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松
摘 要: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會計信息是企業管理者和投資者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和依據,會計信息是否具有真實性直接關系著管理者和投資者的利益。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核心,真實性是管理者應當關注的重點。本文圍繞企業會計信息,介紹了會計信息失真的概念、表現以及危害,重點分析了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減少會計信息失真提出了建議措施。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對策
一、相關概述
一般來講,會計信息失真是指企業會計信息不能夠真實完整地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反映和計量,不能夠為投資者科學決策提供支持和依據。會計信息失真可以表現為會計信息造假以及會計信息失實這兩個方面。會計信息造假主要是指會計活動相關的當事人在會計記錄、計量過程中處于某種目的,有意識地依靠各種會計手段和會計方法對會計信息進行篡改,通過制造假象來對信息使用者進行蒙蔽和欺騙,致使企業會計信息失真。
而會計信息失實則主要是指會計活動當事人在進行會計記錄、計量等會計活動過程中遵循會計管理規范,但是由于會計人員在經驗以及專業技能方面的不足,導致主觀判斷不準確、經驗缺乏或者由于會計管理活動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使得企業會計信息跟企業經濟活動之間存在著差距,這其中既包括會計信息失誤也包括合法性會計信息失真。一般來講,會計信息失誤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會計活動當事人本身并沒有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主管意愿;二是會計信息不真實并不能夠使得當事人獲得經濟及其他相關利益;三是會計信息不真實這一情況比較容易在會計信息復核中被發現;四是不真實的會計信息比較容易得到糾正。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及危害
通過對會計管理活動實踐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會計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1.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粉飾
第一種是利潤最大化粉飾,這樣的會計信息粉飾在企業上一年度以及公司上市之前的會計報表中表現尤其明顯,主要是依靠推遲結轉成本、提前確認收入、資產重組、虧損掛賬以及關聯交易等方式和手段。第二種是利潤最小化粉飾,當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為完成預定經營管理目標或者上市公司連續三年出現虧損的情況下,管理者很容易采用這樣的粉飾手段來進行會計報表的粉飾,主要是采用轉移價格、提前結轉成本以及推遲確認收入等手段。第三種是利潤均衡化粉飾。企業會計管理者采用這樣的會計粉飾手段主要是出于獲得較好的信用評價等級或者積極塑造自身績優股形象而進行的會計報表粉飾。這樣的會計報表粉飾主要是依靠對應付款、遞延資產、待攤費用、預提費用以及其他應收款等會計科目進行人為的利潤調節,在此基礎上實現企業利潤穩步增長。第四種是利潤清洗會計粉飾。企業管理者使用這樣的會計報表粉飾手段主要是發生在企業更換法定代表人時候,此時的新任法定代表人處于明確職責的目標采用這一手段進行會計報表的粉飾。一般來講主要是采用將企業的長期投資損失、壞賬、待處理流動資產、存貨積壓以及待處理固定資產等虛擬資產進行一次性的損失處理。
2.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粉飾
第一種是高估資產,在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或者進行對外投資活動時,企業管理者常常會對資產進行高估,以便能夠獲得更大比例的股權,主要是依靠虛構交易業務和利潤以及編造理由進行資產評估等手段。第二種是低估企業負債。企業管理者處于發行債券或者貸款的考慮,為了證明公司財務風險比較低,會對企業的負債進行低估,在進行此類會計粉飾時主要是依靠將企業負債或者賬外賬在關聯企業中進行隱匿。
企業管理者為了發行股票、獲得信貸資金或者滿足業績考核需求,會對企業的會計報表進行利潤均衡化、利潤最大化的粉飾;也可以處于推脫責任或者逃避納稅對企業的會計報表進行利潤清洗或者利潤最小化的粉飾。
總的來講,企業進行會計報表粉飾危害最大的還是利潤最大化,隱瞞負債、虛增利潤。這樣的會計信息失真對于企業、社會以及投資者來講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會扭曲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致使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角色是建立在不真實的信息基礎上,這不僅僅會危害到企業的管理決策科學性,致使企業管理決策跟實際不吻合,同時也會影響企業的聲譽和形象。同時,不真實的會計信息也會對社會產生危害,在企業破產時會使得直接利益相關者遭受經濟損失,不僅僅造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也會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會給經濟犯罪分子造成不法行為的空間,并為行賄受賄、貪污腐化等行為的產生提供空間和溫床。不真實的會計信息也會對投資者產生直接的危害,不真實的會計信息會對債權人以及投資者造成嚴重的信息誤導和干擾,導致債權人以及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出現失誤,進而使得資金流動出現偏差和失誤。不實的會計信息尤其會對廣大投資者的經濟利益產生巨大危害,導致投資者因為信息偏差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會計制度本身不完善
