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旋
[摘 要]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勞動力出口已經成為了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它在緩解我國剩余勞動力,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經濟在近些年取得了蓬勃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的聯系也日益密切,這些無疑都給我國勞動力出口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新時期背景下,我國應明確國際勞務市場新要求,提升我國勞動力素質;適應國際勞務市場新標準,健全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的法律體系;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規模。相信隨著我國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國勞動力出口發展將會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關鍵詞] 新時期;勞動力出口;對策
[中圖分類號] F720 [文獻標識碼] B
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聯系日益密切,勞動力出口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越發凸顯,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研究勞動力對外出口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勞動力資源充足,有大量可供出口的剩余勞動力,但近年來我國在勞動力對外出口發展的過程中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國際勞務合作關系仍然任重道遠,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研究我國勞動力出口的發展對策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期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概況
(一)近二十年我國勞動力人口及勞動力對外出口的發展變化
1995年初我國總人口已達到了12億,2000年我國總人口到達12.95億,預計在2036年我國人口將達到峰值約15.4-15.6億,至2050年人口總量開始下降,約15億。在如此巨大的人口總量下,我國自然擁有著非常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相關統計顯示,1992年我國勞動力的人口約為7.2億,到了1995年勞動力人口達到約8.2億,其中城市勞動力約2.3億,農村勞動力人口約5.9億,到了2000年勞動力人口已達7.1億,其中城市勞動人口2.2億,農村勞動人口4.9億1。
我國雖然是勞動力資源大國,但卻是勞動力出口小國,這也是我國過去一段時間勞動力對外出口發展的典型特征。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1980到1993年這段期間,我國與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勞務輸出合同,合同總額累計達到323億美元,但20世紀80年代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卻僅占世界勞務市場的0.25%左右,這與我國龐大的勞動力人口顯然不成正比。但自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開始呈現較大的上漲趨勢,且出口市場漸趨多元化,幾乎遍布世界各地,據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勞務輸出人口在亞洲占54.72%,非洲占15.36%,歐戰占10.9%,北美地區占4.92%。
(二)當前我國勞務市場的特點及發展勞務輸出的意義
1.我國勞動力市場在新時期的特點。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典型特征包括:①剩余勞動力總量大。以農村地區為例,2002年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約為8271萬人,雖然至2011年后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已減少到1669萬人,但剩余勞動力總量基數依舊很大3。②勞動力有效供給不足。這一特點反映的是,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難以滿足當前勞動力需求,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滿足新時期高素質、高技術的勞動力人才又明顯不足,供給關系出現失衡。③行業需求出現新變化。第三產業勞動力的需求量在新時期明顯上升,特別是在制造業、零售業、餐飲業等方面的表現更為明顯。④企業用人單位成為主體,中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
2.新時期發展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的意義。表現在三方面:第一、加大勞動力出口對于緩解就業壓力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勞動力出口,可以解決我國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二、通過勞動力的出口,可以改善勞動者的經濟收入狀況,提高勞動者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對于減少我國貧困人口方面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第三、發展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實際上是增進了中國和國際社會的交流。
(三)新時期背景下國際勞務市場的新形勢
1.國際勞動力出口的流向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而發達國家普遍存在著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一方面發達國家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勞動力短缺,這些國家對于勞動力的需求越發旺盛,當前國際市場勞動力出口的供求關系可以概括為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一些臟、累、苦、危險性高、勞動強度大的低層次工作,在發達國家幾乎無人問津。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進行勞動力出口是新時期國際勞動力流向的主要趨勢。
