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強 吳蔚林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規定:“學校(包括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從實際出發,參與本社區學校課程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同時,結合本校的傳統與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并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審批。”這是國家首次在教育宏觀發展規劃層面,對學校校本課程開發作出明確指示,也是對第八輪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內容作出的政策引導與保障。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簡單回顧
夸美紐斯所倡之班級授課制的“歸一化課程”模式,關注的是學生的共性問題,不能充分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和創造力的培養,難以滿足多樣性人才培養的社會發展需求。
針對“歸一化課程”的局限性,施瓦布、斯騰豪斯等教育家發起了“走向實踐運動”與“教師即研究者運動”,主張課程設計應針對單個學校與其教師進行,以學校為單位的課程設計,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和學校的發展。接著,菲呂馬克和麥克米倫提出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基于校本課程所擁有的“倡導教師參與研究和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特征,得到了基層學校的紛紛響應。
遼寧省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也做了許多探索,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被動時期;二是無序時期;三是自主時期。針對校本開發存在的問題,學校成立了由校長牽頭的校本課程領導小組,通過校本教研的方式,帶領全校員工不斷學習相關政策,統一思想,更新觀念。通過教師的討論與反思,明確校本課程要以學校為主體和基地,要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關注校本課程開發的決策層(校領導)、執行層(教師)和核心層(學生的實際需求)的有機統一。
二、校本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
1983年,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類的智能不存在哪種智能更重要的問題,它們同等重要。對于每個人來說,“人各有智,智各有異”。傳統的課程教育只注重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削弱了其他智能的地位,使學生許多重要潛能得不到確認和開發,影響了學生的發展。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教育帶來了新的內涵,為我們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課程觀、教學觀,提供了理論支撐。學校和教師針對學生具體情況,探尋具有相似本質特征的學生群體,利用校本課程群,為不同特質的學生群體,提供不同類型的校本課程,促進其個性的發展,達到提升自身競爭力的目的。
我校在課程設計過程中,依據多元智能理論,以學生多元需求為基礎,以發展學生優勢智能為課程構建目標,積極創設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通過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建構了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的課程平臺。在這個平臺中以國家課程為核心,強化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發揮其核心價值作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以校本課程為拓展,通過系列校本選修課程,發展學生的優勢智能,強化其附加價值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修養,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三、校本選修課程群的構建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實踐一開發一反思一改進一再實踐一再改進”的循環開發模式。每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和內容,都有其自己學校的特殊性。故我校提出了“用課題引領,構建學校特色課程體系”的課程建設指導思想。2008年,學校在總結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確立了“促進高中生個性化發展的校本課程平臺建設研究”課題,明確了課程構建的目標,規劃了課程構建的具體內容,探討了自主構建校本課程群及教育策略等創新點,為課題的有效實施打下了基礎。
在課題的引領下,學校構建起以“國家課程為紅花,校本課程為綠葉”的課程模型,開發了與國家八大課程領域相匹配的八大類校本選修課程群,制訂了各類課程的課程標準和相關模塊的教學指導綱要,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規范課程構建,統一教學要求,保障課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四、校本課程實踐的教育效果
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學校已有《科技小發明》《海洋與文化》《SBA籃球俱樂部聯賽與經營》《美術與設計》和《樂舞飛揚》五門校本課程被評為“大連市優秀校本課程”,《舞動青春》獲“遼寧省優秀校本課程一等獎”。
學校選修課程的開設,為不同潛質、不同個性發展需求的學生提供了平臺。近年來,通過開發和實施學科競賽課程,有多名學生在全國高中生物聯賽、物理聯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通過開發和實施體育運動校本課程,學校籃球隊連續三年獲遼寧省中學生籃球賽前三名、大連市第一名;通過開發和實施音樂舞蹈課程,學校舞蹈隊分別獲國家及省中學生藝術展演賽一等獎;通過開發和實施社會文化課程,多個學生社團分別獲國家及市級獎勵;通過開發和實施戲曲影視、美術書法等課程,每年有幾十名學生獲得了高校自主招生資格……不同的課程,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要,促進了不同學生的發展。
在校本課程取得成績的同時,學生的專業素養與能力也獲得了全面的提升,全面提高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2013年,我校學生以702分(遼寧高考總分滿分750分)的優異成績獲得遼寧省第二名、大連市第一名的好成績。如果我們以升入北大、清華讀書的學生數量作為參照的話,近三年有30多名學生分別通過高分錄取、競賽保送、器樂特長、舞蹈特長、體育特長、影視編導、國際交流等多種形式升入北大、清華讀書。
依托校本課程建設,促進學生多元發展,已成為我校的辦學特色。2010年,“大連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與特色建設現場會”在我校召開。我校先后被評為“全國百所特色學校實驗校”、“遼寧省特色學校實驗校”(首批)……學校主持承擔的《沿海地區高中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課題榮獲了大連市“十一五”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在未來的發展中,學校將堅定“教育至上,多元發展”辦學理念,為學生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依托多元智能理論,開發更多的適應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豐富校本課程平臺,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智能。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