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精神需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這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大意義。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呢?
一、巧設問題,讓學生樂于探究
在閱讀教學中,文本里的一個詞、一個句子或是一個標點,往往蘊含著探究的因素。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善于挖掘文本中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有效探究,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例如在教學《驚弓之鳥》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
師:如果你當時也和魏王一起打獵,也拉得動弦,能發出“嘣”的一聲,請問大雁會不會掉下來?
生(愣了一下):不會。
師:再仔細想想。
生(突然頓悟):會!會!不管是誰,只要發出“嘣”的一聲,大雁都會掉下來!因為大雁一聽到“嘣”的一聲,心里害怕極了,以為又有人向它射箭。它一害怕就拼命地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疼得它掉了下來。
師:既然不論是誰,只要發出“嘣”的一聲響,大雁都會掉下來,那更羸還算得上是射箭能手嗎?想想,他真正的本事是什么?
……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仔細默讀課文后,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更羸真正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觀察,看到大雁飛得慢,推測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有的說更羸聽到大雁叫得悲慘,推測這是一只孤單失群的大雁;有的說……望著學生興奮漲紅的小臉,望著頻頻高舉的小手,筆者不禁感嘆:這就是探究的力量,課堂因探究而精彩!
二、鼓勵質疑,讓學生主動探究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質疑,將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中,給自己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執教《草船借箭》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重點探究“諸葛亮為什么能借到箭?”從而體會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超群智慧。在師生、生生互動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興趣逐漸濃厚。質疑碰撞出的火花也越來越精彩。就在我們從“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識人之智”三方面得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人物特點時,突然,有一位學生對文本提出了質疑:“老師,我有個問題不明白。我知道古代的兵士在水上交戰,用弓箭是很普遍的,可曹操當時為什么不用火箭呢?何況當時的船只都是木制的。曹操那么聰明的人怎么會沒想到呢?”話音剛落,馬上有幾位學生附和起來,“是啊,是啊”,同時,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疑惑。筆者略一沉思,引導大家繼續思考:“同學們,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不妨根據當時的情況分析一下,究竟是曹操忽視了用火箭的戰略,還是另有原因?”短暫的沉默之后,一番唇槍舌劍開始了,學生從江面的寬闊、刮的是東南風、曹操用兵特點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在這個質疑探究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積極、活躍、亢奮的狀態,他們積極發言,各抒己見,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課堂因這樣的質疑探究而精彩!
三、啟發想象,讓學生學會探究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挖掘這些空白點,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探究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中第三自然段:“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在教學時,筆者讓學生一讀再讀,然后問道:“讀到這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把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場面傾注筆尖描述出來。一位學生這樣寫道:“我仿佛看見,雷利手中的鮮花掉落在地上,他不顧一切地向爸爸奔去,哭著喊著:‘爸爸!爸爸!我要爸爸!”另一位學生寫道:“望著靜靜地躺在靈柩里的爸爸,雷利驚呆了。他對自己說,這不是真的,這不是真的!爸爸沒有死,爸爸沒有死!”……通過這樣的想象描述,雷利痛失父親的情境躍然紙上,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喚醒了學生對和平的渴望,對和平的呼吁。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這樣的補白空間在文本中比比皆是,我們在探究閱讀時要善于一邊讀一邊展開豐富的想象,把一行行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幅幅觸手可及的畫面。
四、突破“定勢”,讓學生勇于探究
思維定勢是學生探究能力得以形成的潛在障礙,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維定勢點,多方向思考,拓展空間,引發創造。例,在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課時,學生初讀后,筆者提出:“你從哪段話中讀出王熙鳳的熱情?”學生很快從文章中找出了答案,緊接著筆者又連續問了三個問題:“林黛玉幾歲了?”“她上過學嗎?”“她現在吃什么藥?”三個學生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可見學生的認識僅停留于字面表層,對于隱含著的意思并不了解,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引導。為此,筆者故意質疑:“這就奇怪了,不是都問了嗎?怎么你們一問三不知呀?”“是林黛玉不想回答,還是她根本沒有回答的機會呢?”“王熙鳳既然不想知道答案,那么她這樣問究竟用意何在呢?”這些問題擊中了要害,學生豁然開朗:王熙鳳的這番話其實是說給老祖宗聽的,她是為了討好老祖宗!正是教師的巧妙點撥,引領學生突破了思維的定勢,幫助學生更正確、更全面地認識到深藏在文字背后的王熙鳳阿諛奉承、見風使舵的人物特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巧妙引導,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讓學生進入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在主動探究的實踐過程中掌握新知,發展智慧與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探究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燕江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