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冉
(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食管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位居所有惡性腫瘤的第5位,位居消化道腫瘤的第2位(僅次于胃癌)。在我國居民中,食管癌的年發病率約為22-23/10萬。臨床實踐證實,食管癌患者的預后較差,其5年存活率不足20%[1]。手術療法是治療食管癌的主要療法。但是,此病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常可出現嚴重的體重丟失、應激水平增高等情況,其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近年來,我院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食管癌患者施行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患者均為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胸外科擇期進行食管癌根治手術的84例食管癌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①患者初次接受手術治療。②患者的一般狀況尚可,可耐受手術治療。③患者未合并其他的惡性腫瘤。③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精神狀態正常。④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①患者拒絕參與本次研究或正在參與其他臨床研究。②患者對臨床治療的依從性極差。③在參與本次研究的過程中,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失敗或發生嚴重的手術并發癥,醫師要求其退出本次研究。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干預組,每組各42例患者。在常規組中,有男性36例、女性6例,其平均年齡為(55.5±6.1)歲,其受教育的平均年限為(9.4±2.2)年,其中有中段食管癌患者31例、下段食管癌患者11例、鱗癌患者34例、其他類型的食管癌患者8例、腫瘤的臨床分期為Ⅰ期的患者3例、為Ⅱ期的患者21例、為Ⅲ期的患者18例、接受微創手術的患者26例、接受開胸手術的患者16例、合并有高血壓的患者3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4例、合并有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11例。在干預組中,有男性35例、女性7例,其平均年齡為(54.5±7.2)歲,其受教育的平均年限為(9.1±2.6)年,其中有中段食管癌患者33例、下段食管癌患者9例、鱗癌32例、其他類型的食管癌患者10例、腫瘤的臨床分期為Ⅰ期的患者4例、為Ⅱ期的患者21例、為Ⅲ期的患者17例、接受微創手術的患者25 例、接受開胸手術的患者17例、合并有高血壓的患者3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2例、合并有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鎮痛護理、引流管道維護等圍手術期常規護理。為干預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護理方法如下:1)營養狀況管理。及早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及相應的護理。在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期間注意對其進行營養液溫度控制、喂食時體位管理、輸注速度調控等護理干預,防止其發生胃潴留等并發癥。在患者可攝入普食后,為其提供高熱量、高蛋白質及高維生素的食物[2]。對患者的神闕穴及足三里穴進行按摩、對其腹部進行熱敷,以改善其腸道功能。在患者術后臥床期間指導其進行床上功能鍛煉,以促進其生理機能的恢復。2)緩解疼痛的護理。患者在進行開胸手術后常可出現明顯的疼痛,故應對其進行有效的鎮痛治療及護理。在術后患者蘇醒后抬高其床頭20°~30°,在條件允許時可讓其取半坐臥位休息,以利于其患處炎性滲出液的吸收。為患者介紹通過聽輕音樂等緩解疼痛的方法。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避免擠壓其胸部,并妥善地保護置入其體內的導管。若患者發生嚴重的切口疼痛,可為其采用硬膜外自控鎮痛法、胸膜腔注藥鎮痛法、針灸鎮痛法、情緒轉移法、調節呼吸節律鎮痛法、腹式呼吸練習等方法進行鎮痛治療[3]。在為患者使用嗎啡等鎮痛藥物進行治療時,應向其介紹此類藥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鼓勵其表達內心的感受,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了解其發生不良心理的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獲得其信任。在術前指導患者采用視覺想象法與語言想象法進行心理調節,以緩解其不良情緒。在將患者送入到手術室后對其進行安慰和鼓勵,避免其因情緒過于緊張而發生肢體僵硬、血壓波動等情況。4)改善肺功能的護理。為患者采用閉式吸痰法、振動排痰法進行排痰治療,并指導其循序漸進地進行肺功能訓練及縮唇訓練,以改善其肺功能。
1.3 觀察指標 在術后2周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體重丟失率、術畢至恢復普食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1-3日平均的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住院的時間及術前1日的焦慮自測量表(Self anxiety scale,SAS)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進行描述,用柯爾莫哥羅夫-斯米爾諾夫(Kolmogorov-Sminmov)檢驗法進行正態性檢驗,對服從正態分布的組間數據進行t檢驗或方差分析,對不服從正態分布的數據進行非參數統計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均未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與常規組患者相比,干預組患者在術后2周其體重的丟失率較低,其術畢至恢復普食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較短,其術前1日的SAS評分及術后1-3日的VA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分析(±s)

表1 對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分析(±s)
注:兩組相比,*P<0.05。
組別(n=42)術后2周體重丟失率(%)術畢至恢復普食的時間(d)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d)術后1-3日VAS評分(分)住院的時間(d)術前1日的SAS(分)干預組4.5±1.48.4±1.64.9±1.24.4±1.319.4±5.659.4±6.2常規組6.8±1.211.7±3.06.4±3.15.9±2.023.0±6.166.0±7.3
食管癌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可因進食能力差、心理負擔重而出現嚴重的體重丟失及切口疼痛等并發癥。對此類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效果常不能令人滿意。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食管癌患者施行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能有效控制其體重丟失的情況,減輕其發生術后疼痛的程度,加快其康復的速度。
[1]張思維,張敏,李光琳,等.2003-2007年中國食管癌發病與死亡分析[J].中國腫瘤2012,21(4):241-247.
[2]石漢平.腫瘤營養療法[J].中國腫瘤臨床,2014,41(18):1141-1145.
[3]葉永菁,楊悅.開胸術后患者疼痛護理干預[J].臨床醫藥實踐,2013,22 (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