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摘 要] 企業成本控制是一個全企業、全過程、全員參與的多層次、多方位的流程體系。目前,制造企業的成本控制常在研發設計環節、采購環節、生產制造環節、營銷服務環節存在問題諸多。大多制造企業將成本控制僅局限于制造成本,成本控制僅重視賬面成本,運用“作業成本法”進行成本核算,成本考核不到位。制造企業應加強對設計階段、采購階段、生產階段、營銷服務階段的成本控制,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及營業能力。
[關鍵詞] 制造業;成本控制;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B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戰略成本管理理論
戰略成本管理理論最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是由英國的Simmonds教授提出的。其主要是用于監督和構建與企業的戰略相關的企業間競爭者的管理會計數據提供和分析情況。戰略成本管理理論是一種將企業的成本管理和企業戰略有機結合起來的理論,這種理論站在了戰略的高度對相關聯企業間的各種成本行為及結構進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及控制。可以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有效信息。這種理論的提出是傳統的成本管理的改良,更加是應競爭環境的變化,是成本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作業成本理論
作業成本理論提出于上世紀70年代,其創始者是美國的G.T.Staubus教授。在其之后,Cooper和Kaplan教授在80年代之后通過分析產銅成本會計的利弊后,提出作業成本的具體的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是將發生的各項費用通過各種成本動因更加精確地分攤到產品成本當中,為企業的決策者提供更為準確的產品成本的相關信息,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達到提升企業價值的最終目的。
(三)價值鏈理論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價值鏈理論,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第一,側重成本源流控制的思想,即企業設計和產品規劃設計階段。第二,立足價值鏈的思想。整個價值鏈流程中,不僅包含對產品規劃的設計規劃成本、采購成本及制造成本的控制,還應該包含對管理及營銷成本、消費者成本和合作企業間成本等成本的控制。第三,重視技術經濟一體化的思想。企業生產的產品在銷售市場的競爭地位,取決于產品差異化的及成本控制的優勢是否能有機結合。第四,適應企業環境的思想。
二、制造業成本控制存在問題
(一)研發設計環節存在的問題
由于產品研發設計階段的成本決定了產品總成本,因此研發設計階段的成本控制應該格外受到關注。然而,大多數企業對此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并沒有真正認識到研發設計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1)過分重視產品的性能而忽視產品的經濟性。(2)生產過程嚴重浪費,等待動作較多。(3)過分關注顯性成本而忽略隱性成本。(4)忽視產品的開發費用。(5)急于新產品開發忽略了原產品替代功能的再設計。
(二)采購環節存在的問題
采購成本指的是發生在采購過程結束后因采購引起的相關成本費用。包括訂購成本、采購管理成本、儲存成本等。在采購成本環節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很多企業只一味的降低采購價格,忽視了材料質量、運輸及庫存成本的重要性。其次很多企業忽視了與供應商的合作,而過分重視采購價格,并利用各種方法來壓低價格,從而失去了長遠的合作伙伴。最后是企業忽視績效考核,對采購人員的約束力減小,采購效率就會降低,采購風險也會增大。
(三)生產制造存在的問題
在生產制造方面很多企業存在成本控制觀念落后的問題,尤其是對產品材料的控制不夠明確,在生產階段占大部分比重的料工費三個方面中,其中原材料的控制最為重要。然而制造業企業往往缺乏對原材料用料的控制,造成了物料的浪費,于是大大增加了成本。同樣,員工生產效率低下,缺乏對員工的管理考核會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后果不可估量。而生產產品中的其他不可避免的費用也多多少少影響著成本。
(四)營銷服務存在的問題
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下,以顧客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已經逐漸的被人們接受,而且營銷服務在企業中也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其中服務成本占據著企業總成本的大部分比重。但企業也往往容易忽視企業服務成本的控制,而單單以產品銷售的結束作為控制的終點。然而在事實上,由于社會成本、環保成本、人工成本、人民幣匯率都在逐年攀升,企業要想將成本做的更低,就必須考慮從供應鏈方面入手的問題,因為從采購環節到生產到配送,甚至于跟所有這些環節同步發生的庫存費用等大多成本集中都在供應鏈的運營上。只有把成本做下來、交期和質量做上去,企業才能生存。
三、制造業成本控制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成本控制僅局限于制造成本
