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華
(吉林市第六人民醫院 吉林 吉林 132011)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目前,藥物療法是治療此病的主要方法。如何提高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一直是精神科臨床上研究的熱點[1]。為了對比分析用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效果和安全性,我院將7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氨磺必利組和利培酮組,為氨磺必利組患者應用氨磺必利進行治療,為利培酮組患者應用利培酮進行治療,然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及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70例患者均為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相關診斷標準,其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的評分均≥60分[2]。這些患者均排除患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嚴重疾病、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可能。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其年齡為20~65歲,平均年齡為45.7±9.4歲,其病程為6個月至5年,平均病程為2.3±1.5年。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均分為氨磺必利組和利培酮組,每組各35例患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受教育的程度、遺傳病史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的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的內容知情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均簽署了對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在兩組患者接受本次治療前為其停止進行其他形式的治療一周以上。為氨磺必利組患者應用氨磺必利進行治療,其用法是:50mg/d,每日服一次,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將用藥量增加至300mg/d。為利培酮組患者應用利培酮進行治療,其用法是:2mg/d,每日服一次,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將用藥量增加至6mg/d。為兩組患者進行6周的治療為一個療程,在為其進行本次治療期間不為其應用其他抗精神病類藥物。患者若出現不良反應應適當調整其用藥量,患者若出現睡眠障礙可酌情為其應用苯二氮卓類藥物進行治療。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對比分析其PANSS評分的變化情況,并觀察其臨床療效及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痊愈:經治療后,患者PANSS的評分減少≥75%。良好:經治療后,患者PANSS的評分減少50%~74%。一般:經治療后,患者PANSS的評分減少25%~49%。無效:經治療后,患者PANSS的評分減少不足25%。總有效率=(痊愈例數+良好例數)/組例數×100%。
在氨磺必利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痊愈的患者有14例,良好的患者有16例,一般的患者有3例,無效的患者有2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3%。在利培酮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痊愈的患者有5例,好轉的患者有13例,一般的患者有8例,無效的患者有9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4.3%。氨磺必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利培酮組患者,差異顯著,P<0.01。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PANSS評分的變化情況及臨床療效的分析(%)
在進行治療期間,氨磺必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5.7%,利培酮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9.4%。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情況的分析 (%)
利培酮是臨床上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類藥物,對DA受體及5-HT受體具有雙重阻滯作用。臨床研究表明,應用此藥治療精神分裂癥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陽性癥狀與陰性癥狀。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應用利培酮進行治療后易出現錐體外系反應、血清催乳素的含量升高等不良反應。氨磺必利是近年來在臨床上得到推廣應用的抗精神藥物之一。此藥對多巴胺D2受體具有高選擇性,對突觸后D2、D3受體具有顯著的拮抗作用,具有減少多巴胺的結合位點、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癥狀及錐體外系反應等作用。氨磺必利的副作用較少,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與相關研究的結果不一致。筆者認為,這可能與本次研究選取患者的數量較少有關。在本次研究中,氨磺必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利培酮組患者,差異顯著,P<0.01。可見,與應用利培酮相比,應用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可更顯著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而且用藥的安全性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鄺云航,李小芳,鐘瀟琦等.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40例臨床療效初探[J].精神醫學雜志,2009,22(3):180-181.
[2] 陳登霞,潘竹松,陳登國等.氨磺必利治療76例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14,7(4):4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