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歡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并把這些新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運用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實施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中有效提高語文素養,成為“會學習”的學生。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落實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也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多地成為顧問,是一位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學習這些“自主、合作、探究”等全新的教學理念,并把這些新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運用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實施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中有效提高語文素養,成為“會學習”的學生。
一、一般問題學習策略要突顯自主性
所謂“一般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在語文教學中,識字、寫字,或者讓學生通過上網等途徑查找相關的教學資料,或者引導學生對詞語及句子,初步讀懂某段內容等屬于知識技能類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是解決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那些難度比較低、易于感悟、理解等問題。在這類問題的學習中,教師要突出學習的自主性。
如教學《畫風》一文,鑒于學生對于“風”這個自然現象都比較熟知的情況,我在課前指導學生自己讀熟課文,借助工具書認識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風的存在,并簡要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體現了教學的綜合性與實踐性;課中我又建議學生選擇課文中自己喜歡的小節,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課文,并與同桌互教互學。我堅持大膽放手,把學習活動主動權和空間交給學生。在自學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自主性很強,同桌之間有齊讀的、分角色讀的、互教互學等;學生聯系生活中對“風”的認識,來談論對文中三位小朋友如何畫風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課末我又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了幾道能從不同角度體現“畫、讀、寫、演”訓練的作業,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一項來完成:①“喜愛畫畫的你:有你的畫筆,畫出不同的風。”②“喜愛閱讀的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找一找寫風的文章,讀一讀。”③“喜愛日記的你:把你想到畫風的辦法寫下來。”④“喜愛表演的你: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課本劇。”
二、重點問題學習策略要體現合作性
教學中,體現過程和方法目標達成的“重點問題”的學習,包括對有關句段的理解,對課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運用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等。這類問題有一定難度,在學習過程中要體現過程與方法等方面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根據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目標,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性學習主要在課內進行,是以小組為單位而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學生群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它以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以生生互動的形式,凝聚了集體的智慧,來實現對問題的解決。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對話,有利于優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
如學習《丑小鴨》一文,課文主要描寫了“丑小鴨”成長及其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合作”學習的環節:①小組討論自己質疑的問題:“丑小鴨還沒變成天鵝前受到了身邊伙伴的什么待遇?它變成天鵝后呢?”②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教學課文最后一段時,我先讓全班同學自由讀,讓學生在有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內,讀中悟、悟中讀。然后請一學生起來示范讀,并讓他說說自己的體會:“我認為從‘忽然開始,應該用驚奇、欣喜的語氣朗讀,以表達丑小鴨為自己命運的改變、愿望能夠實現而十分高興的心情。”聽了同學的體會,其他同學試著讀,讀得越來越好,讀得入情入理。③表演課本劇。因為前面學生對課文已經進行了很充分的朗讀訓練,學生大致都能從角色的心理情感出發,恰當地運用語氣、語速和語調,溶入角色,進一步體驗丑小鴨的思想感情變化,很多學生爭著表現自我,挑戰同學,并且還能加上自己的話,如一學生是這樣表現的:被人欺負的丑小鴨一邊“哭”,一邊傷心地喃喃自語:“我到底惹了誰了,大家都欺負我,太不公平了!”
三、難點問題學習策略要體現性探究性
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認知結構還不完善,而新課程倡導在閱讀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要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個性。教師就要在教學中,圍繞學習的難點,設計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學習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學習探究。
在教學《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時,在指導自主、合作地初學課文后,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朗讀感悟課文內容,可朗讀、可默讀、可分角色讀,也可分小組相互評讀,并嘗試從讀中質疑。學生在質疑中提出的問題經過歸納篩選后大致為兩個主問題:(1)“鹿弟弟為什么說小鹿的玫瑰花白栽了?”(2)“小鹿后來又為什么說他的玫瑰花沒有白栽呢?”
這兩個問題綜合、集中、覆蓋面大,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我就以這兩個問題為憑借,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先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課本劇表演。在表演活動中,同學們表現出極大興趣,根據課文內容,自制“鹿弟弟”“小鹿”“玫瑰花”等頭飾,并自發組織起來,自編、自導、自演,我只適時地給予指點。他們的表演,再一次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課文情景,感悟出“小鹿種玫瑰雖沒看到花開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和快樂,當別人有了幸福和快樂,自己也深感高興”這一文章的含意,深刻地理解了課文。我適時啟發他們再一次在這基礎上,借助彩色掛圖,聯系課文中“鹿弟弟惋惜地對哥哥說:‘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也沒看著。”和“鹿弟弟也高興地笑了,說:‘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等內容進行對比,從“白栽”到“沒有白栽”這兩句話中引發學生對課文深刻含意的思考,默讀課文討論并找出所質疑問題的答案。學生通過表演課本劇、默讀課文、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探究學習活動,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既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又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有效的學習方法。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