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銳 楊揚
【摘要】本文闡述將“高爾夫”教學法運用到《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規范》課程教學中,通過教學改革,找到更適合高職教育的《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規范》課程教學方法,培養社會急需的技術性人才,并結合在高職院校《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規范》教學中引入“高爾夫”教學法前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績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爾夫”教學法 《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規范》 應用
一、課程教學現狀
《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規范》是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授課過程中,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即學習理論知識后進行實際施工操作,這樣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但對于大部分高職學生而言,理論課比實踐課顯得枯燥無味,往往教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厭煩,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造成理論與實操脫節的現象。如何創新課程教學,激發學生對于理論課程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理論課程的學習,是《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規范》課程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高爾夫”教學法的基本理論
作為世界級的IT標桿企業,聯想企業在員工的培訓方面積累了很多獨到的方法,創造了聯想教學“高爾夫”,并與國內部分高職院校開展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地合作,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就像打高爾夫一樣輕松愉快。“高爾夫”教學法,意即“以輕松、愉快的方式高效學習”。課程過程總體設計思路圍繞“帶團隊”的基本路徑有序推進。教學過程包括:導言、獲取注意力、建立聯結、介紹框架、激活舊知、引入新知、練習與反饋、復習與行動計劃及鳳尾等九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者,而學生才是學習過程的中心。“高爾夫”教學法就是通過開展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教學活動,改變原來“填鴨式”的理論教學模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與教師開展積極互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習得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高爾夫”教學法在《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規范》課程中的應用
為突破傳統,不再抱守僵化的教學思想,從企業中找思路、找方法,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在《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規范》課程中率先引入了“高爾夫”教學法。
本著教學是溝通的過程,是管理的過程,是帶團隊的過程這一目標理念,在開展教學活動前首先對班級學生進行了分組。分組規則:1.隨機抽取彩色卡片;2.將卡片高舉讓同學看到,不許說話,迅速找到與自己卡片相匹配的卡片,并快速拼好;3.第一個完成的小組獲得兩張抽牌獎勵。
良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創新性的教學規則作保障。每個小組的平時成績根據各小組在課堂的表現決定,原始分均為O分。每次完成教學任務后,根據小組每次課堂表現給予獎勵,即抽牌。抽牌機會由小組成員發言或搶答等形式獲得,抽牌機會由教師給予,抽牌分數由牌面決定:牌面A至K對應分值為1至13分。期末根據每個小組積分排名情況,給予小組成員額外的成績獎勵。
課堂中,還設計了一些任務驅動型游戲,以期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知識。以沙盤游戲為例:小組成員用一根繩子圍成一個圈,繩圈內放置20張與建筑知識相關的卡片,如建筑物、建筑師、建筑材料等,每張卡片分別代表數字1至20,且卡片朝上。每隊只有一人可以進入圈內,將卡片按1至20的順序給老師;60秒內將卡片逐一準確無誤地交給老師且用時最短的小組為勝。
教學實踐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得到了全面地鍛煉,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改變了學生理論課程變身“低頭族”的現狀,學生參與課堂問答與自主學習的情況也有顯著提升。
四、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高爾夫”教學法通過教學場景的創設、學生情緒的調動、教學氛圍的形成,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達到體驗教學的過程、學習的過程的目的。但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教學主導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為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如教學道具的準備,如視頻素材的收集;了解學生知識結構、興趣愛好、血型、家庭背景等情況。通過對學生的了解,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成為備課與教學的中心,通過課堂設計,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基本知識要點。如何使“高爾夫”教學法逐步在高職教育中自成體系,保持學生對該教學法的熱情,是今后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總結和完善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