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玲 原佺
【摘要】 目的 分析他汀類藥物在臨床應用中的副作用, 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方法 分析91例采用他汀類藥物進行臨床治療并出現藥物副作用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421例患者中91例出現副作用, 占21.62%, 副作用包括神經肌肉、泌尿系統、皮膚以及消化系統等。他汀類藥物治療3個月內出現副作用, 占91.21%。單一采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共33例, 占36.26%;合并用藥患者58例, 占63.74%。用辛伐他汀治療的患者發生副作用的比例最高, 共50例, 占54.95%, 顯著高于其他類型他汀類藥物(P<0.05)。結論 他汀類藥物是臨床常用調脂藥物, 但因需采用聯合用藥等因素, 導致其副作用發生率較高。為保證用藥安全, 在他汀類藥物治療中應當密切對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觀察, 掌握用藥指征, 盡可能減少副作用, 保證用藥安全。
【關鍵詞】 他汀類藥物;副作用;血脂調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146
他汀類藥物是臨床中常用調脂藥物, 在高脂血癥、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發揮著積極治療效果, 被公認為目前最為安全有效的血脂調節治療藥物。但很多心血管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采用聯合用藥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因藥物間的反應機制增加了副作用的發生幾率[1]。為分析他汀類藥物在臨床應用中的副作用情況, 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采用他汀類藥物進行臨床治療并出現藥物副作用的91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對以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采用他汀類藥物進行臨床治療的患者421例, 其中91例出現副作用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該組患者采用他汀類藥物治療前均無肝、腎、胃、肺等器官病變, 其中高脂血癥44例、動脈硬化32例, 冠心病15例。
1. 2 方法 對91例采用他汀類藥物進行臨床治療并出現藥物副作用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觀察患者年齡、性別分布、副作用發生時間、用藥情況、副作用癥狀等。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91例患者性別及年齡分布情況 于本院采用他汀類藥物進行臨床治療的421例患者中91例出現副作用, 占21.62%, 其中男49例(53.85%), 女42例(46.15%), 年齡28~74歲, 平均年齡(57.2±4.6)歲。其中≥60歲的高齡患者共44例, 占48.35%, <60歲患者47例, 占51.65%。
2. 2 91例患者副作用發生時間及用藥情況 83例患者于他汀類藥物治療3個月內出現副作用, 占91.21%。本組患者均每晚口服他汀類藥物10~40 mg, 平均用量(25.4±3.6) mg, 其中單一采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共33例, 占36.26%;合并用藥患者58例, 占63.74%。合并用藥包括貝特類、大環內酯類、煙酸類等藥物。
2. 3 91例患者副作用表現及副作用引發藥物 副作用包括神經肌肉、泌尿系統、皮膚以及消化系統等幾種類型, 本組患者采用的他汀類藥物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其中采用辛伐他汀治療的患者發生副作用的比例最高, 共50例, 占54.95%, 顯著高于其他類型他汀類藥物,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患者在使用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期間, 密切觀察期臨床情況, 如果患者出現用藥副作用癥狀, 則立即縮減他汀類藥物的用藥量, 或停止他汀類藥物治療。同時告知患者應合理調整飲食, 注意油脂的攝入量, 定期對肝腎功能、尿液、心肌酶等指標進行檢測, 根據患者病情合理用藥, 患者經以上措施干預后, 副作用情況均逐步好轉。
可產生副作用的他汀類藥物主要有辛伐他汀、洛伐他丁、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西立伐他汀6種, 其中以辛伐他汀的副作用發生率最高, 具體因素尚不明確, 這可能與辛伐他汀分子結構的羥甲基戊二酰結構應在肝臟中轉化為開環羥基酸之后才具備藥理活性的因素有關[2]。此外, 他汀類藥物還可改變肌細胞中的甲羥戊酸途徑, 誘發細胞早亡。同時還可對線粒體氧化代謝功能造成影響, 致使輔酶Q10大量減少, 最終造成橫紋肌溶解。除肌肉系統外, 消化系統的副作用也較為多見, 主要副作用為肝毒性, 包括藥物肝損傷及轉氨酶升高。其發生機制可能是因為肝臟在人類機體中有著重要的膽固醇合成作用, 而他汀類藥物進行血脂調節時, 通過肝臟的細胞色素進行P450代謝, 繼而引發肝毒性。
綜上所述, 他汀類藥物雖然能夠有效調節血脂, 但因需采用聯合用藥等因素, 導致其副作用發生率較高, 副作用一般可見于患者神經肌肉、泌尿系統、皮膚以及消化系統等部位及機體系統中。為保證用藥安全, 在他汀類藥物治療中應當密切對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觀察, 掌握用藥指征, 從而將副作用發生率與毒副影響降至降低。
參考文獻
[1] 汪衛東, 李煒, 劉新平, 等. 2001-2013年邯鄲市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分析.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4(5):536-540.
[2] 唐欽春, 梁如梅. 分析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現狀及控制措施. 中國醫藥指南, 2014(11):222-223.
[收稿日期:201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