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女性主義敘事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該理論從表達層面入手,在關注敘事技巧的同時,探究造成這種敘事結構的深層原因。而女性電影作為美國眾多電影類型之一,為電影市場增添了一種嶄新的話語表達方式。因此,本文將女性主義敘事學作為研究視角,以當代美國女性電影作為研究案例,從多樣化的女性形象、多元的敘事技巧、覺醒的女性意識三個方面出發,對美國女性電影進行細致的梳理與分析,以期為電影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與啟迪。
[關鍵詞]敘事學;女性主義;女性電影;美國
女性主義敘事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已有40年的歷史。[1]該理論從表達層面入手,在關注敘事技巧的同時,會深入探究造成這種敘事結構的深層原因,具有開拓新的批評視角的重大意義。目前學術界主要將這一理論應用到對文學作品的分析上,如對《傲慢與偏見》《到燈塔去》《野草在歌唱》等作品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碩果。實際上,電影與文學雖分屬于不同的藝術領域,但它們之間卻有許多共通之處,這就為女性主義敘事學這一理論運用到對電影作品的分析提供了可能。當今世界,電影事業蓬勃發展,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美國作為電影產業的發展大國,美國影片是世界電影的風向標。在其百年的電影發展史上,創作出了數不盡的優秀電影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女性電影。可以說,女性電影作為美國眾多電影類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電影市場增添了一種嶄新的話語表達方式,在世界電影發展史上大放異彩。因此,本文將女性主義敘事學作為研究視角,以當代美國女性電影作為研究案例,從多樣化的女性形象、多元的敘事技巧、覺醒的女性意識三個方面出發,對美國女性電影進行細致的梳理與分析,以期為電影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與啟迪。
一、多樣化的女性形象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在其發展的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無論是在題材還是在形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女性影片是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它幾乎與電影的同時產生,可謂歷史悠久。對于美國女性電影來說,它是在女性主義運動的浪潮下逐漸成長起來,并最終成為美國電影中的一道獨特的視覺奇觀的。在當代美國女性電影中,塑造了許多具有鮮明個性的女性人物,她們或天性善良,或性感嫵媚,或樸實平凡,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走上了電影銀幕,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成為電影史上無法忽視的一道亮麗景觀。
首先,當代美國電影中塑造了一系列堅強快樂的女性形象。在電影中這些女性性感十足、嫵媚動人,充滿了誘惑力。《亂世佳人》中的斯佳麗、《時尚女魔頭》中的米蘭達、《古墓麗影》中的勞拉都是這類女性的代表。女性形象在外形上被如此塑造,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迎合男性的目光,形成一種“看”與“被看”的二元互動模式。[2]同樣,在美麗的外表下,她們擁有一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大學新生》中頑皮活潑的雪梨·懷特、《黑天鵝》中純潔善良的妮娜、《怦然心動》中單純執著的朱莉·貝克等女性人物,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電影《廊橋遺夢》中,善良溫和的弗朗西斯卡對浪漫生活充滿了向往。作為有夫之婦的她,在遇到多情細膩的羅伯特·金凱時,與他相戀。但是在家庭與愛情的痛苦抉擇中,弗朗西斯卡放棄了期待已久的愛情,重新回歸到家庭當中。可以說女主人公在愛情面前表現出的理智與隱忍是值得人敬佩的。再如,《蒙娜麗莎的微笑》講述了藝術史老師凱瑟琳·沃森向衛斯理女子學院的腐朽制度發起挑戰,并最終贏得學生的愛戴的故事。片中青春直率、思想前衛的凱瑟琳·沃森,重視發掘學生自身的興趣,得到了學生的肯定,被親切地稱為“蒙娜麗莎”。
