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健身認知與行為分析①
劉文平
(青島農業大學體育教學部 山東青島 266109)
摘 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測試法和數理統計法,對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健身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對體育健身方面的認知程度較高,但參與體育健身行為較弱。影響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是沒時間、惰性、自控性差。建議進一步深化高校體育改革,打好終身體育基礎,建立多種多樣的單項健身俱樂部,加大體育健身宣傳力度。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健身 認知 行為
作者簡介:①劉文平(1969—),男,山西繁峙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c)-0245-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245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騰飛,社會需要大批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統一的復合型人才,要求人們更聰明、更健康、更強壯。大學生是社會所需的人才,也是推進全民健身活動的生力軍。調查分析大學生體育健身的認知和行為,對進一步深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更好地對大學生實施終身體育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水平和學習效率,以及對全民健身活動的推進有著深遠的意義。
1.1研究對象
該文以青島農業大學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
表1 每周課外體育鍛煉次數
表2 大學生形態、機能和素質測試結果一覽表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
該問卷采用統一格式,按年級隨機各發放175份問卷,共發出700 份,收回622份,經檢驗有效問卷610份,有效率87%,調查時間2014年9~12月。
1.2.2測試法
為了更好檢驗學生體育健身行為狀況,調取了大四學生(問卷調查的學生)前3年次的體質測試檔案與目前測試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2.3訪問法
為了進行仔細分析,對105名學生進行訪問筆錄。
1.2.4統計方法
全部數據由計算機處理。
2. 1大學生對體育健身的認知情況分析
當前大學生對體育健身有了較正確的認識。據調查100%的學生肯定了體育鍛煉的作用:強身健體、調節心理、健美形體。并意識到經常參與課外體育鍛煉能有效地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同時又能豐富課余文化生活。過去有些大學生錯誤地認為“體育鍛煉不是當務之急、體育鍛煉耽誤文化知識的學習”。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不理解,而當今大學生對學校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看法有了較全面的認識。經調查89.4%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與“有必要”。
2. 2大學生參與體育健身行為狀況分析
每周課外體育鍛煉的次數是評定學生參與體育健身行為的重要指標。從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每周參與課外體育鍛煉達3次以上者(含3 次)占24.6%,1~2次者占63.1%,不參加體育鍛煉者占12.3%。從不參加體育鍛煉的百分比看,女生比男生高。從調查結果了解到,高年級學生不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比低年級學生大,并隨著年級遞增健身行為的學生逐步遞減,大四學生每周參與課外體育鍛煉達3次以上者(含3次)僅占調查人數的7.9%。我們對參與課外活動的學生進行隨機抽樣,結果只有19.6%的學生是為了健身,為了“體育達標和考試”者占28.6%,為了“換腦筋”者占52.4%。我國對體育人口確定的標準是每周參與體育鍛煉次數不少于3次。從理論上說大學生應屬于我國體育人口之列,而實際上達到體育人口比例很小。可見大學生對于體育健身行為較弱,與健身認知有很大反差,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大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是籃球、足球、武術、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健身器材。參與體育鍛煉的形式以個人形式較少,僅占13.6%。絕大多數學生喜歡有組織地進行活動,喜歡以俱樂部形式進行體育鍛煉的占總人數59.1%。原因是單項俱樂部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的體育鍛煉,既有器材場所,鍛煉氣氛又高,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鍛煉人情。
2.3大學生體質健康分析
身體素質是反映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指標。經調查認為自己素質下降的占31.6%。原因是鍛煉次數少時間短。從對自身健康的評價結果看到,自我感覺“很好”者占50.3%,一般占41.3%,感覺“不太好”占7.7%,經常有病占0.7%。據資料表明,目前有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大學生自我感覺“一般”者中,可能有的處于“亞健康”或正在滑向“亞健康”。由此可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其次從大四學生各學年體質測試情況(表2)對比可看出:隨著年齡增大,體育課的結束(大一、大二開設體育課),體重在增加。男女生的身體素質、機能均呈下降趨勢。也說明學生自覺參與體育健身行為較弱。
2.4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
大學階段課程較多,學習任務重,學生雖然對體育健身有著較全面的認識,但健身行為明顯滯后。分析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主客觀因素的調查結果可見,在客觀上主要因素是“沒時間”(36.1%),尤其高年級學生面臨教學實習和畢業設計以及考研的壓力,體育鍛煉很少。其次是活動場所、器械受限制、缺少健身指導員,缺乏健身技能(21.8%)。主觀因素是惰性、自控能力差(29.7%)。有些學生由于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往往以“沒時間”為借口庇護自己的惰性。從而表現出對健身認知較強而健身行為較弱的現象。
體育教學要以終生體育教育為基礎,全面深化教學改革。教學內容要多樣化生活化、健身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近目標,讓學生體驗體育的樂趣,達到終身體育鍛煉的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葉東惠.論大學高年級學生的體育教育[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23).
[2]張文蘭,張志陽.女大學生體育健身現狀研究[J].體育科學,2002,2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