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楊成規++方方++陸鳳華++李佼陽++張雅紅++黃燕


[關鍵詞] 彩色超聲;脈壓指數;頸動脈斑塊性質;應用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816X(2015)06-0493-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5.06.20
高血壓病患者常并發動脈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被認為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有數據表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高達93.33%。高血壓患者的脈壓指數(PPI)能較好地反映血管硬化程度。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120例高血壓腦梗死患者分析后,探討彩色超聲在腦梗死患者脈壓指數與頸動脈斑塊性質相關性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文對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住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120例,男63例,女57例,年齡54~80歲,平均(70.61±10.55)歲。全部病例經CT或MRI檢查證實。排除標準:(1)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實質內出血、動脈、靜脈畸形;(2)顱內腫瘤;(3)心律失常,如房顫;(4)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擴張型心肌??;(5).大動脈炎。對照組選取同期住院高血壓非腦梗死患者121例,男59例,女62例,年齡為51~81歲,平均(70.32±11.34)歲。所有受檢者經生化指標檢查排除糖尿病,以及多發性大動脈炎和頸部血管畸形,各種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主動脈瓣畸形、主動脈瓣狹窄及人工瓣膜置換患者。高血壓診斷標準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版)。
1.2 血壓測量及分組:采用美國天空及SunTech os-car2動態血壓分析系統,測24h血壓。白晝(0600~21∶00)間隔20min,夜間(21∶00~6∶00)間隔30min。有效血壓標準;收縮壓(SBP)70~220mmHg,舒張壓(DBP)40~130mmHg,脈壓20~llOmmHg。監測24h期間患者活動如常。觀察項目包括24h平均收縮壓、24h平均舒張壓、24h平均脈壓。脈壓(mmHg)=收縮壓一舒張壓,PPI=脈壓/收縮壓,按PPI大小將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分為三組,即:PPI≤0.40組、0.40
1.3 頸動脈超聲檢查:采用飛利浦Iu Elite、東芝一700A、GE-VIVID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SMHz~12MHZ,常規檢查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顱外段血管,沿血管走行作縱切、橫切掃查,觀察形態、結構、管腔內有無粥樣斑塊形成,測量內一中膜(IMT)厚度,IMT及斑塊的界定:頸動脈IMT≥1.Omm為內膜增厚,局限性≥1.5mm定義為斑塊。再測量粥樣斑塊大小,評判質地,對雙側頸動脈內的斑塊數分別記錄,根據斑塊回聲確定斑塊類型:①低回聲脂質型為軟斑塊;②強回聲或伴聲影的鈣化型為硬斑塊;③回聲強弱不均的潰瘍型為混合斑塊。強回聲鈣化型硬斑塊屬于穩定斑塊,軟斑塊和混合斑塊屬于不穩定斑塊。
1.4 血糖、血脂檢測.全部患者均禁食12小時以上,抽空腹靜脈血,進行血糖(FB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檢查。
1.5 統計學處理.全部數據采用SPSS13.0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間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空腹血糖及血脂等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三組頸動脈超聲結果比較:腦梗死組兩側頸動脈內共檢測到250個斑塊,非腦梗死組兩側頸動脈內共檢測到211個斑塊。腦梗死組與非腦梗死組比較;當PPI≤0.40時,頸動脈穩定斑塊及不穩定斑塊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0.40 3 討論 組織病理學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表面是膠原成分構成的纖維帽,其中心是包含豐富膽固醇的脂質核,斑塊可以分為穩定性和不穩定性。穩定性斑塊纖維帽比較厚,炎性細胞較少,不容易破裂;不穩定性斑塊纖維帽較薄,脂質核心則較大,還有新生微血管形成及大量的炎性細胞浸潤,由于斑塊內部結構的不穩定性,使得斑塊易破裂、脫落、栓子形成。本文表明腦梗死組患者中,超聲檢測到不穩定斑塊143枚,占57.2%。說明腦梗死的主要栓子來源于頸動脈軟斑及混合性斑塊,斑塊的性質能反映腦血管病變是否處于高危狀態,與邵利等研究結果相似。 頸動脈位置表淺,可作為全身中型動脈的觀察窗口,也是動脈粥樣硬化最常累及的部位之一,好發部位主要在雙側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顱外段的管壁。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動脈,可清晰地顯示頸動脈的三層管壁結構,通過局部放大等方法后,準確測量內、中膜厚度。內、中膜增厚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指征,而斑塊形成是動脈硬化的明顯特征,它反映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本文顯示:隨著PPI的增高,P值在逐步減小。說明高血壓患者隨著脈壓指數水平的增高,頸動脈斑塊的穩定性在逐漸下降。可能與血壓過大地波動,造成了動脈壁較大的位移,軟斑、混合性斑塊容易扭曲變形而破裂,從而給脂質滲入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使斑塊容易脫落。本組資料還顯示腦梗死組不穩定性的軟斑及混合性斑的比例多于穩定性硬斑(57.2%/42.8%),也表明了腦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穩定性斑塊脫落引起的。 對于頸動脈斑塊的檢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診斷血管狹窄和阻塞的金指標,但因為其費時、價高,而且對患者有創傷,使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彩超檢查因其無創、簡便易行、重復性強,它既可測定頸動脈內一中膜厚度,還可對斑塊性質進行評估,從而對斑塊穩定性的判斷提供依據。頸動脈粥樣硬化缺乏特征性臨床表現,一旦出現癥狀迅速進展,引起腦灌注障礙,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產生的栓子可導致腦梗死的發生。本文結果提示:當PPI>0.40時,彩超可作為診斷頸動脈斑塊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對頸動脈進行常規彩超檢查,以盡早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指導臨床診療,使患者及時地得到臨床干預,減少腦梗死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