其次,多樣的女性形象還表現在對具有悲慘命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在美國女性電影中,女性人物身上除了具有自信樂觀的特征外,她們往往還堅強地與命運做斗爭,爭取自己的生活權利。但是命運對她們來說又異常殘忍,如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紫色》,講述了黑人女孩西莉的悲劇人生,真實再現了黑人女性的生存現狀。影片中的西莉先是遭到自己父親的強暴,為其生下一兒一女,后又被嫁給野蠻粗暴的黑人男子,永無休止地忍受著丈夫的折磨。這是美國電影史上第一部以黑人女性作為電影主角的影片,《紫色》通過對西莉的塑造,揭示了黑人女性身份認同的危機,帶給觀眾巨大的震撼。又如,2004年上映的影片《百萬美元寶貝》,刻畫了一位意志堅強的女拳擊手麥琪形象,影片獲得了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榮譽。麥琪為了夢想走進了拳擊館,開始了自己的拳擊生活。艱苦的訓練、強大的對手、激烈的比賽……麥琪在法蘭基·鄧恩的幫助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女拳手。但是命運對她來說實在是太過殘忍:在一場對決中,對手藍熊·比麗的偷襲使得麥琪身受重傷,再也無法站起來。對于一個職業拳擊手來說,這意味著她拳擊生涯的徹底結束。總之,在美國當代女性電影中塑造了許多豐富飽滿的女性形象,充滿展現了女性主義的文化內涵與女性的獨立精神,意義深遠。
二、多元的敘事技巧
電影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既在社會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深受社會文化語境的影響,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美國女性電影的發展,伴隨著女權運動的展開,呈現出與主流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欲望都市》《美國女兵》《艾米莉亞》《身為人母》……在一系列美國影片中,塑造了大量堅強、獨立的女性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女性的精神面貌與生活狀態。女性電影以女性為敘事中心,打破了男性占支配地位的好萊塢敘事模式。
首先,多元的敘事技巧表現在女性電影中天然的女性視角的使用上。在女性電影中,導演將女性的命運與情感搬到銀幕上,用女性情懷與女性視角給予女性深切的關注,真實地再現了女性的生存狀態。女性電影就其本質而言,它以書寫女性故事為主要內容,其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女性主義視角,即從女性的立場出發來審視自己所處的外部世界。如《女權天使》是以美國1900年代女性爭取投票運動為敘述背景,聚焦在愛莉絲·保羅與露西·伯恩兩位女性人物身上,講述了在這場浪潮中兩人如何突破重重阻礙爭取女性權利的故事。影片的視角自然是從愛莉絲與露西兩者出發,觀眾也跟隨二人感受女權運動的浪潮。又如,《黑天鵝》講述了一名芭蕾舞者戰勝種種困難重塑自我形象的故事,完美地演繹著女性隱秘的心靈世界。片中,新一季《天鵝湖》的演員選拔過程中,妮娜與莉莉出色的表現不分伯仲,因此兩人成為競爭對手。影片的女主角妮娜為了成功地演出白天鵝與黑天鵝迥異的性格,開始探索自己身上的黑暗面,并由此逐漸走向性格崩潰的邊緣。天真無邪的白天鵝與邪惡放蕩的黑天鵝,妮娜游走在現實與虛幻之間,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影片以一個女性的視角作為切入點,通過對妮娜心理活動的細致刻畫,表現出女主人公深陷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的境地。可以說,女性電影中天然的女性視角在打破傳統敘事模式的同時,還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審美體驗。
其次,多元的敘事技巧在影片中表現為獨特的敘事策略。女性主義敘事學,顧名思義,是將女性主義或女性主義文評與結構主義敘事學相結合的產物,[3]以此來建構女性主體意識。獨特的敘事策略一方面拓展了女性電影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也使影片的劇情更加引人入勝。例如,在影片《饑餓游戲》三部曲中,導演選擇用線性的敘事結構來講述故事,安排情節。故事發生在北美洲一個新興國家“施惠國”上,每年這里都要上演一幕充滿血腥名叫“饑餓游戲”的殺戮活動,以此來維護國家的統治。在抽簽日,凱特尼斯為了保護妹妹而自愿參加這場游戲。影片以凱特尼斯在戰場上的表現為敘事線索,刻畫了一個機智、聰明的少女形象。再如,影片《怦然心動》運用了雙重敘事聲音講述朱莉與布萊斯之間的初戀故事,影片別出心裁的敘事策略是該片的一大亮點。當朱莉第一眼見到布萊斯時,便喜歡上了這個男孩。于是影片透過男女主人公視角切換的方式講述朱莉與布萊斯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在清新、唯美的影像風格下,展現了女主人公朱莉自我意識的覺醒。《怦然心動》在充滿人文關懷的氛圍中,如同涓涓細流,浸潤著觀眾的心靈。
三、覺醒的女性意識
