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榮 閆軍起
摘要:要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有效學習的能力,從明確方向、條理清楚、方法合理、習慣養成、興趣濃厚這五個方面進行訓練。
關鍵詞:學習能力 培養方法 習慣興趣
我們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學生個體的自主行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要想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開發創造潛能,教師必須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有效學習的能力。
一、有明確的方向
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具體而言,就是用某種特殊方式,描述在教與學雙邊活動實踐后,學生應當能做些什么,或學生應具備哪些特征。”這明確地告訴我們,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應當設置好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就需要教師要有明確、正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內容的綱領性表達。在一堂課結束的時候,學生掌握了什么東西,培養了什么了能力,決定著學生的知識、能力、方法與情感、認識等方面的發展。教學目標是課堂的中心,目標要簡明突出。
比如,《藤野先生》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可以這樣設置:
1.給10個字注音,口述14個詞的意思;
2.把文章分為三部分,陳述全文的明線與暗線;
3.一氣呵成地朗讀一遍課文,畫出精彩的語句。
明確的教學目標設置,使學生學習有方向,能消除學生的無意學習而強化他們的有意學習,這無疑是學習者最大的樂趣。
二、有清楚的條理
葉圣陶先生說過:“能力的長進得靠訓練,能力的保持得靠熟習,其間都有個條理、步驟,不能馬馬虎虎一讀了之。”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教得有條理,學生才能學得有條理性;倘若教師教得思路混亂,必然導致學生學得思路混亂。這就需要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反復推敲。教學環節之間,應該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運行,誰在前誰在后,都應該有道理可講。
例如,《端午的鴨蛋》的教學環節就值得借鑒:
1.導入。
2.自由誦讀,感知課文內容。
3.研讀課文,品味本文的語言。
4.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人的認知規律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自由誦讀——邊研邊讀——合作探究。從安排來看,是合乎邏輯的。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自由感受,獲得體驗。在自由誦讀中發現學生的問題,通過研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再通過探究體現研讀的效果,提升讀的質量。這樣安排是有道理的,抓住了教學環節的連接點。
課堂上教師要注重邏輯性提問,提問要承前啟后,步步深入,不斷擰緊學生思維的發條,抓住他的注意力,促使他思考,這樣,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或許就會少很多“神游天外”的學生了。教《岳陽樓記》時,可首先讓學生找出明含“異”字或暗藏“異”字的句子。學生很快便找出了“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經過啟發,最后找出了描寫景色的句子:“朝輝夕陰,氣象萬千。”也暗藏著“異”字。接著可向學生提問:這千變萬化的洞庭湖景色中,作者重點描繪了兩幅怎樣的圖畫?“遷客騷人”看到這兩幅圖畫,“覽物之情”,有何不同?“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又有何異?為什么?在搞清以上問題的基礎上,最后提問:這篇文章是怎樣圍繞“異”字,抽絲剝繭,步步深入,篇末見底的?根據提問的啟示,學生會很快地領悟到文章的脈絡是由“景異”到“情異”,到“心異”,層層鋪墊,卒章顯志的。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是進入狀態的,他的興趣被教師的鏈式問題激發著,想走神也難。
三、有得當的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選用恰當的教法,要教給學生文本解讀的方法,讓學生能實現由此及彼的遷移,能自主閱讀更多的文本。呂叔湘先生論述道:“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只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在教方法,學生才可能真正在學方法。葉圣陶先生說:“必須講求方法。怎樣閱讀才可以明白通曉,攝其精華,怎樣寫作才可以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都得讓學生們心知其故。”就文本解讀而言,方法要在隨文學習的過程中自然進行,教師要有方法地進行指導、糾正。
例如,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抓住關鍵語句,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孔乙己》一文,抓住掌柜反復說的話:“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仔細揣摩,就會發現其蘊含的深刻意思。又如某教師把寫作目標設為“在一篇作文中選擇兩個平實的句子,通過超常聯想把它們改成形象的句子”,然后選三四篇作文,讓學生從每篇作文中選擇兩個平實的句子進行改寫。方法是“改——評——改——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單篇作文訓練,將一篇文章改得有文采也是不難做到的。
四、有良好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學生只有養成良好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直至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才能將瑣碎的日常生活語文化,提升日常生活的質量。
多讀多寫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良好的學習習慣貫穿于平時的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細心培養并持之以恒,在反復實踐中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
五、有濃厚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學習就會變得積極主動,“要我學”自然轉化為“我要學”,而且學得輕松有效。要讓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習欲望,教師就要把教學活動設計得有滋有味。如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再如課文的導入、插圖導入、對聯導入、故事導入、影視導入等,使學生感到有趣味和新鮮,抱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去學習。葉圣陶說:“宜為學童開發心靈,使他們視學習國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媒體的使用,教學語言的推敲,使用激勵性語言,會喚醒學生學習的夢想,感受學習的成功感,并從中受到鼓舞。
總而言之,學生有效學習的能力培養,是每位教師都應重視的課題,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董奇,周勇.論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1).
[2]魏書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中國教育學會通訊,1981(4).
[3]馬瑩.建構遠程開放教育中自主學習的模式[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2).
[4]陳洪月.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S1).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