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登峰
【摘 要】大學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應有之義,也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為論點,從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三個層面解析造成當前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并依托高校、社會及家庭教育實際,為感恩品質的培育與踐行提出理論建構。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 ?感恩教育 ? ?家庭 ? ?高校 ? ? 社會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其綜合素質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而且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未來走向。作為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時代,應成為我國依托感恩教育開展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時期。現階段,及時了解和把握當代大學生心理動態,切實調查和分析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現狀,深入歸納和總結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是加強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契機與自然選擇。
一、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現存問題及成因分析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西方文明中的精髓”,它作為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之一,已然成為“相對穩定的正向心理特質”。感恩教育蘊含著識恩、知恩、報恩、感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哲學,其本質是一種以情動情、以德報德、以人性喚醒人性的思想認知。2008年以來,以“90后”為主體的青年群體步入大學校園。從總體上看,大多數學生有情有義、飲水思源、知恩圖報,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民的肯定與贊揚。然而,伴隨著家庭、高校、社會及個人對感恩教育的漠視,不知恩義、知恩不報、忘恩負義甚至恩將仇報等現實表現在當代大學生中亦是時常有之。當下,“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是通過感恩教育來實現的”,因而,認清感恩教育的現狀及成因,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與感恩品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家庭教育環境乏力,傳統教育思想作祟
家庭教育作為促進個人身心發展的主導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因而長久以來,中國家庭始終認為,為孩子提供優質的生活條件是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與義務。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大多數中國父母更多地重視子女的智力開發與文化學習,而忽視性格、品質、道德的培養與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梢哉f,“家庭成了溺愛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工具”,而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思想素質、積極心理、高尚人格、優秀品質方面的缺失,則直接影響到了家庭感恩教育的現實有效性,最終導致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弱化。
(二)高校德育目標功利化,感恩教育工作不到位
近些年來,伴隨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依托高等教育培養所需人才的愿望愈加急切,這使得高校越來越重視培養實踐型人才,而忽視高等教育在樹立正確觀念、傳承傳統文化、培育積極心理、促進個性發展方面的重要功能。高校作為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傳播基地,在經濟利益至上的背景下,深受影響,一味追求高等人才的培養數量,致使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面臨重速度、求結果、功利化的窘境。放眼觀之,高校的感恩教育長期側重于理論的灌輸,一度將感恩教育與理論學習聯系起來,以至于當下的感恩教育因缺乏實踐學習、情感交流、生活感知而流于形式。
(三)社會環境深刻變革,輿論傳媒導向偏執
當前,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步推進,我國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期,也由此而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深水區,利益分配紛繁復雜,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多元文化沖擊嚴重,這無形中給人們,尤其是給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理念、價值取向、信仰追求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以“90后”為主體的當代大學生,習慣于運用新媒體探索未知世界,而與此同時,大眾傳媒與輿論卻始終難以權衡“吸睛率”與正能量的關系,一味縱容不良社會風氣的傳播,導致“經濟利益至上的觀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削弱了大學生對親情、友情與愛情的重視程度。我國現正處于新舊思想交鋒最為嚴重的時期,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拓展了人們選擇適宜自身發展的價值途徑,造成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困境,最終制約了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路徑選擇
“感恩教育的邏輯起點是建立知恩、感恩、報恩的道德觀和道德行為,其重要的價值體現在通過感恩教育過程,引導個體充分認識到感恩的內在人文價值,培養立足于文化傳統、人文理想和理性精神之上的感恩意識,使人性之善得以彰顯,使人們普遍地認同和做到知恩、感恩。”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與建設者,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并對于增強經濟實力、維護政治穩定、進行社會建設、開創多元文化、構建生態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因而,在當代大學生中廣泛開展以感恩教育為主線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教育,著力加強當代大學生感恩的培養與教育,是關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集中體現與培育當代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舉措。
