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忠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方法;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3—0091—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著名語文教育家呂淑湘先生也曾講過:“課外閱讀對語文課來說,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學生課外閱讀正是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課外閱讀能力正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一、關注閱讀內涵,注重方法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作者、文章主人公、體裁、單元訓練點、學生的學習動態,引進大量的補充素材,讓優美的文章滋潤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和人格。
1.配合教材,推薦讀物,遷移閱讀。推薦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書籍,了解作品原貌,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寬視野,促進對課文的理解。推薦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遷移閱讀。課堂相機介紹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閱讀量,加深對這位作者的認識。推薦與文本相同題材和相同寫作方法的文章,遷移閱讀。以此做到課內得法,受益課外。
2.制定課內外“讀書卡”,形成積累習慣。制定課內外“讀書卡”,能夠訓練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素養。
3.授之于漁,指導讀書方法。一是精讀。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歡的讀物,要細讀,反復讀,甚至熟讀成誦。引導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二是速讀。培養學生快速抓捕信息的能力,逐漸訓練學生使用“提綱契領的標題讀法”瀏覽篇幅較長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閱讀的“掃讀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采用直入主題的“提問法”,通過交流式把握文章重點。三是不同文體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童話故事,重在抓住情節;閱讀人物傳記,關鍵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閱讀詩詞,緊扣關鍵詞領悟意境;閱讀說明文,明確事物特點等等。教師結合教材特點,不僅引導方法,也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培養自主閱讀的習慣。
4.每個學期,每個階段給學生確定課外讀物,教師定期批閱,給予評價。教師給學生推薦讀物,并且給予精心的批閱,一方面監督閱讀成果,一方面養成自主閱讀習慣,并在正面評價中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展示美文片段,加強積累鞏固。利用早讀課時機,展示學生課外的美文片斷積累,包括文段、文句、詩詞、格言警句、名人軼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另一方面加強課內外閱讀的積累,為習作積累素材,內化習作語言。
二、開展讀書活動,強化閱讀效果
學生的閱讀行為需要教師、家長、同學的認可和贊同,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一些有趣的讀書競賽活動,激發閱讀信心和熱情,同時也檢查閱讀效果。
1.班級讀書會。每周舉行班級讀書交流會,既可確定讀書主題,也可廣泛自由交流。內容分別為:推薦讀物、推薦美文、談讀書收獲、說讀書方法、介紹新書等等。
2.評定讀書筆記,評選最佳“讀書卡”,選舉“優秀小讀者”,給予鼓勵和獎勵,完善和落實課外閱讀的全面評估。
3.經常舉辦各種讀書競賽。如,主題知識大賽、古詩吟誦、美文誦讀、格言比拼、讀書手抄報、家庭讀書論壇、評選學習型家庭等等。
持之以恒的課外閱讀,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對語文聽說讀寫的綜合素養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快樂地享受閱讀,并鍛煉了他們選擇書籍的能力,使他們能從閱讀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和加工信息,拓展生活視野,活躍思維,陶冶情操,做一個快樂的、幸福的、健康的讀書人。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