制造業的成本控制長期以來一直集中在產品的生產階。然而在實際中,八成的產品成本早已在設計階段就固定了。這就使開發設計、確定工藝流程等階段能夠降低的成本空間大幅增加了。因此,企業就需要貫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將價值工程作為企業實現預定目標成本的手段。企業財務部門應當將預測和監控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成本,采用一體化分析方法,將成本計算與產品設計有機結合起來,力求將產品成本降到最低。
(二)成本控制僅重視賬面成本
多數的企業將成本管理的工作重點放在賬面成本的分析方面,比如:差旅費、業務招待費、行政管理辦公費、制造過程中原材料的價格等等,極少有企業會考慮通過提高營運效率方面來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包含的指標有:提高員工勞動效率、設法提高設備利用率等等。企業要想對企業的成本進行有效地控制,就得從源頭上開始控制,即從提高生產效率方面開始入手。
(三)運用“作業成本法”進行成本核算
按照傳統的核算方法來計算產品成本,低科技含量的產品成本往往被高估,而那些高科技產品的成本會被少計。這種現象的發生將會導致企業的決策出現偏差,而這種錯誤對與企業來講往往是足以致命的。這種核算方法計算的成本是通過對企業產品涉及的所有作業活動跟蹤記錄,按作業動態反映成本形成的過程進行歸集的,可以較為精確的為企業決策提供成本信息。endprint
(四)成本考核不到位
企業中的成本考核工作不能有效實施的首要原因是因為企業沒有實施成本責任管理制度,很多企業中并沒有形成科學的責任核算、責任控制、責任分析以及責任信息反饋的管理體系,這使得成本管理的經濟責任不能夠落實到明確的責任主體上,成本考核也就無從談起。其次,一些企業即使建立了成本責任管理體系,但并沒有有效實施,這使得在考核中,也僅僅只能考核各個部門的經濟責任,發現部門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卻不能使各個部門針對本部門存在的問題積極加以改正,從而導致前期工作失效,這種現象在實際工作中屢見不鮮。
四、制造業成本控制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研發階段成本控制
一個產品近80%的成本取決于產品的設計階段,由此可以看出產品設計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之高。研發開始前,可以通過客戶服務系統對于本企業產品有需求的用戶開展廣泛的調研工作,了解客戶的需求,將其需求融入到服務提升、產品創新及流程設計的前端,既提高效率,又降低成本。“以客戶為中心”,增強客戶滿意度,鞏固客戶關系,并利用客戶反饋問題改進產品或研發新品,提供新服務從而進入服務延伸領域,也可以通過研發階段縮短生產周期,從而控制成本,為企業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采購階段成本控制
一般情況下,傳統成本管理中采購成本占總成本的50%~80%。良好的控制采購成本對企業的意義重大。就制造類企業采購來說,降低成本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種:(1)提高原材料利用率。(2)建立完善采購制度,建立采購計劃和相應流程及合理的經濟訂貨批量;(3)集中采購,總結價格的變動規律,采用性價比高的原料,減少中間環節;(4)采購部門和定價部門相分離,專人驗貨,避免采購不良品;(5)建立采購責任制,強化責任意識,建立獎罰制度。(6)堅決杜絕貪污受賄現象發生,以免增加公司營運成本。
(三)生產階段成本控制
既要合理安排作業程序,提高生產效率,開展新技術創新,還要大力度培訓員工,提高員工技能,實施業績考核配套制度,將成本與企業貢獻掛鉤,使成本管理的控制真正落實到產品制造的全過程及全體員工的心中。(1)提高員工素質及專業技能;(2)提高生產效率,優化工作流程;(3)提升產品優良率。(4)降低產品耗料率,對生產耗料進行嚴格管控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之一,尤其是一些貴重物品就必須控制耗料率,一般必須控制在0.2%以內。
(四)營銷服務階段成本控制
目前,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宏觀條件下,市場占有率問題是重中之重,搶占較高的市場份額,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在市場占有率方面強大的企業才是真的強大。所以將產品轉化為更多的經濟效益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擁有良好的經營銷售策略。(1)可以將營銷階段分為以下幾個模塊:營銷策劃、營銷宣傳、產品銷售、產品的安裝調試、顧客訪問、售后服務等六個模塊。通過各個模塊分別清晰的反映企業產品的真實耗費,避免了傳統企業成本核算中的因一次性扣除而造成無法準確歸集到具體產品上的現象。(2)銷售部門需要認真研究國家、各地方的稅收政策。合理運用布點論的相關理論,科學有效的規劃銷售分公司布點的稅務籌劃。(3)決策時要考慮銷售部門的經濟性,使運輸成本降到最低。
[參 考 文 獻]
[1]Michael Maher. Cost accounting[M]. Creating Value for Management 5th Edition Mcgrau-Hill. 2010:43-67
[2]姜繼偉,張艷軍.從現代價值鏈的角度分析企業成本控制[J].魅力中國,2012(13):62-64
[3]孫理軍,葉學平.政府促進低技術制造業發展研究[J].商業研究,2013(10):203-208
[4]張雷.“兩個創新”促進企業成本的降低[J].會計之友,2014(1):32-33
[5]張林,張莉.完善成本會計實踐教學的思考[J].實驗室科學,2009(5):173-175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