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天虎
(貴陽醫學院附屬白云醫院感染科 貴州 貴陽 550000)
促肝細胞生長素治療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觀察
盧天虎
(貴陽醫學院附屬白云醫院感染科貴州貴陽550000)
摘要目的:對應用促肝細胞生長素對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選擇在我院就診的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患者8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2例。采用茵梔黃注射液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采用茵梔黃注射液與促肝細胞生長素聯合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結果:治療組患者用藥治療前后ALT和TBIL水平的改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生化相關指標恢復正常時間和用藥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病毒性肝炎疾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應用促肝細胞生長素對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促肝細胞生長素 ;病毒性肝炎;治療
肝臟損傷是病毒性肝炎疾病患者的主要病理學特征表現,該病屬于發生率較高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發病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對患者的肝臟造成損害所導致,且病情的種類表現繁多[1]。肝功能指標水平異常、有疲勞感、肝體積增大、食欲明顯減退是該類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由于該病的傳播性較強,使臨床治療更加棘手,大多數患者在治療期間普遍存在恐懼心理,會對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本次對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患者應用促肝細胞生長素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患者8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肝炎疾病患病時間1-13個月,平均患病時間(5.1±0.5)個月;患者年齡34-79歲,平均年齡(51.6±1.3)歲;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治療組患者肝炎疾病患病時間1-14個月,平均患病時間(5.3±0.4)個月;患者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51.5±1.2)歲;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上述自然指標研究對象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血清蛋白實施針對性保肝治療,病情程度嚴重者,可以給予新鮮血漿,具體應用劑量根據患者的病情而定。對照組:在常規保肝治療基礎上,靜脈滴注茵梔黃注射液,每次40mL,每天一次,計劃治療一個月。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靜脈滴注促肝細胞生成素,每次100mg,每天兩次,計劃治療一個月[3]。
1.3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顯效:病毒性肝炎癥狀和陽性體征已經消失,ALT、TBiL等指標的水平已經下降至正常范圍,在停藥一段時間之后病情沒有發生反彈;有效:病毒性肝炎癥狀和陽性體征明顯減輕,ALT、TBiL等指標的水平與用藥前比較有所降低,并且已經逐步接近到正常水平,但在停藥之后患者的病情發生反彈,必須再次用藥治療且起效;無效:病毒性肝炎癥狀、陽性體征、肝臟生理功能均沒有任何好轉,或病情明顯加重[4]。
1.4 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用藥治療前后ALT和TBIL水平的改善幅度、生化相關指標恢復正常時間和用藥治療總時間、病毒性肝炎疾病治療效果等作為觀察指標。
1.5 數據處理方法

2.結果
2.1 病毒性肝炎疾病治療效果
采用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后對照組毒性肝炎疾病治療總有效率為69.1%;采用茵梔黃注射液與促肝細胞生長素聯合治療后治療組毒性肝炎疾病治療總有效率為90.5%。該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毒性肝炎疾病治療效果比較[n/(%)]
2.2 用藥治療前后ALT和TBIL水平的改善幅度
治療組和對照組在用藥前后ALT和TBIL水平各自組內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項指標在兩組治療前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用藥治療前后ALT和TBIL水平的改善幅度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生化相關指標恢復正常時間和用藥治療總時間
采用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后(13.67±3.50)d對照組相關生化指標水平恢復正常,病毒性肝炎藥物治療計劃共實施(19.33±3.92)d;采用茵梔黃注射液與促肝細胞生長素聯合治療后(9.68±2.46)d治療組相關生化指標水平恢復正常,病毒性肝炎藥物治療計劃共實施(15.27±2.96)d。兩項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病毒性肝炎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范圍內不可忽視一個公共性衛生和健康問題,由于該病患者的病情表現非常頑固,且在臨床上至今還沒有一種能夠迅速將肝炎疾病治愈的藥物,而患者的肝臟由于常時間受到損傷,機體的微循環功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障礙,從而導致患者肝臟的受損傷程度進一步惡化發展,加之肝臟是口服用藥之后,藥物在患者體內代謝和解毒的一個主要場所,藥物又會使肝臟的損害程度再進一步加重,如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模式。臨床上通常對該病患者實施綜合治療,以使肝炎疾病患者的肝臟生理功能得到改善,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穩定性并不是非常理想,停藥后病情容易出現反復[5]。促肝細胞生長素屬于一種小分子的多肽類物質,是從乳豬的新鮮肝臟中經過提取之后得到的,對肝細胞的DNA 合成過程可以產生明顯的刺激作用,對肝細胞的再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幫助,使肝細胞生理功能的恢復速度明顯提高。此外,該類物質在患者肝細胞的線粒體復制的增生過程中也可以產生一定的促進效果,使粗面內質網的病理學變化能夠變得能夠控制,阻斷脂質過氧化,發揮保肝作用,使毒素清除能力顯著提高,使內毒素血癥的實際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避免肝細胞出現壞死;對內毒素誘導的腫瘤因子可以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生物活性水平明顯降低,進而對患者的肝細胞起到積極而明顯的保護效果[6]。
參考文獻
[1]饒麗萍.促肝細胞生長素治療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2(8):104-105.
[2]王慶軍.促肝細胞生長素聯合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小兒病毒性肝炎[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3,9(5):69-70.
[3]方炎林.促肝細胞生長素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慢性重型肝炎的療效[J].中國醫藥導報,2011,3(35):45.
[4]劉才金,何曉鳳,袁柳仙. 復方甘草酸苷聯合促肝細胞生長素治療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24例[J]. 中外醫學研究,2011,9(20):31-32.
[5]陳陽述,閆翠環,仇新軍,等. 促肝細胞生長素的臨床研究與應用[J].中國藥房,2011,22(48):4602-4604.
[6]賀莉花. 促肝細胞生長素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55-56.
【中圖分類號】R51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5-0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