(一)注重家庭感恩教育對子女的啟蒙與引導
1.狠抓家庭感恩教育契機
家庭是形成“三位一體”感恩教育合力的重要組成,而家庭教育的隨意性、初始性、持久性的特點,也使得父母對于大學生形成感恩意識、培育感恩品質具有“示范、導向、濡染、催化和校正作用”??梢哉f,感恩教育蘊藏在家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而,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及接受能力,悉心觀察子女心理品質、思想素質、道德情操的發展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感恩教育方式,有意識地給予子女正確的引導與暗示,督促孩子將感恩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同時,家長應不遺余力地以身作則,提高自身的感恩道德修養,以榜樣的力量影響子女,注意從思想根源與生活細節中培養子女的感恩意識,為家庭感恩教育創造良好的氛圍,推動大學生感恩品質的形成。
2.轉變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理念
中國家庭教育思想誤區,對于造成當代大學生缺乏感恩意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轉變家庭教育的重心,意味著不再把錯誤的養育觀、片面的成才觀與傳統的判別理念作為考核子女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當下,家庭教育的重心應該是要杜絕一味地滿足子女的物質需求,杜絕偏重成績而忽略道德培養,杜絕借口子女滿足父母虛榮心理的傳統理念。由此,培養子女的健全人格與豐富情感則是家庭教育責無旁貸的首要任務。因而,重視對子女的情感疏導與道德教育,增進親子間相互理解與信任,提升感恩教育的現實效應,尤其是提高子女對感恩父母的認識與重視,幫助其形成感恩國家、感恩社會、感恩他人的連鎖效應,從而將感恩品質內化為子女的現實需求,才是家庭教育在現階段推動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不二選擇。
(二)注重高校感恩教育對大學生的約束與熏陶
1.多維度培育學生的感恩意識
作為社會感恩教育與家庭感恩教育的過渡點,高校感恩教育應發揮著主渠道的作用。因而,高校感恩教育的開展“不能僅停留在親情層面,而要深化為一種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不斷增強感恩意識在當代大學生中的理論與情感認同。近年來,我國的德育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實現,而課程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形式,首先應擺脫傳統的理論灌輸,深入挖掘感恩資源,積極滲透感恩思想,疏通感恩教育平臺,為學生培養感恩意識奠定認知基礎。然而,感恩教育要想真正被當代大學生接受并付諸行動,就必須重視高校在感恩教育中的輔助作用,逐步依托新媒體與社會資源,竭力創新感恩教育的具體內容,營造有利于學生感知、培育、踐行感恩品質的文化環境,為全方位疏通高校感恩教育渠道,培養和升華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情感提供多維空間。
2.樹立榜樣,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
道德榜樣“對傳統優秀道德的傳承功能、對現實主導道德價值的弘揚功能、對未來理想道德的創新功能和對社會道德價值觀的整合功能”,決定了道德榜樣,尤其是感恩榜樣對于當代大學生培育感恩美德的影響是巨大的。高校感恩教育的實踐環節,不僅是道德榜樣的感恩風范融入高校,引起學生道德共鳴的主要方式,而且是當代大學生培養感恩品質的現實參照。長遠觀之,高校應依托父親節、母親節及西方感恩節等契機,積極借鑒“感動中國”等優質電視節目資源,組織召開感恩楷模專題講座、舉辦演出感恩主題話劇表演,以此來實現將感恩“內化成大學生的理想與信念,外化成大學生實際行動與指南”的最終目的。
(三)注重社會感恩教育對合格公民的輻射與影響
1.將感恩品質上升到社會價值觀的層次
如前所述,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價值理念對于當代大學生培育積極心理品格的影響是巨大的。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號召,對于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價值理念做出了詳盡勾勒,且引發了全社會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熱潮。當前,大學生感恩品質缺乏,而頻頻引發社會思考與討論的根源,就在于國家及社會對感恩教育的認可度不足,故感恩品質的塑造不僅需要實現社會的廣泛認同,更需要國家加大對于感恩品質的重視力度。社會價值觀是人們為人處世的風向標,更是約束人們行為的有力韁繩,當代大學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認識到感恩品質的重要性,才會使得其成為感恩社會的推動者與支持者。
2.建立感恩的社會風尚
“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健康的輿論導向,對大學生的感恩思想和感恩意識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蹦壳?,社會環境紛繁復雜、個人功利傾向嚴重的特性,決定了大學生難以單獨依靠自身素養去提升個人品行,而這也使得我國的感恩教育舉步維艱,但無疑,建立感恩的社會風尚必將成為營造優質的感恩環境之有力舉措。因而,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力量去制造輿論討論熱潮,刺激大學生對感恩品質的重視程度;增強法律在培育和維護感恩品質在國民素養中的現實效力,加大對背信棄義、忘恩負義等不良社會現象的懲處力度;同時建立對知恩感恩、以恩報德等高尚情操的獎勵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形成知恩、感恩、報恩的社會主流環境,推動大學生培育和踐行感恩品質。
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離不開家庭、高校、社會“三位一體”教育合力的形成,更離不開大學生自身對于感恩品質的重視與感恩意識的提升。因而,面對家庭理念、高校文化、社會環境的輻射與影響,當代大學生仍是感恩教育的主導因素。唯有在感恩的家庭文化、高校文化、社會文化中感知到感恩的重要性,才能促進當代大學生形成感恩意識,樹立感恩理念,踐行感恩品質,也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我國國民素質的逐步提高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劉振中.論當代太學生的感恩教育[D].長沙:中南大學,2009.
[2]張維貴,李自維,王飛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當代大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J].蘭州學刊,2012(9).
[3]陳麗,曲洪志.論和諧社會視角下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3).
[4]劉婷婷.“90后”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4.
[5]張文愷,沈偉峰.淺議大學生感恩教育[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6).
[6]廖小平.論道德榜樣——對現代社會道德榜樣的檢視[J].道德與文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