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毛姐
【摘 要】 現在,孩子厭學現象與日俱增。作者作為一位母親、一個從教近三十年的教育工作者,結合自己對女兒教育和幾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經歷,總結出應從小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從根本上有效預防孩子厭學。
【關 鍵 詞】 厭學;孩子;預防
隨著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在學生的讀書條件與我們當時讀書的狀況相比,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現在的孩子厭學現象與日俱增。每每想到這些,心里便隱隱作痛。因為孩子牽動著家庭的安定乃至社會的和諧。
作為一位母親、一個從教近30年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日夜反思,想為此尋一良方。結合自己對女兒教育和幾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經歷讓我深深認識到:孩子厭學的關鍵是孩子對讀書不感興趣,最后導致不愛學習。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是很多老師的苦惱,很多家長的困惑。
孩子上課睡覺,我們責怪孩子;孩子上課開小差,我們批評孩子;孩子回家不主動學習,我們斥責孩子……我們總是在責怪孩子厭學,可我們很少從自身的角度找原因。
我們成年人有過聽報告的經歷嗎?如果主講者語氣平淡,語言枯燥,還照本宣科,那我們聽講的人一定也很難受的。
所以,要讓孩子對課堂感興趣,取決于:一,老師對課堂的態度。老師對課堂的熱情會引爆學生的熱情,不信試試。有個生物老師說:“我是帶著約會的心情去上課的。”有這樣雀躍的情緒,就會有笑若燦花的表情,學生的情緒也很容易被帶動,聽課的情緒自然高漲。二,老師對教材的態度。老師對教材的熱情就激發了老師備課時的情緒,老師高漲的情緒也會產生很多靈感,帶來許多靈感,愿意為自己喜歡的教材內容投入精力去策劃出更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又帶動學生的情緒,師生共同享受活動,享受學習過程。三,老師對學生的態度。老師的學生觀直接會投射在對課堂的態度上。如在對學生上課睡覺的問題上,如果有“以學生為本”學生觀的老師,肯定不會抓學生來批一頓了事,也許會和學生聊一聊上課睡覺的原因:也許是學生身體不舒服,吃藥導致乏困;也許是前一天晚上沒睡好,缺覺了,乏困;也許是這一節課的內容對他而言太難了,沒聽懂,像聽天書一般;也許是老師上課太無聊了,引不起他的興趣;也許是這一節課的內容他都懂了,沒有點燃他的思維火花;也許……平等聊天,認真傾聽,就會了解到學生上課睡覺的真正原因。
從家長的角度思考:興趣的秘密何在?我一直覺得,家長完全有能力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秘密在于家長的熱情與用心。
女兒剛剛上小學的時候,一度對數學不感興趣。有好幾次,數學成績七八十分給了她沉重打擊,她更加害怕數學、厭惡數學。我充滿了憂慮:如果她一開始就害怕數學怎么辦啊?小學一、二年級,校園生活才剛剛開個頭啊,不能讓數學成為她學習路上的絆腳石啊。老師建議我多給她買點練習冊,增加家庭作業的量,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可是,我卻覺得這并不是作業量不夠的問題,而是對這科的興趣的問題。增加了作業量,只會讓女兒更害怕更厭惡數學。對此,我也著實苦惱過。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一個學生廣泛地閱讀,那么在課堂上所講解的任何一個新概念、新現象,就會納入他從各種書籍里汲取到的知識的體系里去。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所講授的科學知識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學生感到這些知識是幫助他把頭腦中已有的東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一邊學,一邊印證她課外所讀之書內提到的內容,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弄明白了這個道理,我經常把數學中的難點通過和女兒玩數學方面游戲的方式來突破。我一直覺得生活離不開數學。我便在平時開發一些數學游戲,母女倆一起玩。學齡前,母女倆喜歡拿撲克牌“玩數學”:由于年齡小,最初玩的牌是5以內,最初玩的只有加法。每人出一張牌,相加,誰先得出結果誰贏。后來,上小學一年級了,我們還玩減法;再后來,學到乘法除法了,我們就玩24點,就更有趣了。
其次,每個人天生都有好勝心,父母得先有超越現實利益的眼界和放眼未來的胸懷,而不是汲汲于眼前的利益。這樣才能引導兒童超越現實的利益,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不少人習慣于說“你看人家……,而你呢……”殊不知,在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攀比的過程中,看到孩子許許多多的小毛病,就急于糾正,不惜用傷害孩子自尊心、打擊孩子自信心的方式,這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我們擦亮眼睛,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不斷地肯定和鼓勵他,讓優點強化為特長,而小毛病在逐漸忽視中慢慢弱化。這便是那個古老的故事:要除盡田地上的雜草,最好的辦法是種上莊稼的種子,讓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塊土地也就不會出現雜草叢生的情況了。在孩子心靈的沃土上也如此,要除去一個不良的習慣,最好的辦法是播種一個好習慣,在肯定、鼓勵的過程中不斷強化這個好習慣,使之生根發芽,久而久之,這個好習慣就成為自己身上的優良品質,會讓一個人受益終生。一個擁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會產生厭學情緒嗎?答案不言而喻。
“活在當下,珍惜擁有”——許多人常將這八個字掛在嘴邊,或者作為及時行樂的理由,活一天樂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作為及時努力的鞭策,“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但于孩子而言,每一個“今天”都連著他的未來,每一個當下的體驗都關系到性格的形成、品質的養成。然而,我們一方面把孩子逼得很緊:“為了你將來,你要如何如何”。于是剝奪了孩子當下的游戲、發呆、玩樂;另一方面,我們又為自己的忙碌找理由:“我忙于工作,還不都是為了你以后?”這話既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給孩子帶來心理負擔,又給自己在育兒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失誤找了個很好的理由。人生有很多變數,無法預測。兒童期很短暫,“逝者如斯”,且是列單程列車,錯過了就是錯過了,無法回頭。因此,我們應珍惜兒童的當下,最好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工作之余,陪孩子一起成長,關注他們的精神狀態,陪孩子玩游戲,和孩子一起閱讀,和孩子一起共享自然美景,共享人間天倫之樂。
從小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就能從根本上有效地預防了孩子的厭學。
【參考文獻】
[1] 多湖輝. 如何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M]. 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3.
[2] 李益倩. 如何避免及控制孩子的厭學情緒[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2).
[3] 王琦. 如何幫助孩子糾正厭學心理[J]. 寧夏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