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
【關鍵詞】 英語課堂;合作;情感;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108—01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是點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顆火星。”怎么才能使這顆火星更耀眼、更能吸引起人的注意力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好好把握好課堂,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率,讓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我們掌控的這顆“火星”,下面就來談談筆者的想法。
一、樹立英語教學的新觀念
俗話說:“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只有具備扎實功底的英語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做到以英語教英語,結合日常生活實踐和學生今后使用英語的需要,設計語言情境,對學生進行高質量、大活動量的語言培訓。
二、教師思路清晰,把握好教學的分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既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也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學生上課時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走的,所以教師要把教案上的內容轉化為頭腦中的思路,由簡入難,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逐步掌握。這就要求教師的思路要清晰,只有這樣學生的思路才會清晰。教師個人的思想品質集中地體現在教學思路上,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分寸,恰當地講。如果教師講解太多而且面面俱到,那么學生也分不清哪是重點。如果教師講的太寬泛,沒有重點,那學生則一臉茫然,什么也學不到。維果茨基的學習潛力理論指出,“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他們的年齡與心理力量所許可的”,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則,強調因材施教,因“班”施教,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在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充分展示才華。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引導學生參與英語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應多設置日常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滲透著濃濃的英語情境氛圍。比如,我們講Is life fair?這一課時,同學們對于生活是不是公平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在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師應適當總結,給予一定的激勵。“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再如教課文,教師可根據課文的內容,分不同角色,幫助學生理解并記住各個角色的活動和內容,然后提供key words,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講述。只有難度適合學生,不讓他們覺得太難,他們才有興趣去做。另外,教師可以采取接龍或小組競賽的方法,安排每個小組完成一個部分,最后再把各個部分綜合在一起。這樣,通過循序漸進,復雜的課文也就被簡單化了,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比較明了的印象,學起來也比較輕松。學生學得輕松,興趣就濃,學生練的機會多,效果自然就好,這對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非常重要。
四、 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增強有效的教學參與
英語課是語言課,是訓練課。許多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練出來的。運用小組合作活動,可以加快教學的節奏,加強訓練的密度和廣度。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快速反應的方式,通過“pair by pair”,有節奏地讓學生練。這樣無論學生成績較好、較差,都能參與。學生在活動時都被一種積極的情感所支配,大大激發了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調動了積極性。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他們在一個近似自然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以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
五、關注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英語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的發展狀況,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況。可見學生對英語的情感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如何真正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智力因素,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還要注重英語的情感教學,充分發揮情感教學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全面發展。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并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長。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過程。一節有效的英語課堂離不開教師精心的備課,備教材,備學生,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