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正洲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辦學思想、彰顯學校特色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課程類型。為了開發好校本課程,依據綠色教育要求和學校特點,武漢市積玉橋學校正在努力建設小課程。
一、什么是小課程
小課程是校本課程的形式之一,是課時量低于一個學期,最短可到3課時的校本課程。這是我們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依據學校實際情況而選擇的一種校本課程形式。
小課程是依據國家和地方課程計劃,以武漢市武昌區綠色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明確而獨特的辦學特色為要求,以進一步提高學校質量為導向,在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需求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會和學校的資源而創設的微型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重要補充。
小課程的最大特點是開發起來靈活簡易、內容簡短豐富、課時可多可少。課程設置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該長則長,該短則短,完全視學生需求和教學內容而定。小課程“短小精悍”,拒絕“注水”,學生選擇l生更大、課程質量更高、教師開發更靈活。
一般來說,該課程的要素主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評價。
二、為什么要開發小課程
小課程作為校本課程的形式之一,是學校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需要;是維護學生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需要;是提升教師課程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是實現學科課程創新,形成辦學特色的需要;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
小課程培養大能力。由于小課程在內容上多彩而簡短,在形式上多樣而簡易,在操作時間上因地制宜而周期短,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領域,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在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可以培養學習能力、運動能力、實踐能力、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為學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小課程豐富大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課程。”課程建設最終還是為了學生的生活。因此,小課程以學生“生活”為內容,也以學生“生活”為目的,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把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常識和技能納入開發內容,在活動時間和空間上向自然環境、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廣泛延伸。如“地鐵常識”課就體現了這些特點。
小課程促進大發展。小課程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方方面面的進步提供幫助;小課程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參與小課程開發的實踐和反思中,教師將逐步加強對學校的認同意識,提高歸屬感,形成課程意識,掌握課程技術,加快專業發展的進程。小課程能促進學校發展,學生、教師發展了,學校也就發展了,學校還在小課程體現辦學思想、彰顯學校特色、擴大學校影響中得到快速發展。由于落實小課程采用的是研究性學習方式,這就更加充分地擴大了小課程的教育功能。
小課程擔負大責任。為了實現“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目標,武漢市武昌區致力于綠色教育實踐,號召廣大教師樹立綠色教育理念,推行教育的綠色過程,實施教育的綠色評價,追求教育的綠色質量。小課程的實施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擔負著學校全面深入推進綠色教育的重大責任。
三、如何開發小課程
在明確小課程開發意義、加強教師校本培訓、積極挖掘小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我們積極開發小課程。
全員參與培訓。讓全校所有教師理解和掌握小課程開發的意義、知識、過程和相關要求,動員全體教師人人參與開發小課程,讓小課程開發成為所有人的需要。
評估學生需求。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家長以及社區對學校課程的需要,這是小課程開發的必要依據。做到學生需要什么就開發什么,學生關注什么就研究什么。
評估課程資源。通過調查研究,了解教師、社區、家長等個人興趣、愛好、特長,了解學校、社區、周邊可利用資源,這是小課程開發的重要前提。充分運用周圍可用資源,既能為小課程開發帶來活力,又能為小課程開發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
制定課程方案。按照統一格式撰寫小課程實施方案,方案化繁為簡,短小易做,實用方便,內容豐富多彩,并能一目了然。既符合教師工作特點,又能減輕教師負擔,將教師畏難的心理壓力降到最低。
依情選用課程。在學生需要的前提下,依據校情、師情、生情和小課程的開發情況,分學期、分班級落實小課程,并采用走教和走班相結合的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分享小課程帶來的進步樂趣和成長效果。
調控實施過程。過程管理對實施小課程至關重要。通過查堂,保證課時落實;通過查教案,保證內容科學;通過及時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保證實施過程達到預定目標和水平。
及時總結提高。對小課程的實施效果、經驗和困難形成判斷,并進行第二輪的完善,提高開發水平。在不斷的實踐中,讓小課程成為非常適應學校發展、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形式。
四、如何評價小課程
對小課程的評價,是學校對小課程進行質量分析和監控的過程,也是學校對小課程進行跟蹤管理的過程。
對小課程方案的評價。教師的小課程方案內容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原則、課程計劃、課程內容和課程材料等。
目標上,看是否符合學生實際、學校實際、教師實際,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夠完成等。
內容上,看是否彰顯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特長、滿足學生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體現社會發展等。
材料上,看是否充分利用學校現有條件、社會資源,是否被教師所掌握和靈活運用,是否被學生喜歡等。
教案上,看目標是否準確清楚、結構是否完整合理、內容是否豐富合適、層次是否分明有序以及是否體現研究性學習方式等。
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學校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包括教師開發與實施小課程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達成的教學效果。一看學生選擇該課程的人數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這屬于關鍵性的評價內容;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后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五看教師的教學案例、教案等。
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從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參與度、學生在教學過程的行為表現來進行。走班制教學可以看學生上課出勤率;可以看課業完成情況,包括平時上課聽講、學習態度、作業的完成f青況等;還可以看結業成績等。
小課程開發,給教師提出了極具挑戰性的問題。但是,只要全體教師提高認識,端正態度,積極思考,勇于開發,小課程就一定能放射出大光環。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