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坤
內容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體系中的諸多問題得以被挖掘,提高教學效率的任務迫在眉睫,教學需要改革,課堂需要創新。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我們教師真實把握教材,設計教學內容,針對生活實際,發散思維,對教學環節進行優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課堂活起來,最終實現寓教于樂,提高教學成果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優化 發散思維 寓教于樂
新課改提倡,英語教學應該以創新的視野開拓教學新方法,增強課堂活力和趣味感,讓學生真實地參與到學科中,主動學習,并逐漸形成愛學習的好習慣。我校目前使用的是仁愛版的英語教材,筆者就仁愛版教材教學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以供探討。
一、“仁愛版”教材的特點
“仁愛版”教材時刻以新課標為指導,教材的編寫推崇“貼近生活、貼近時代”,提倡將教學任務與實踐交際相結合,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獨特的話題,以話題為中心,分別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撰寫,提倡學生通過感受英語、參與教學活動、進行課后訓練,學習、加強、鞏固知識。但是,受到篇幅、大綱要求、編撰者自身等因素的影響,教材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條理性不夠、內容或偏易或偏難等,仍需要改進。
二、發散思維,合理使用教材,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改提倡“改”,因此我們要在原有的教學體系基礎上,吸取精華,剔除糟粕,不斷精益求精。筆者認為,新課改背景下,我們一定要發散思維,活改活教,活學活用,讓課堂活起來。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材料觀念
傳統教學中,教材是教學的金科玉律,不得有半點質疑。導致教師、學生課堂上下唯教材是從,限制了教師、學生自由發揮的余地。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我們作為施教者應對教學大綱有深入的研究,全面領悟新教材的內容,有效結合大綱和現實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利用,明確教材是教學材料,是教學活動的載體,但不能完全受制于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教材為載體,重在傳授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對于教材中可取的部分加以利用,對于有缺陷的地方進行合理增補,靈活處理,讓教材成為教學的輔助工具。
(二)選擇合理場景,導入教學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大半,巧妙地課堂導入能對整個教學環節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盡早地進入到課程氛圍中。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好課程設計,尤其是課堂導入設計,一定要具備針對性、趣味性。
1.情境導入法。由于對外界世界的未知,初中生處于人生中最好奇的階段,他們對每一種不熟悉的情境都充滿著興趣和好奇,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初中生的這個特點,設計或借助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進來。
如剛開學的時候,各位同學都不熟悉,此時我們可以借助這個機會,讓學生們主動向大家介紹自己,待大家都介紹得差不多了,此時,我們便順水推舟,可以開始學習“unit1 topic1 ‘getting to know you”,檢驗一下大家剛剛介紹過程中,是否有錯誤,再看一下別人是如何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以此循序漸進,不斷深入。
2. 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對于課堂導入來說,讓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自己創造出一個場景,如在七年級上冊unit4 topic3:we want to go to the zoo中,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一個家庭的成員,討論一下在去動物園之前的準備等等,以此逐漸將教材場景生活化,并參與其中,為切入正文做到鋪墊。
3.多媒體導入法。現階段,高科技已便利化了人類的生活、事業,高科技同樣也支撐了現代化教育。在課程導入階段,借助多媒體,可以利用多媒體不受時空限制、海量資源的特點,創造難以用其他方式模擬出的情境,利用聲情并茂的方式,鋪墊基調,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課堂情境。
三、立足課堂,放眼課外
仁愛版教材和大綱均要求注重英語的實際應用,這就要求我們要靈活處理教材、教學,將呆板的書面文字變成活靈活化的語言。
1.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仁愛版的教材,比較貼近生活,大多數topic都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如在‘I have a small nose一課上,課文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身體部位,此時,若能聯系到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外貌特征,讓學生發散思維,用最貼切的句子來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身體部位特征,并讓大家評分是否貼切,以此加強學生的運用和課堂趣味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2.拓展眼光,讓英語無處不在。英語的學習需要一個好的環境,日積月累,便習得精髓。除了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也應利用文化長廊、黑板報、廣播等渠道,加強學生的英文熏陶,讓學生能多有機會接觸英語。同時還可以組織英語角、英語沙龍、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等形式,讓同學們增加英語應用,有效鍛煉口語能力。
總之,多樣化教學方式,從多個方面加強英語對學生的影響,寓教于樂,不斷發散思維,我堅信,學生們一定會成為英文能手!
(作者單位:福建省云霄縣城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