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當前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需要融合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軍事課教學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之一,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夠為軍事課教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和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提供保證,通過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軍事課教學方面的內容規劃,從而去尋找既弘揚主旋律教育、又增強軍事課教學實效性的新途徑。
關鍵詞:軍事課教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b)-0000-00
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多元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方式進一步影響著包括當前大學生在內的社會成員。如何把握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價值觀念成為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軍事理論教學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之一,有必要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軍事課教學的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當前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在引領軍事課教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1為軍事課教學確定了基本的基調和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它“是我國意識形態的主體,在我國的整個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著主導的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2。我國當前社會在改革開放和對內轉型的過程中,存在其他形式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如封建主義價值觀念、個人主義、拜金享樂主義以及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想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當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是我們的主流價值取向,是高校開展教育的立足點和方向指南。軍事理論課的開展和推進也要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前的軍事理論課教育是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載體之一,承擔著相應的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的政治任務,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軍事理論課教學,有助于軍事課教學政治教育功能的確認,能夠為軍事理論課明確教育的政治方向和基本的立足點,在進行軍事理論授課的教學過程中,始終能夠按照主流價值取向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方向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真正起到軍事教育的政治教化作用。
1.2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保證
高校開展的軍事課教學主要的對象是剛入學的大學新生,不僅僅要進行軍事技能訓練,鍛煉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也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當前新生多屬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有自己的選擇和主見,但是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還沒有健全,容易受到外在的主客觀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思想上的偏差,因此需要在入學初始就進行正確的價值教育,軍事課(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課)正是進行這一價值引導、價值教育的載體之一,因此,在軍事課開展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對于大學新生價值體系的構建奠定了一個平穩的基調,有助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長期工作的開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提供了保證。
1.3為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融入軍事課教學,能夠充分利用課程、課堂的教育功能,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軍事課教學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組成部分都能夠發揮教育的功能。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教育,講授了中國如何在實踐和摸索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本土、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不斷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能夠增加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加其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努力的斗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通過對于軍事課中軍事成就的取得、軍事思想的講解、軍事家的介紹等能夠增加90后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認同,也有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的“軍事課”教學內容規劃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軍事課教學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融會貫通在軍事課教學的全過程,既增加了軍事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也把握了軍事課教學的方向性,保證了軍事課教學的原則性和多樣性。
2.1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軍事課程的靈魂
軍事理論課程在講述我國的近現代史的基礎上開展的,對于這段歷史的課堂講解,使大學生了解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和實際,選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客觀必然性,這種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選擇是時代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
在中國發展的實踐過程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并且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殊的國情和實際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和不斷發展。正是在這一與時俱進的過程中,不斷增加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辨明方向。因此,軍事理論課程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和靈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思想,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
2.2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共同理想作為軍事課的主題
其中,“軍事理論”課程中的關于“中國近代的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等相關內容的闡釋,不僅僅在呈現近代國防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在展示中國國防從弱變強的過程,是在展現人民解放軍的風采和貢獻,也是在展現國力強大環境下我國國防的新面貌,原子彈、導彈和大型運載火箭技術等國防尖端技術的成就,也在展現我國的國防實力發生的質的飛躍。近期的嫦娥三號登月之旅以全面直播的形式展現了我國國防科技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也展現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大,正是這樣的發展,進步在推動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推動的國民共同理想的實現。
2.3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軍事課程的精髓
軍事理論課不僅僅是一門讓大學生了解國防科技、軍事發展、戰爭狀況的理論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課程,縱觀軍事理論課程始終,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到愛國主義這一主干線,連接著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關于我國國防史、古今軍事思想的成就都是從歷史、從曾經的輝煌、從軍事高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等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謹記落后就要挨打,只要強大和發展才能夠更加的自信穩屹世界民族之林。當前信息化的社會,只有在技術化時代、信息化社會中取得主動權,才能夠不至于被這個時代淘汰,而這正需要創新的時代精神和時代勇氣,軍事課中關于軍事高技術、新軍事變革以及信息化戰爭等章節中,盡可能的向學生展示最新的軍事技術、武器裝備等,能夠調動大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培育創新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素質。
2.4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軍事課程的基礎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的基礎,解決的是社會成員應該具備怎樣的道德品質和榮譽素質的問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軍事課教學即處理好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強調了絕對不能混淆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軍事理論”課程“黨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內容,有利于大學生學習我軍的光榮革命傳統,不斷接受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的教育; 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樹立和培養獻身國防事業的奉獻精神;增強大學生國防意識和民族自豪感的訓練與熏陶,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個人綜合素質。“公民的國防義務和權利”這一章使大學生懂得自身擔負的國防義務和享有的國防權利。
3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創新軍事課教學的途徑
3.1組織專題討論課,深化對理論教學的認識,增加大學生理論和行為的認同
軍事理論教學的創新需要改變按照教材目錄講授的方式,要不拘泥于教材的內容,靈活的聯系生活實際,聯系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和實踐,可以專題的形式,將相關的內容系統的在指定的專題中進行講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軍事課的教學首先需要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一定的理論認知和實踐認同,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可接受性,才能夠使大學生真正的認同,才有助于在學生生活中自覺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3.2運用網絡、手機等現代的媒體平臺和教育手段,增強國防教育的實效性。
當前社會已邁入網絡化,大學生正是眾多網民眾的重要部分,針對這一事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軍事課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網絡這一載體和媒介,積極的開發具有教育意義的國防教育網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旋律,學校學生論壇也建立相應的國防教育子欄目,,將正確的國防價值理念和國際安全局勢等內容載到網上,供大學生交流和討論,滿足有興趣的大學生對于軍事時事、國防教育的關注。
3.3成立相應的國防教育協會,讓大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體會領悟國防教育的重要意義。
成立國防愛好者協會,這是我院正在實踐的國防教育新途徑,也取得了也明顯的成績。組織協會成員自愿加入主流意識形態和國防教育融合的宣傳中,定期舉行最新的軍事文化作品的展示、不斷更新的軍事武器裝備的資料收集等,協會還可以定期組織成員及有興趣的大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國防教育資源。
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著當期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軍事課教學,并貫穿在軍事課教學的始終,才有助于高校軍事課實效性的體現,有助于體現軍事課教學真正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張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J].教育探索,2010(9).
[2]葛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軍事理論”課程教學[J].長春大學學報,2012(10).
1 作者簡介:樊慧(1988年),女,河南人,研究生,初級,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2馬麗娟.多元文化環境下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