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
摘 要:微課以其短小精悍、內容簡潔扼要等特點激發了青年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應采納微課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彌補傳統法學教學模式的不足??梢赃m用微課代替部分傳統課堂教學,在實驗教學中穿插使用微課,在考試考核中使用微課形式。
關鍵詞:卓越法律人才;微課;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6-0165-02
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人們已經逐漸習慣于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方式,微課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迎合了時代的要求和大眾心理,在國內外教育領域中快速發展。
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是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根據當前我國復合型高端法律人才極為缺乏,難以滿足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際需要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法學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目前,一般把卓越法律人才定位于精英加以培養,注重在堅實的法學理論基礎上,顯著提高法律技能和實踐能力。然而,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卓越法律人才?顯然,應對傳統高校法學教育模式進行深度改革。其中,以微課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應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是信息化環境下,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與信息技術及學科深度融合的一種授課形式。在國外,以名人濃縮的人生與經驗為內容,制作精良的TED微課程,美國可汗學院以其便捷有效的微課,不僅贏得全球眾多學習者的青睞,也吸引了包括蓋茨基金在內的風險投資;英國牛津大學也陸續推出時間短小的系列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的應用與推廣,在線學習、移動學習及泛在學習方式需求的不斷增加,都為靈活、便捷、高效的微課提供了深厚的應用土壤。國內,隨著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主辦的“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主辦的“中國微課大賽”、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主辦的“全國微課程大賽”等賽事活動的強力推動,微課在國內基礎教育領域與高等教育領域迅速升溫。
近年來,國內對微課的研究頗為活躍,有不少對微課概念進行探討的學術論文,集中起來主要有三種代表性觀點。
(一)微課是一種教學視頻資源
這種概念起源于美國的Micro-Lecture,即中文中的微講座。美國先后出現過60秒系列講座、一分鐘教授、4分鐘教學視頻等形式;加拿大出現過20分鐘網上講座等形式。
(二)微課是以微視頻為中心的資源包,構成微課程
微課程是針對某一主題設計與實施的短期課程或課程單元,課時簡短,一般只有一兩個課時,內容相對獨立、單一,主要是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興趣開發的,側重于知識的深度而非廣度。微課程與微講座的區別在于,后者可以是課程的一個組成,前者的內容和形式更為豐富和完整。
(三)微課是一種典型的教學活動
我國有多位學者都把微課作為一種典型的教學活動來加以定義。比如,胡鐵生認為,微課是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中所需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黎加厚認為,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
實際上,對微課概念的界定是從微課具有的不同特征出發的,不管對微課的概念表達差異如何,微課的本質特征是不變的,即微課是一種融合信息化手段、內容短小精悍、目標明確集中的教學形式。
二、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適用微課教學的必要性
何為卓越法律人才?王利明認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就是要培養一大批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修養、具有深厚的法律知識功底、能夠熟練地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法律人才。顯然,卓越法律人才至少應具有四個維度的素質或才能,即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深厚的法律知識功底、高超的法律技能、深遠的國際視野。不可能脫離時代的需求,必須與時代的需要相適應。
(一)微時代和微文化的形成沖擊傳統信息傳播方式
當今社會,隨著智能手機的大量普及和使用,微信、微視頻、微博等已經構成了所謂“微時代”,形成了所謂的“微文化”。人們發現,信息的溝通原來可以通過短小精煉的微博實現,Twitter等微博產品強烈沖擊著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微博、微信作為傳播信息的代表,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影響了很多人獲取信息的方式,特別是對那些80后、90后們,儼然成為微時代和微文化的主要參與者。
微時代和微文化的形成,使得每一個社會個體都可以方便、快捷地發表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自己的意愿,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迅捷地與他人交流,更重要的是,個體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或工作,從而彌補集中時間段尚未完成的任務。
(二)處于“微時代”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需要微課的教學形式
社會轉型期,利益與價值取向的多樣化,新舊、中西價值觀的碰撞,以及價值標準多層次和多樣化的趨勢,會不同程度地導致社會出現一些是非模糊、善惡不明、榮辱錯位的問題。一些青年人生活和行動的重心不再是對超越性意義的追求,而是生命當下的快感和實用主義。
