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昀 王萌 呂千平
【摘要】本文探討了海德格爾哲學理論中“技術”的本質、“座架”的定義,追述了海氏對技術的思辨及批判,尖銳指出技術對人類自身的異化,點明唯有轉向詩和藝術,人類或可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常態關系。
【關鍵詞】技術 座架 自然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技術哲學思想主要散見于其《存在與時間》這一經典著作和《追問技術》等幾篇論文之中。他沒有寫下系統完整的技術哲學著作,但其散見的觀點見解也非常深刻。
海德格爾為自然環境的神圣性而辯護,為我們對自然界和一切生命物的看護職責而辯護。在古希臘語中,技術淵源于一種對諸自然形態的原初領會,淵源于古希臘人的這種基本洞見:人工作品的全部形態和結構是一種令人矚目的知識。一種“技術”就是一種產生著這樣或那樣對象的知識的模式,它是一種趨向于各種真實目的的再認識。當代文明是技術文明,這一文明的開始也是精神世界的萎弱。在種種萎弱中,最令海德格爾氣忿的就是創造性的喪失。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創造性的敬慕和頌揚,對平庸的蔑視與憎厭。無論為什么,無論愿否,我們已經被拴到技術的駕馭下。所有存在者的表象和表達都由技術控制著。但最糟糕的是,我們今天仍把技術當作某種中性的東西,當作某種人類用以達成其目的的手段和工具。這種態度恰表明我們對技術的本質還一無所知。如今,自然處處成為聽命者,成為被架構起來的東西。物簡直連對象也不是了。物變成了貯備,而人是其征用者。挑頭用技術來架構自然的似乎是人自己。當自然把它的一面轉過來由人的技術掌握之際,這一面恰恰掩蔽起了自然的本質存在。技術于是阻塞著真理的顯耀與威行。以上分析恰恰表明技術本質顯然不能再被理解為人所操縱的工具。相反,它作為座架拘囚著人,控制著人。
海德格爾用“座架”(Ge-stell)這個詞來概括近代技術的本質:以向自然強索的方式來揭示自然。概括起來是說技術以刻意擺布自然的辦法使自然表現并隨之堵塞真理的其它演歷途徑。“座架”是海德格爾技術思想的一個重要語詞,它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人對自然的支配和強制,另一方面是人對人的支配和強制。“座架”被視為技術的本質,這對當今人們批判、反思科學技術的雙重功能即生產力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一個客觀的物質存在完全進入了我們的世界,成為一個和我們的生活相關的存在時,當它真正服務于我們時,它的客觀的物質存在已經從我們的感知當中消失了。這個消失并不是真正的、根本的消失,而是我們不關注它,它不是真的不在場,而是它站在背景當中,隱而不顯。
進入現代社會之前,我們對自然的態度,在崇敬自然和認識自然之間來回活動。這種活動,與其說是揭示自然,不如說是領會和解釋自然。而在大工業生產過程中,人們大規模使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對大自然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和改造,大批量生產在自然狀態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在海德格爾看來,人們不再是愛護它、引導它,順從它的本性來生產,而是強制它、壓榨它,把自然當作對象而非當作儲備來看待。人們已經把自然按照強行索求的對象給設定了。
技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自然正在以它的方式懲罰人類。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看似正反過來掌控人類本身。如最近世界范圍內人們對手機尤其其中社交平臺的沉溺,嚴重影響人類的自由思考能力,導致人們無法深度閱讀、深度思考,一切的信息支離破碎、敷衍淺薄,卻又如下蠱般讓人沉溺、不可自拔。人已成為技術的奴隸,成為機器的一部分。技術產生于自然允許人類的產生中,所以技術其實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正在以人類未察覺的、更為危險的方式控制人類。人命令自然服從于他的貪得無厭的要求,而自然或客體則必然地以一種辯證的方式反過來對人施以懲罰。它們使自己的本真存在遮蔽起來,并使人錯誤地對待自然,從而陷入一種“自我欺騙”的境地。由于我們背離了本真技術的絕對價值,由于我們粗暴地摒棄了我們的“天職”(vocation),并且向自然做出“挑戰”(provocation),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便處于無家可歸的狀態。一旦我們意識到這個悲劇性過程,認識到這種荒謬的技術性已經將人類推到生態毀滅和政治自殺的邊緣,這也就意味著拯救是可能的,也必定是可能的。
從感情上,海德格爾甚至希望一切回到啟蒙運動前的生活狀態。但他也清楚地看到,倒退是不可能的。他說,人類走到這一步是我們的命運,這不是我們愿意不愿意的問題。于是他試探性地指出,也許通過詩的、藝術的方式來對待自然,可以幫助人類找到恢復人同自然常態關系的途徑。因為藝術、詩可以給被科學技術剖剝得赤裸裸的自然重新披上一層文化、人情的薄紗,使它重新富有神性。他認為,荷爾德林詩中的陳述所具有的真實的和抒情的力量為人類的再生提供了根本的保證。這種努力是對抗日益加劇的野蠻主義和民族自毀的有力武器。歷史走到今天,讓我們無從選擇,但是我們不能束手就擒,而要有清醒的意識,要有找尋到自由的信心和路徑。
參考文獻:
[1]Martin Heidegger.On Time and Being[M].New York:Harper and Bow,1972.
[2]阿蘭·布托.海德格爾[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岡特·紹伊博爾德.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科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4]海德格爾.路標[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