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紅
【摘要】從初中生心理和初中英語課程兩方面進行考察,可以發現,心理學的羅森塔爾效應對初中英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完成《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規定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教學目標。當然,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羅森塔爾效應的運用尺度。
【關鍵詞】羅森塔爾效應;初中英語教學;期望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可以發現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即初中生英語學習成績的“馬太效應”。剛入學的時候,彼此英語成績差距不大,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分學生成績越來越好,呈現良性循環:另一部分學生學生成績越來越差,呈現惡性循環,人們形象地形容這個過程為“初一朵朵紅花,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要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教育部門和教師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的英語教育要善于借鑒并運用教育心理學規律,本文所論述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條。
羅森塔爾效應(the Rosenthal Effect),是美國當代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與另一心理學家雅各布森通過心理學實驗發現的。1968年,他倆來到美國的一所小學,把隨機選出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教師,說明這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學生,顯然,這只是羅森塔爾對教師們撒下的“權威性謊言”。雖然羅森塔爾要求教師們對名單保密,但是教師們還是不自覺地調整了對這些學生的期望和態度。8個月后,實驗結果顯示名單里的學生成績增長比其他同學快。這個實驗證明了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期望將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因而,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作“教師期望效應”(Effect of Teachers Expectation)。
另有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如果跳蚤頭上沒有任何障礙物,跳騷起跳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但是,如果在跳蚤的上方罩一個玻璃罩,跳蚤每次起跳都碰到玻璃罩,這會使跳蚤主動調整自己的高度。最后,將玻璃罩打開,跳蚤起跳高度大大降低。這個實驗表明人為的外在限制會轉化為跳蚤內在的“自我設限”。
一、羅森塔爾效應對初中英語教學為何有效
任何一個科學規律都有它的適用范圍,羅森塔爾效應當然不例外。要考察羅森塔爾效應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適用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二是初中英語特點。
首先,看看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初中生的心理發育程度介于少年期與青年期之間,其過渡性最為明顯,與此相伴隨的,是其動蕩性和極強的可塑性。學生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但是遠沒有成型:自我評價能力逐步提高,但是還不完善。他們對自我能力的知覺還不充分,對自我潛能的認識還不深刻,總體上,自我效能感是比較脆弱的。因而,他們對自我的認識更多地依賴于外部評價,積極性和自信心的建立受制于外在環境,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如果能夠充分信任他們,對他們保持積極的期望,就能激發他們完成良性的心理建構,以良好的心態投入英語學習。
其次,看看初中英語的特點。從小學英語到初中英語,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一個根本性轉變,那就是從基本依賴教師進行學習到相對獨立地學習的轉變。小學英語由于學習時間相對寬松,學習任務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輕松完成;初中英語學習任務較重,需要在課后獨立完成。當然,初中剛開始的時候,學習任務也比較容易完成。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單詞、句型、對話已從形象轉向抽象,作業練習逐課增多,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因而,相當多的學生產生了學習焦慮,這種英語焦慮體現在多個方面,例如,“交流焦慮”“考試焦慮”和“負評價焦慮”等。要化解這些焦慮,作為教師,需要付出的努力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積極的期望和鼓勵撫慰他們的心靈,幫其渡過難關。
二、羅森塔爾效應對初中英語教學的具體意義
正因為初中生的心理發展及初中英語課程具有以上特點,因此,羅森塔爾效應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能夠取得明顯的成效,具體而言,包括兩大方面,一是英語素養方面,二是人文素養方面,分別對應于《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任務。
首先,英語素養方面。《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的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有著積極的期望和鼓勵,只有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進入羅森塔爾效應發生的通常過程:教師對學生抱著積極的態度和期望,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教育方法一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和行為產生積極的反應一教師的期待得到加強和印證一學生學習成績沿著教師的期望而提高或降低,最終在學年考試中表現出教師期望的實現。
由上述過程可以看出,羅森塔爾效應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發生機制,是一個由外而內的互動機制。如前所述,初中生的自我評價主要來自于外界,外部評價好比照見自我的一面鏡子,學生只有借助鏡子的反照才能認識自我,并將這種外部描述的形象內化為自我評價。老師對學生的積極期望和鼓勵,讓學生對自己產生積極的信心,并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羅森塔爾效應對絕大部分初中學生都是有效的,對“差生”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效果。《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初中英語教學要面向所有學生,可是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總不免將更多的注意力偏向成績較好的學生,對他們贊賞有加,而對“差生”則往往冷眼看待,這種負面評價將極大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劇學生英語成績的兩極分化。造成“差生”的原因,通常并不是智力障礙,而是由于學生興趣的缺失,因而,如果他們能夠從教師的眼神和舉手投足中得到激勵,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能得到老師贊美,那么,“差生”的成績是一定能夠提高的,從而將整體教學效益最大化。
其次,人文素養方面。《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是人文素養的核心,這是比單純的英語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目標。初中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是影響學生品格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在英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以激發起學生的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顯然,這種主體性的培養,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內在潛能和性格品行等方面的積極期望和激勵。
在學生的品格構成中,自信是很重要的方面,《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此也非常強調,認為只有讓學生樹立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才能“養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通過積極的期望和鼓勵,使學生參與展現自己學習進步的各種評價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培養自信心。
三、羅森塔爾效應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尺度
羅森塔爾效應在英語教學中不是萬能的,而是有著自己的應用界限:更不是無條件的,認為只要有了對學生的積極期望,就一切迎刃而解。具體而言,在運用這個原理進行初中英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努力尋找形成真誠期望的條件
只有真誠的期望才能真正觸動學生的心弦,這要求教師要多方面觀察學生,盡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只要教師足夠細心,是一定能發現的。
(二)期望要適時適度適人
作為教育手段的期望,也是一門藝術,不是簡單操作就能奏效。首先,要適時,對學生的期望要隨學生獲得成績的變化而變化。其次,要適度,有些英語教師比較矜持,平時不茍言笑,對學生很少表示贊美和欣賞,這固然不對:但是有些英語教師動輒表揚,小題大做,夸大其詞,給人虛假的感覺,同樣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再次,要適人。學生是千差萬別的,因而對他們的期望也要體現不同,例如,要隨學生的優缺點、性格的不同而寄予不同的期望。
(三)期望要具體
這一點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表達期望的方式要具體。其實,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自然的微笑、一個手勢,都能傳達期望的內涵。其次是期望的對象要具體。期望教育要求教師平時多深入學生中了解和調查只要發現學生在英語的聽、說、讀、寫、運用等方面有進步,就可以予以表揚,這樣的期望就能發揮實在的作用。
(四)不能放棄批評教育
我們主張鼓勵學生、多表揚學生,但不走極端,將期望教育看作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期望教育如果沒有注意尺寸,一味表揚,放棄批評教育,同樣不能培養優秀學生,甚至還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