這種價值觀影響了相當一部分青年學生。卓越法律人才教育的培養對象正是處于微時代的90后們,這些當代大學生大多數都有微博、微信等傳播工具,頻繁使用微信等與他人交流,興趣愛好廣泛,但容易追求物質享受,重實用主義,重當前生活快樂。如今,大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上網都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一項對江蘇五所大學的調查發現,不論是重點大學還是獨立學院,不管是課業輕松的文科生還是學習緊張的理科生,在課堂上用手機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的一種普遍現象,至少有1/3的學生經常在課堂上上網。顯然,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必須有充分吸引青年學生眼球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而微課以其精煉的外表、簡潔的內容、明確的對象符合微時代的特點,受到微時代大學生的歡迎。
(三)微課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法學教學模式的不足
傳統法學教學模式一般采用課堂教學,也有實驗教學、模擬法庭等形式,但大多采用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無論是側重于法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和領會為主的理論教學,還是以側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和職業素養與技能的實踐教學,教師講課的時間都比較長,一般都有四十五分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以口頭講解為主,雖然直觀但學生很容易疲倦。如果在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模擬法庭等教學實踐中穿插使用微課,將可以改變單一的口頭教學形式,豐富學生的聽課和學習過程。
三、微課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中的適用
按照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的指示精神,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首先注重的是實務人才的培養。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課堂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即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要求,在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前提下,著力培養學生解決法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一批既懂法學理論,又擅長法律技能,能夠滿足法律實踐需要的優秀法律實務人才。為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無疑將會成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微課的引入就是適應和滿足微時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需要。
(一)使用微課代替部分傳統課堂教學
前已述及,微課的形式短小精悍,微課的內容簡短而有針對性,微課采用視頻教學比較直觀,避免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呆板和灌輸,微課的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可以允許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為強化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主體參與意識,應采用微課代替部分傳統課堂教學。至于哪些課程可以適用微課的教學形式,可以選擇那些法理不太深奧、相對比較好理解的法學課程作為微課教學試驗,根據學生的反映和教學考評來確定教學效果。具體實施可采取問卷調查、學生考試等形式來考核教學效果,如果學生普遍反映教學效果好,學生表現積極主動,考試成績比較優異,則說明微課的教學效果比較好,可以繼續采用。
(二)在卓越法律人才的實驗教學中穿插微課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既然是以法律實務技能為導向,自然離不開法律實驗課,按照層次劃分,有案例分析課、法律診所、模擬法庭等形式,在這些不同形式的法律實驗課中,可以穿插使用微課。比如,在法律診所授課過程中,主講教師必然要言傳身教,但是實驗課往往涉及較多的知識點,學生可能無法及時掌握所有的知識點,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經驗,在實驗課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微視頻,對實驗課中出現的疑難復雜知識點分別闡述,在學生感到困惑的時候及時播放,并結合實驗進行的細節進行講解,可以使得學生對整個實驗過程非常清楚,及時掌握必要的法律實務技能。
(三)在卓越法律人才的考試考核中引入微課
微課不僅是一種新穎的教學形式,也可以在考試考核中適用。傳統法學專業課程考試主要采用書面筆試或論文的方法,很少采用口試或面試的方法,而法學教育實踐證明,僅僅采用書面筆試或寫論文的方法,難以真正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往往成為“背書機器”,缺乏對法學理論的實際運用能力的考察。可以在考試中采用微課形式,比如讓學生觀看一段法庭辯論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分析辯方律師或起訴方律師的訴訟代理有何問題?或者讓學生分析訴訟過程中法官有哪些審判程序上的瑕疵等問題?這些考試形式因其直觀形象而往往比書面考試更加能考核學生的法律實務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3(12):27.
[2]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中國高校微課研究報告[DB/OL].
[2015-06-10].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00-
01.html,
[3]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4]黎家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1-12.
[5]慕宜君,李潤文.大學生上課玩手機普遍稱聽照本宣科不如上網[N].中國青年報,2011-06-15.
[6]葛晨虹.當代青年價值觀透視五大特征凸顯自我[N].人民日報,2014-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