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梅



【摘 要】通過問卷調查顯示四川甘孜藏區中小學語文教師能正確理解語文校本課程的內涵,肯定校本課程的積極作用,對自身開發能力持樂觀態度,但開發實施的比例較低,其人員組成、課程內容、開課形式、課時比例等都不夠科學。應加強專業指導,提升開發意識和能力,強化合作意識,加大支持力度,并適當調整校本課程的內容,協調學習沖突,促進該地區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
【關鍵詞】中小學 ? ? 語文校本課程 ? ?四川甘孜藏區 ? ? ?開發實施現狀
一、調查目的
四川省甘孜藏區①受師資力量、地理環境、通信信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制約,教育發展相對滯后,中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狀況不容樂觀。筆者擬通過調查,了解語文校本課程在該地區開發實施的現狀,發現問題,尋找開發思路,為語文校本課程在甘孜藏區的開發實施提供參考。
二、調查方法及樣本選擇
根據對語文校本課程理論及實踐的認識和總結,設計自編問卷,主要有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開放問答題,在征求相關專家意見后形成正式問卷。
樣本選擇為四川甘孜藏區18個縣②縣城內的中小學,實施調查時通過向四川省甘孜州教科所相關領導和教研員闡明目的和意義,獲得支持,委托他們對18個縣的中小學語文教師隨機抽樣,向各縣發出問卷15份,計270份,回收241份,回收率為89.3%,有效問卷217份,有效率為90%。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情況
受調查教師中小學104人,初中85人,高中28人;學歷結構為中專10人,大專117人,本科90人;其中漢族117人,藏族93人,彝族4人,回族、傣族、羌族各一人,平均年齡為31.96歲。調查結果顯示,語文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現狀與學歷、民族、年齡無明顯關系。
1.開發實施語文校本課程的學校比例
調查數據顯示,四川甘孜藏區有70.04%的學校沒有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有3.68%的學校曾經開發過,現已停止,只有26.28的學校正在實施語文校本課程。這說明語文校本課程在該地區開發實施的比例較低。
2.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人員組成情況
曾經或正在實施語文校本課程的學校,開發課程的人員主要是教師群體和行政人員,其次是學生、個別教師和課程專家,而家長和社區人士的參與程度較低。
3.開發語文校本課程前的考察與評估
76.9%的教師在開發前進行了相應地考察和評估,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需求和建議,其次是地區或社會需求、學生的學習能力,對社區和學校的資源、教師專業能力、家長的建議關注較少,特別是未能了解社區人士的建議。這說明教師開發時不盲目,但其考慮因素有局限性。
4.實施語文校本課程的年級范圍、課時比例及評價方式
從圖3可以看出,甘孜藏區實施語文校本課程年級范圍的特點:一是小學各年段均有實施,中學九年級及高三未實施;二是小學除學前班外,其他年段實施比例差距不大,而中學階段,七年級和高一實施比例較高。各學校語文校本課程的課時安排總體較少,與國家對校本課程課時的建議有一定的差距(見圖4)。對語文校本課程評價的方式為:以平時成績作為考試成績(12.3%),以期末成績作為考評成績(1.5%),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37%),還有49.2%不進行評價,反映出評價的不合理。
5.開發的語文校本課程涉及內容情況
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學校,其課程內容主要有:民俗民情、民間文學、藏族文化、家鄉風景、家鄉特產、藏漢雙語教學、藏戲、民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古今中外誠信小故事、古今中外愛國名人名言、學生安全、少數民族地區寄宿制寢室文化、民族地區學生誠信教育,這說明內容的個性、差異性還不是很強。
以上課程內容的授課方式,52.6%為活動課,31.6%為必修課,5.3%為選修課,10.5%為必修與選修的結合。
6.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時利用資源的情況
教師在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時利用的課程資源主要有教科書(70.80%)、網絡(53.80%)、學校圖書資源(52.30%)、學校其他教學設施(52.30%)、當地文化資源(40%);而對個人藏書(27.70%)、當地自然資源(29.20%)及其他資源(6.20%)利用較少。這也說明教師主要是利用校內資源,對校外資源的利用未能引起足夠重視。
(二)教師對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認識
1.對語文校本課程的認識和態度
調查數據顯示,217位受調查者中, 22%對語文校本課程的內涵理解不準確,主要是將其等同于自編教材或上級安排布置的一項工作。84.33%的教師認為有必要開發語文校本課程,9.69%的人無所謂,5.98%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開發。這說明大部分教師能正確認識語文校本課程的內涵,并支持開發。
2.對語文校本課程作用的認識
調查表明,有72.81%的教師認為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能,沒有什么不良影響;有27.19的教師持消極、擔憂態度,他們認為易加重學生學習負擔。有83.87%的教師認為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有利于自身專業發展,僅有1.38%的人認為對自己專業發展沒有幫助,還有14.75%的人認為幫助不大。這表明,絕大多數教師能肯定校本課程對于學生和教師的積極作用。
3.對自身課程開發能力的認識
接受調查的217位教師中,有52.45%認為自己能夠勝任部分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18.43%認為能夠勝任各類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有29.12%認為難以勝任課程開發。這表明,70.88%的教師對自身課程開發能力是肯定的。
4.對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主要困難及解決途徑的認識
教師認為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主要困難有:缺少經費(67.28%)、缺乏圖書資源(60.82%)、國家課程任務重(52.53%)、當地缺少文化資源(50.69%)、缺乏專業指導(44.23%)。針對困難,教師選擇的解決途徑依次為:開展校際合作資源共享(73.27%)、上級加大投入(61.29%)、領導給予積極支持(58.98%)、調整課時內容(44.70%)、改進評價方式(41.01%)、加強社區聯系(40.09%)、自己動手開發資源(34.56%)、為同一課程選擇其他資源(30.87%)。