2.新時期背景對我國勞動力素質提出的新要求
當前國際市場對于勞動力出口都有了更高的標準要求,如必須具有所從事行業的專業資格證書,如果勞動力不具備相關資格,很難取得簽證。同時從國際市場的需求來看,工程師、計算機人才等技術類專業是熱點,管理和復合型人才成為也正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些無疑都對勞動力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時期背景下加大我國勞動力出口的對策
(一)明確國際勞務市場新要求,提升我國勞動力素質
我國雖然在國際市場上擁有非常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普遍偏低,這就導致了我國勞動力出口缺乏競爭力。我國的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一定的勞動技能或勞動技能單一,外語交流能力差,從事勞動的技術層次較低。當前國際勞動市場正面臨著復雜而深刻的產業結構調整,顯然如果不提升我國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就難以滿足當前國際市場上對勞動力的新需求。
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做好勞動力的儲備與培養工作。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變革,我國廉價、低層次的勞動力已不具優勢,提升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已經成為當前勞動力出口的必然選擇。在這一前提下,首先要彌補我國勞動力在職業資格認證、專業技能和外語能力上的不足,加強文化教育和綜合業務能力的培訓,提高勞動層次;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媒介宣傳勞動力出口的新形勢,使出口勞動力掌握境外工作的種種流程和政策法規,了解當前境外工作的新要求,為有的放矢的加強自身學習提供參考依據。endprint
(二)適應國際勞務市場新標準,健全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的法律體系
當前我國對于勞動力出口的法律和體制建設還相對較少,缺少必要的保障體系和保障措施,一些相關的規章制度并不明確且可操作性較小,這就給我國勞動力出口發展帶了阻礙。一些勞動力和勞務機構之間存在權利義務不明確的問題,相關機構在進行勞動力出口管理的過程中也缺少參考的依據,當發生勞務糾紛時缺少有效的處理手段,相關的勞務人員缺少維權意識等,這些都是我國勞動力出口缺少相關的法律體系建設所帶來的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關鍵要做好我國勞動力出口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保障體系。近些年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關于勞動力出口的法律法規,這對于健全我國勞動力出口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結合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法律體系建設,需要明確在勞動力對外出口過程中企業與個人需要承擔的權利與義務。對于勞動力出口過程中的常見矛盾問題,要利用法律法規進行規范,這樣一方面既保證了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善我國勞務出口的市場環境,形成規范有序的勞務出口市場。
(三)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規模
我國雖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近年來勞動力出口的數量也都呈現上升趨勢,但就總體規模而言,整體上相對還是較小。以2002到2012年的10年發展為例,10年來我國外派工程人員大約在191萬人次左右,對外勞務合作人員約447萬人次,勞動力對外出口總計約為637萬人次,平均到每年的勞動力輸出只有64萬人次,這樣的勞動力出口規模確實較小4。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政府的正確引導加大我國勞動力對外出口規模。一方面,政府可通過財政政策的支持來增加勞動力對外出口過程中所需的資金;另一方面,政府也可通過發揮其社會職能,為勞動力出口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具體工作中,政府需充分履行自己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如優化勞動力出國手續,進一步拓展海外勞動市場,拓寬勞動力的流通渠道,強化對勞動力出口市場的管理等等。通過政府在勞動力出口工作中的積極引導,建立一個良好的勞動力出口發展環境。
綜上所述,結合新時期的時代發展背景,分析當前勞動力出口的新形勢,認清楚當前我國在勞動力出口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的采取解決措施,這是推動我國勞動力出口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分析了當前國際勞務市場的基本形式,總結了新時期我國勞務出口發展的基本現狀,并就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勞動力出口的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以供相關單位參考。應該看到,我國經濟在近些年取得了蓬勃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的聯系也日益密切,這些無疑都給我國勞動力出口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相信隨著我國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國勞動力出口發展將會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參 考 文 獻]
[1]胡偉略.論中國勞動力人口對外輸出問題[J].山東社會科學,2013(4):30-35
[2]駱世杰.我國對外勞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8(4):13-16
[3]宋德玲,李盛基.中國對日勞務輸出的特點和趨勢[J].國際經濟合作,2012(5):64-68
[4]徐全紅.中國勞務輸出發展研究[J].經濟論壇,2007(3):68-70
[5]張宏,鐘穎.中國對外勞務輸出問題之淺析[J].學理論,2011(27):39-41
[6]馬國瑞,樊麗靜.中國勞務輸出問題研究[J].考試周刊,2015(35):192-193
[7]幸旎.中國勞務輸出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36):371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