作為企業會計人員進行會計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規則,會計制度是否完善直接關系著會計信息的質量。我國的會計制度包含了多個方面的內容,如會計工作制度、會計核算制度以及會計人員管理制度等。理想的會計制度應當在實施過程中兼顧到各個方面的利益訴求,在雙方博弈之后成為有約束力的社會規則。我國的會計制度從制定到實施這一過程在時間以及空間上相對都比較短,這就使得制度制定和實施中的博弈過程不充分。尤其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所處的生產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所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也會越來越多,這些新情況、新變化也對會計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現有的會計制度在這一方面難以避免會存在著一些缺陷和漏洞。與此同時,在會計制度的實施和執行中也存在著一些具體問題,導致會計信息存在著失真的問題。
2.產權主體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這一問題的存在是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按照經濟學的觀點,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各個參與者對于市場上的特定交易信息的獲取上并不相等,一些參與者擁有比另外一些參與者更多的市場信息,使得各方在市場信息上并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既可以發生在事前,也可以發生在事后。假若信息不對稱是在事前發生,那么該市場屬于次品市場,就會隨之發生逆向選擇的結果。而事后信息不對稱則主要是產生于委托代理關系,會產生道德風險的結果。正是由于雙方在市場信息上的不對稱,導致企業經營者借助于自身的信息優勢實施內部人控制。而管理者在會計信息上進行造假也是借助于信息不對稱來盡量擴大自身的效用,在利于自身的同時不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以及投資者。例如企業的投資者關注資本的保值增值情況,但是企業管理者則是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企業管理者依靠這些信息優勢對會計信息進行變動和扭曲,盡量為自身利益服務。不僅如此,會計人員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著道德風險的問題,利用信息優勢貪污等,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從這個角度上講,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會直接導致企業出現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
四、提升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建議措施
1.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制度,健全完善企業會計規范
企業會計制度和規范的不健全是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國會計制度規范,在會計核算制度、會計法、會計職業道德以及會計準則等方面進行完善,并嚴格執行和落實。在制定和落實會計制度規范時,應當盡量減少其不確定性,提高企業會計制度和規范的利益認同感,確保相關利益群體在制度落實上的相互制衡和協調。并對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規范進行一定的超前預測和分析,提高會計制度規范的適用性和科學性,并保障會計制度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減少外部環境變化對于會計的過度影響。盡量縮小會計制度規則中的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選擇,減小會計人員可操作的空間,避免因為會計方法和會計程序選擇出現選擇性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
2.明確產權,積極發揮產權的信息規范作用
提高產權的明細程度,推動企業這一市場主體按照市場規則進行會計管理活動。只有確保產權的清晰才能夠保障會計信息在生成以及使用上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在當前的會計制度和會計規范下,要推動產權改進,就需要積極圍繞會計信息質量這一核心來開展。在推動多元持有者產權結構上要實現以財產所有權分散為目標;逐步形成并完善控制管理權跟剩余索取權相協調的產權制度;在推動集體產權結構上要保障其民主程序這一基本特征;確保產權結構中的剩余索取權可以及時轉讓。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信息質量,規避會計信息失真。
參考文獻:
[1]楊雪艷.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5(33).
[2]郭云浩,司玉娜.淺析A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對策[J].商,2015(41).
[3]段碩.試議內部控制環境與會計信息失真問題[J].商,2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