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與被害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在新刑訴法新增第73條中,除了告知被監視居住人的家屬外,還應當在24小時之內告知刑事案件的各方當事人,尤其是被害人。保障被害人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知情權,使被害人準確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現實狀態信息,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決定和執行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其次,由于被害人往往是遭受損失的一方,因此他們是訴求最強烈也是最明顯的一方。相比其他當事人而言,他們會更加關注犯罪嫌疑人的現實狀態和處理結果,以確定作為被害人一方的利益是否得到切實的維護。而且,他們既不是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者和執行者,也不是被執行對象,能從更加客觀的角度行使監督主體的職能。
(二)媒體的監督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媒體正在逐步改變原來主要依靠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進行傳播的傳統模式。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興起以后,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信息傳播媒介,媒體監督的力量延伸到了刑事訴訟的各個角落。
同時,要辯證看待媒體監督,必須對其加以妥善利用。特別是對于自媒體而言,毫不夸張地說,每個電子產品都可能成為一個信息傳播媒介,而這些媒介主體大多沒有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所發布的信息往往也是道聽途說,以偏概全,如果不對自媒體的言論自由加以正確引導,勢必會對我國的司法公正產生不良影響。
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對于媒體的監督,公安司法機關一直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而媒體確是主動出擊,采訪報道,這就很可能出現使媒體主導輿論的發展趨勢。由于媒體不能全面細致的了解案情和強制措施的執行情況,有些報道只能憑借猜測和謠言,很可能給刑事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帶了巨大的阻礙;自媒體興起后,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傳播主體,作為個體,在信息不公開的情況下,更加不可能了解案件的進展情況,加之缺乏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這些自媒體的報道幾乎完全被個人的主觀色彩所淹沒,更有甚者會借此機會發泄心中不滿,故意歪曲事實,形成謠言的“集散地”。這樣不僅會給案件的偵破工作帶來極大的障礙,還會使公安司法機關的形象和權威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綜上所述,在執行居所監視居住的過程中,公安司法機關要及時、主動召開新聞發布會或者在官方平臺公布監視居住的執行情況,以及決定適用的法律依據。“陽關是最好的防腐劑”,只有保障信息的公開和透明,才能掌握輿論的主動權,才能將輿論引向健康、正確的方向上來。
五、結語
新形勢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無疑是2012年新刑訴法中一種重要的創新點,這一舉措無疑將會給整個刑事訴訟法律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是,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作為新生事物,它發展的過程必然會飽受爭議,曲折前進和發展是其總體趨勢。當前,我們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有效而且完善的監督主體體系,為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保駕護航,保障其朝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章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