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艷 魏國鳳 牛媛

【摘 要】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社會適應性分析,并分析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取向以及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和諧現象的成因,據此提出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等方面人才培養建議。
【關鍵詞】就業導向 高校 行政管理專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096-02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行政管理學作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得到恢復和發展,行政管理教育也隨之恢復、壯大,經過近30年的發展,全國已有256所本科高校設立了行政管理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快速發展階段,在高校擴招的背景下,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引起社會的關注。密切關注社會需求,以切實提高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成為當前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分析
1998年教育部指出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方面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可見,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工作部門可以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等。
(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共部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共部門是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首要選擇和重要渠道。隨著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實施,公務員招錄對工作人員學歷、經驗等要求不斷提高,實行“逢進必考”,所以,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在多數情況下須通過考試才能進入公共部門工作。近幾年,公務員考試競爭愈演愈烈,一些職位平均錄取比已達到9451∶1和7681∶1,錄取率僅為0.02%。另外,在報考環節行政管理專業學生也受到了諸多限制,如專業、基層工作經驗、政治面貌等,行政管理專業應屆畢業生進入黨政部門、參公的事業單位就職的口徑越來越小。隨著黨政機關實行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生進入黨政機關工作的難度日益加大。例如,2012-2013年山西公務員考試職位情況顯示黨政機關等公共部門對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專業人才需求量并不多,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3年山西公務員考試職位情況一覽表
省市 2012年招聘總人數 2013年招聘總人數 2012年招聘崗位數 2013年招聘崗位數 2012年行政管理專業需求數 2013年行政管理專業需求數
數據來源:2012-2013山西省公務員招考簡章。
從表1來看,2012年山西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職位數為38個,僅占總職位數的1.89%,2013年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職位數為45個,僅占總職位數的1.81%。行政管理專業人才需求量無論從絕對數還是從相對數來看都不占優勢。
(二)企業。在我國,企業由于在規模上數量眾多,再加上有著較為靈活的用人機制和相對寬松的入門條件,因而成為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重要去向。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在用人單位類型中“民營企業/個體”是大學畢業生就業最多的。45%的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就業于“民營企業/個體”。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可以在企業中從事行政助理、行政秘書、行政文員等工作崗位,但從行政管理專業學生來看,會受其他專業學生的擠壓,缺乏核心競爭力,且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較弱,也成為較難進入企業工作的重要原因。
(三)其他。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每年將近有80%的學生為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選擇了考研,延緩就業的壓力。2014年麥可思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屆與2013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分別為2.0%和2.3%。說明可能還有一小部分行政管理本科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會選擇自主創業。此外,還有學生受到家庭經濟因素影響選擇出國,或者選擇去支農、支教、扶貧工作等,但是這些都是極少數。
二、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和諧現象的成因分析
(一)擴招的教育政策加大了就業的壓力。高校擴招政策實施后,大學生人數快速增加。2008年的高考錄取人數為599萬,錄取率為57%,2009年的高考錄取人數為629萬,錄取率為62%,就業壓力也隨之增大,包括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在內的大學畢業生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此外,選擇考研的大學生會放棄找工作,這在客觀造成一些學生喪失一些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國家公務員和省考一方面增加了學生就業的機會,但在招考條件方面也限制了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提供的職位需求并非很大。綜合能力較弱的行政管理專業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在公務員招考中優勢不明顯。
(二)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要與市場和社會的需要為導向,國內各大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大多數課程與社會要求存在差距,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能力培養的效果不夠好,給學生走上社會后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困難。此外,缺乏針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明確定位, 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應是應用型的人才,而現狀是只注重知識的培養,在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存在不足,這也是導致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難的一大原因。
(三)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能力培養不足。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偏重理論性、學術性的培養,并且政治學類和管理學類的課程比重又過大,而方法技能類、實踐應用類的課程比例較小,能力培養體現不足。根據筆者對某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在校生的調查,實踐課程設置上九成以上的學生認為實踐性應用性的課程較少,六成以上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對提高自身能力效果不明顯,嚴重制約了行政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效果,加大了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三、基于就業導向的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分析
(一)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突出能力取向。行政管理專業培養公共行政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已經不符合就業形勢的需要,必須適時調整行政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教育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也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決定了人才培養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因此,人才培養應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前提。此外,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的定位不僅要體現理解與掌握的知識體系,還要重視以能力核心的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從而滿足社會需求。
(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模塊化課程。學校應以市場需求為根本,設置厚基礎、寬口徑的理論課程體系,可以采用模式化培養,在專業主干課程模塊的基礎上,各個學校根據人才培養取向的不同再劃分成若干專業小模塊,如公共事務管理模塊、社會事務管理模塊、社區管理模塊、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模塊以及企業行政管理模塊等,這樣突破了大部分高校大一統課程模式。采用模塊化培養模式,使大學生可以適應在政府機關、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個體等從事管理和文秘等工作的多重需要,就業有更多的選擇。
(三)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大部分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能力較弱,這制約并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因此,學校應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環節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可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例如,邀請具有豐富行政經驗和一定理論素養的行政管理人員進行專題講座;與政府機關、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基地,通過見習、觀摩、社會調查、社區服務、掛職鍛煉等形式活動,使學生對于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辦公環境、辦事程序、相關部門機關以及社會事物有更深刻認識,緩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 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類創新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和諧發展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08(12)
[2]李春根,汪加強.高校行政管理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1(4)
[3]姜士偉.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行政論壇,2009(4)
【作者簡介】侯曉艷(1982- ),女,山西陽泉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講師,碩士;魏國鳳(1985- ),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講師,碩士;牛 媛(1983- ),女,內蒙古人,山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