女性一直是電影導演所熱衷的鏡頭指向所在,而女性題材也是電影創作中的一大母題,在電影銀幕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4]縱觀美國電影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女性在電影中的作用從最初可有可無的點綴,到后來成為電影中必不可少的敘事主人公,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變化過程。女性電影以完全獨立的話語系統來建構真實的女性世界,顛覆男性為敘事主體的話語機制,無論是在表現內容,還是敘事策略上都呈現出鮮明的女性特征。可以說,女性電影的繁榮發展改變了女性被書寫的敘述狀態,反映了女性社會地位的逐步提高。
首先,在電影中覺醒的女性意識表現在對傳統女性形象的解構,在這個過程中女性對自我角色的定位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當代美國女性影片著重表現女性的生活經歷,其中充滿了女性對人生、對生命、對社會、對愛情的思考,強調女性經驗的重新建構。女性不再是傳統男性視角下溫順、乖巧的妻子與母親形象,而是勇敢地走出家庭,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在《卡萊默夫婦》中,妻子喬安娜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她因無法忍受丈夫經常外出工作而選擇離婚,擺脫家庭束縛的喬安娜憑借自己的努力漸漸找回了自我。影片通過喬安娜的出走與回歸,展現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又如《末路狂花》講述了兩個不甘被生活瑣事牽絆的女人離家出走,相約一起去郊外散心,但意外的殺人事件使得家庭主婦塞爾瑪和餐廳女招待路易斯陷入了一場逃亡之旅中。兩位女性面對男性的壓迫,絕不屈從,她們以強硬的姿態反抗到底,最后選擇以死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表現了女性對社會的抗爭。美國當代女性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從軟弱到剛強、從被動到主動,她們的身份定位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成為電影史上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呈現出別樣的審美價值。
其次,覺醒的女性意識表現在女性反抗精神的彰顯上。在影片《紫色》中,黑人女性西莉一直處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邊緣地位,在家時的她遭到父親的侵犯,生下兩個孩子;出嫁后的她忍受著丈夫的折磨,生活痛苦不堪。直到丈夫的情人莎格出現,西莉的女性意識才慢慢被喚醒,開始有了反抗丈夫折磨的思想與勇氣。而在《永不妥協》中,則更多地表現女性的抗爭與自由。影片中的單身母親埃琳·布羅克維奇是生活中的倒霉鬼,她有過兩次失敗的婚姻,離婚后的她獨自承擔著撫養三個孩子的責任。在律師事務所打工的日子,她憑借堅韌的毅力與永不言敗的精神,打贏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民事賠償案,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樣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美國紫羅蘭》,講述了非裔母親迪·羅伯茨面對莫須有的罪名而勇于抗爭,最終獲得清白的故事。無論是西莉,還是挨琳,抑或是羅伯茨,這些女性在面對不公的命運時選擇了勇敢地斗爭到底,展現出新時代女性的精神面貌與生活狀態,帶有濃郁的女性主義色彩。
女性電影立足于女性主義立場,以女性人物為敘事主人公,以女性視角為敘事切入點,顛覆了傳統電影中的兩性關系,塑造了一系列自立自強、樂觀開朗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現了女性電影的價值魅力。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影片,女性電影善于通過描寫女性細膩、敏感的內心世界來表現女性意識的覺醒,《朱莉與朱莉亞》《誰吻了潔西卡》《曼哈頓灰姑娘》……美國女性電影在電影藝術的長廊里大放異彩,形成了一幅獨特的生態女性鏡像。可以說,當代美國女性電影的發展,一方面使女性題材的影片在電影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彰顯了女性地位的提高,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參考文獻]
[1] 凌逾.女性主義敘事學及其中國本土化推進[J].學術研究,2006(11).
[2] 楊小彥.鏡頭與女性:看與被看的命運[J].讀書,2002(06).
[3] 劉靜.女性主義敘事學的啟示[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05.
[4] 羅媛.女性意識的發現與建構——新時期大陸女性電影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