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枝
(四川省閬中市城東小學校 四川 南充 637400)
大道至簡,悟在天成
——淺談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感悟”教學
趙良枝
(四川省閬中市城東小學校 四川 南充 637400)
大道至簡:出自老子《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意思是說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
在課程改革逐漸深入的今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而作為教育最基礎的小學教育,又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是人類語言文化的啟蒙,是從口語到書面語的逐漸過度,直至升華,是從看著冷冰冰的方塊漢字中感悟人間至情至美,直至發至內心的真、善,美的表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這“壁立千仞,雄關萬道”的險峻形式下,我們該如何做?才不愧于心,不愧于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充分說明了感悟是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能力重要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理性方式。要使學生思想獲得啟迪、情感受到熏陶、思維得到發展,感悟這一教學方式必須在閱讀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重視。
曾走進《秋天的雨》一文的課堂。教師為了設置濃郁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麗與浪漫,在課前讓學生欣賞了許多秋景的圖片,接著在課堂上,每講一段文字,教師都要出示一種甚至幾種畫面或聲音,讓學生看圖欣賞,品悟語言,感受畫面。一堂課下來,只見畫面、聲音輪番上陣,“聲聲入耳,事事留心”,教師因控制課件而手忙腳亂,學生也因視聽飽和而疲憊不堪。這樣過于濃烈的“文化氣息”,擠占了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學生完全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個性和靈性被窒息,課堂成了一朵美麗的然而卻沒有一點生命氣息的人工花。
是的,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性、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等獨特優勢,為教師控制學生注意力、創設情境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但是我們在使用的時候應該掌握一個“度”,也就是說要在必要的環節才使用它,讓它在“出場”時能夠真正起到“震撼”的效果,這樣就可以減輕學生的視聽疲勞,提高課堂效率。我私下以為,在《秋天的雨》一文中,多媒體可以重點呈現這樣幾個環節:
①”如何寫秋天“。大自然萬事萬物,包羅萬象,無所不及,只有你不想到,沒有其不呈現到。怎么寫?寫哪些?大屏拋出問題,學生生發思考,引入課文。教者輕松,問題全拋給學生,讓他們的大腦奔跑起來吧!讓他們大膽表達吧!
②“比喻句“。學生理解起來不直觀,通過畫面,本體和喻體對比,二者像嗎?讓學生對“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紅色的郵票”、“黃色的扇子”這些句子得到直觀感知,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及作者的匠心獨運。進而再仿寫句子,學生從讀到寫,從閱讀到感悟,從學習到自我表達,一石幾鳥,看是簡單的圖片出示,卻蘊含教者深意。
③“秋天的色彩”。色彩是繽紛的,最具代表的是什么?圖片出示,從意象到具象,從文字到實景,學生明白,哦,秋天的黃是這樣的黃,秋天的紅是這樣的紅,并可引發學生留意生活,關注身邊事物。再次生發想想,秋天的色彩還有哪些?繼續仿句練習。
課件精簡后,整個課程也簡約,學生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來看、聽、讀、想、議、寫,這樣,學生們的心靈與精神就會完全融入美麗的景色之中,被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所震撼,從而心向往之,言表達之,學者達其學,教者達其責,何不美哉。
一節課,40分鐘,不可以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教者課前,必須研究教材、了解學情,精設環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握一節課的主要教學線索,簡約課堂素材。
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說過:教師的使命只有在關注學生的基礎上演繹教學,才能在孩子們心中演奏出動人的音樂。如果不能做到關注學生心理,緊扣學生心靈,再多的教育環節也只能是形式上的“走過場”。
在《荷 花》一課的教學中,品悟“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這一教學環節,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①讀這段話。
②讓喜歡這段話的一名學生做蜻蜓,其余學生做荷花,表演“對荷花的喜愛和清早飛行的快樂”。
③師引:啊,這么多荷花呀,真美,真香,我都陶醉了,前面有一朵白色荷花,開得真艷啊,我要去嘗花粉呢。
④問表演蜻蜓的學生:心情怎樣?
⑤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
乍一看,這樣的環節確實有趣,情境創設也很美。但課堂的實際生成并非如此,我們看到表演“蜻蜓”的那位學生笑嘻嘻地在教室里“跑來跑去”,做“荷花”的學生們機械地說著“高興”,最后是完成任務式的“情感朗讀”,更談不上文化氛圍了。對于小學生來說,表演應該是他們特別感興趣的學習方式,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冷清”的場面呢?問題就出在沒有從文本自主生發感悟,沒有深入關注學生心理,沒有激起學生的興趣,而是老師自編自演的一出喜劇。
是不是可以這樣設計:
①讀這段話,小蜻蜓的心情怎樣?為什么快樂?充分挖掘文本 。
②荷花會開出哪些姿態吸引蜻蜓飛過來?愿意的同學自主動起來。而不是在老師的強硬要求下表演動作,也不是某一個同學孤立無援的表演。再評選最美的花兒。
③蜻蜓飛過時,它會對美麗的荷花說些什么?充分發揮想象 。
④哪個同學說的句子最美?充分訓練學生表達。
⑤你能表演表演嗎?哪些小朋友愿意開出美麗的花兒?哪個小朋友愿意做蜻蜓或是小魚,去你認為姿態最美的花兒那,說出剛才我們認為最美的那句話。表演者之間是互動和相呼應的,而不是老師強制教導。
⑥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⑦最后再升華,作者寫荷花,為什么卻要寫這些小動物?
這樣的教學環節緊緊扣住文本,由平面文字,到立體動作,再想象,接著表演,在此基礎上有感情朗讀,再到升華。看是一切由學生自由生發,其實是在教者的引導下,環環相扣,步步為營,讓文本的文字與學生的精神充分交融,使學生的情感高度投入,一股充滿生命活力的氣息撲面而來。
所以說,教學環節不在多少,重要的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心理,圍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模,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這樣才能扣住學生的心弦,學生才能進入文本所描繪的意境中,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因此,大道至簡,悟在天成。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是簡潔的、簡約的,卻完全不可以簡單。自悟自得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閱讀教學追求的一種境界。它旨在讓學生經歷一個自主發現、自我探究、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品嘗到的是文章的滋味、語文的營養;獲得的是探究的苦惱、發現的喜悅;養成的是閱讀的能力、語文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