以上數據說明,教師在歸因和解決問題時,更注重強調客觀因素,對主觀反省較少。
四、討論與建議
(一)加強培訓,獲得專業指導,提升開發意識和能力
透過調查數據不難發現,甘孜藏區中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比例較低,即使開發了,也有許多不科學、不合理之處,對這樣的現狀卻有75.4%的教師表示滿意,這正說明課程意識、課程開發的技能、開發的主動性是制約校本課程發展的主要因素。調查中僅有23.05%的教師參加過校本課程開發的培訓,82.4%的教師迫切希望得到專業指導。數據的反差充分說明加強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在職培訓是當務之急,應通過講座、進修、交流、骨干帶動、課題研究、個案研究等形式,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普及課程開發的相關知識,幫助厘清對語文校本課程的認識,建立積極正確的課程觀,掌握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要求、方法和一些簡單易行的研究技術,特別是提升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能力。 “豐富的課程資源不僅僅需要經費的支持,需要設備的支撐,它更需要善于發現的慧眼,善于發現的心靈。” 甘孜藏區歷史悠久,自然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民族文化絢麗多姿,語文教師應通過培訓提升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的能力,去了解、發現、領悟、認識其中深厚的文化,開發出具有甘孜藏區地域色彩的語文校本課程。
(二)強化合作意識,促進課程開發
語文校本課程具有全局性、整體性的特點,其開發是一項集體配合的工作。甘孜藏區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應通過合作以互通信息、相互借鑒、相互啟迪,促進課程的開發。
1.校內人員的合作。語文校本課程校內的開發人員主要有兩類,一是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層,二是教師群體,他們是直接決定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成功與否的關鍵力量。語文教師應強化合作意識,積極尋求與校內人員的合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挖掘自己的潛能,通過互幫互助,彌補缺少圖書資源、對校本課程理解不充分的不足。
2.加強與校外人員、機構的合作。甘孜藏區中小學首先應尋求與四川民族學院的合作,該校地處甘孜藏區,熟悉當地自然與文化,擁有研究該地區文化和發展的專門機構、人員,通過與他們的廣泛合作,共同參與到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建設中來。在與這些研究人員的合作中不斷提升課程理論與實踐水平,同時研究者也可以將其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在實踐中進行應用與轉化。從世界范圍來看,學校進行課程開發時與大學等高教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也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開發實踐發展的共同趨勢。
3.應加強與社區、家長的合作。這是因為學校教育與社區的聯系將越來越密切,通過與社區的合作,從社區的參與中獲得學校語文教育的補充資源和社區需求信息。同時,家長是不得不與學校接觸的特殊群體。甘孜藏區在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時,可以通過建立家長信箱、家長論壇等形式,讓家長有機會參與語文課程的決策,以利于課程開發。
(三)加大支持力度,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
受調查教師中有61.29%希望加大對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投入,有58.98%希望領導給予開發積極支持。與傳統課程相比,校本課程需要學校花費諸多的人力、物力,這對于教育發展滯后的甘孜藏區來說,就顯得更為突出,建議當地教育行政部門逐步調整工作方式和思路,建立有效的配套支持系統。在目前開發起步的困難階段,可以考慮使用經濟手段與專業榮譽相結合的辦法,促進教師參與開發。從經濟上支持教師參加培訓、考察,鼓勵教師開展本地自然、文化、歷史的采風。同時,豐富學校圖書資源,完善教學設施,在硬件上為學校和教師提供課程開發的有力支持。
(四)調整校本課程的內容,協調學習沖突
語文校本課程應該彰顯個性、差異性,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教育哲學。調查表明,甘孜藏區開發的語文校本課程在內容上還缺乏這些特點。這就要求甘孜藏區中小學要根據具體的師生特點、教育資源和學校以及教育者的辦學旨趣確立自己學校獨特的發展方向,做好考察與評估,充分了解各方需要,分析課程資源狀況,對校內外各種可能的資源有所了解,合理組織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真正實現校本課程的意義。
作為主要學科的語文教師,有著太多、太重的教學任務,尤其是面臨高考重壓的高中語文教師,校本課程開發是他們的一種負擔與壓力。四川甘孜藏區學生語言基礎差,見識少,要學習漢語文、藏語文、英語等課程,語言學科多而不精,完成國家規定的語文教學任務,已是時間緊,任務重,對校本課程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精選國家課程內容,增加課程的彈性和靈活性,在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對教材的部分內容進行調整,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學習興趣, 為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贏得時間與質量。
同時,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一定要多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開發出若干語文課程模板讓學生選擇,教學實施場所可以是校內的課堂、操場、圖書室、多媒體教室、電腦室,也可以是校外的社區、展覽館、博物館、電影院、企業、鄉村等,實施形式可以采用講授、講座、討論、辯論、演講、參觀、游覽、訪問,讓多樣靈活的內容和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凸顯語文校本課程的活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甘孜州統計局.甘孜州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N].甘孜日報,2011-05-20.
[2]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88,95,96.
[3]朱紹禹.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5.
[4]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