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鎖田
【關鍵詞】 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管理;心理健康;教師
培訓;教師待遇;輪崗交流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021—01
多年來,農村教師隊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年齡老化、整體素質不高始終是制約農村教育發(fā)展的瓶頸,農村學校教師下不去、去了留不住,一直在考量著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筆者認為,破解農村教師隊伍的難題,必須多管齊下,多措并舉。
一、落實“以縣為主”,教師管理要開渠放水
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占了農村教師隊伍的很大份額,國家明文規(guī)定農村義務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教師的管理使用權應該回歸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但縣區(qū)把教師的招考錄用、職稱評定等權力歸口到人社部門,校長和班子成員由組織部門直接考察任命,甚至教師的調動也要人社、編制等部門參與,出現了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局面,使“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有些走形變樣,淡化了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主體,教師管理體制出現掣肘。真正要落實“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制定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中長期發(fā)展目標,縣級黨委、政府必須簡政放權,按照國家政策規(guī)定理順教師錄用、管理使用和校長選拔任用的管理渠道,建立教師培訓機制、考核機制、獎勵機制、績效工資分配機制、教師準入機制、調配交流機制;明確規(guī)定中小學校長任期制,每一屆任期為三至五年,可以連任,但在同一學校任職原則上不得超過兩屆;真正讓教育行政部門發(fā)揮職能作用,按照需求科學合理地配置教師資源,切實解決好教師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等現實問題。
二、逐步建立學區(qū)制,讓學區(qū)內教師成為崗位人
隨著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農村邊遠山區(qū)教學點的空殼化現象越來越普遍,而且生源呈學年性斷檔變化的趨勢,這種生源的不確定性給教學點配備教師帶來很多困難,再加上教學點由于普遍是一名教師,課開不齊的問題相對突出,為了應對這種新常態(tài),應逐步建立學區(qū)制,讓學區(qū)對學區(qū)內教師實行統(tǒng)一管理調配,建立音體美和英語教師走教的制度,使學校教師成為學科崗位教師,如統(tǒng)一建立學區(qū)教師公寓,統(tǒng)一組織教研活動,這樣既可有效解決教學點課開不齊的問題,又可以均衡學區(qū)內配置教師資源,確保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科、每天都有教師教學。
三、農村教師心理健康要長記在心
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其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關注教師自身的教育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改善教師的心態(tài),激發(fā)教學活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除了抓好師德師風教育外,還要把農村教師的心理健康長記在心,常抓在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辦面向教師的心理健康咨詢,定期不定期邀請專家講課,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指導教師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并有針對性地采用集體心理輔導、個體心理咨詢等措施提高教師心理素質。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提高自身修養(yǎng),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進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調節(jié),消除不良情緒,學會給自己減壓,學會寬容學生。基層學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教師開展文學藝術、體育活動、社會公益勞動等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體驗工作樂趣,提升工作激情,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學區(qū)和學校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教師開展心理測驗與調查,在教師相對富余的情況下,可以建立教師消極情緒回避制度,允許教師在心情不佳時,請假休息調整自己的情緒,從而以良好的心態(tài)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四、農村教師培訓應推行“點菜”模式
目前,教師培訓已經形成剛性制度,培訓的內容不斷豐富,培訓頻率加快,但培訓對于農村教師來說,仍存在諸多問題,人越少的教師培訓機會越少,同時一般培訓是把城市教師和農村教師放在一起,采取統(tǒng)一模塊、同一標準要求,往往會讓農村教師產生一種被培訓的焦慮,許多內容因與農村教學實際相差甚遠,教師難以消化,培訓效果低下。為此,在策劃農村教師培訓前,一定要做一些專題調研,了解農村教師的培訓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培訓內容和形式,打破專家講座的單一模式,降低重心,多開展一些診斷式、研討性、蹲點式的對接性培訓,以解決廣大農村教師的教學需求,真正提高培訓效果。
五、提高教師待遇和輪崗交流雙管齊下
市、縣區(qū)政府要堅持實施好國家邊遠艱苦地區(qū)教師津貼、班主任補貼制度,縣級財政應列出專款逐步落實教師體檢制度,關心教師生活和身心健康,加快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職稱、評優(yōu)選先應向農村中小學一線教師傾斜。另外,要在鼓勵農村中老年教師扎根農村學校的同時,必須加強對青年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嚴格實行農村服務期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xiāng)教師輪崗交流制度,把在農村邊遠山區(qū)學校工作作為磨練青年教師的平臺和實踐基地,為他們今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