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


【編者按】隨著課程改革的進展,數學閱讀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日常教學中,時常有學生看不懂或誤解題意而導致方法選擇錯誤等現象,這不是學生缺乏解題的方法,而是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缺失。數學語言有其特殊性,所以數學閱讀材料并不像語文材料那樣富有趣味性,為此,教師如何在課內外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數學閱讀的環境,有效開展數學閱讀訓練,讓學生感受數學閱讀的重要性,這些都值得探討。
良好的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習慣先于能力,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的良好習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如何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的習慣呢?
一、要更新一種理念
曾對學生做過這樣的調查:課本是做什么用的?絕大多數學生的答案都是“上課”。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在教師的身上,答案會是什么呢?其實這個答案已經不重要了——學生的回答已經間接反映了教師的認識。因為只有教師有這樣的認識,才無意中在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灌輸了這種認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首先得樹立一種理念是——課本的作用不能只是上課用;課本的功能也不只是提供例題及練習題,課本既是進行教學的工具,更是師生進行閱讀活動的重要讀物。其次,對課本的關注,不能只局限于“數”和“關系”,還要關注“字”和“圖”,而后者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如人教版五上第9頁練習第7題,我們不能只滿足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還應該讓學生關注到“世界最大”“藍鯨”“哇,好大的樹洞,可以通過一輛汽車”等文字,以及形象逼真的插圖,它們對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大和高,以及建立直觀準確的高度和重量概念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如果把“數”和“關系”看作是數學的骨骼,那么“字”和“圖”是數學的肌肉,沒有了后者,前者的運動是機械的、枯燥的。
二、要營造一種氛圍
學習是需要氛圍的,“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對于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因此,為了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進行閱讀,教師要為他們營造一種閱讀的氛圍。
1.在課堂上營造氛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適當允許學生有“異想天開”的想法外,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適當關注解題之外的課本內容。例如,人教版五上第26頁練習六的第5題,解決了這樣的問題后,應該提醒學生做一些有意義的思考:“看到這樣的結果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或者“你覺得它跳得遠嗎?”有了這樣的暗示,學生的思維就打開了。學生問道:“老師,如果人和它比,誰會贏呢?”教師順水推舟,把問題拋回給學生:“你們覺得誰會贏?”大部分學生認為人會贏。顯然,學生并沒有立定跳遠的經驗,不知道自己能跳多遠;他們對“二點幾米”的直觀概念也還未形成準確的表象。現場,可以推薦一位大家認為跳得最遠的同學上來跳一次。事實勝于雄辯,班里跳得最遠的同學才跳了193厘米,青蛙獲勝。這樣的插曲,既豐富了數學學習的內容,又無意中讓學生積累了“米”的直觀概念和小學生的立定跳遠距離大約一米多這樣的生活經驗。
2.在試卷中營造氛圍。雖然,考試已經在新課程背景下被賦予了新意義,一是不能考得太多,二是考試的結果不能太上綱上線。可現實中,考試的效應還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能在試卷上對數學閱讀多做一些關注,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面,教師在命題的過程中,要注意設計一些需要通過閱讀來解答的題目。
閱讀資料: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閱讀日”。據統計,2012年,中國出版的圖書達到了414005種,冊數為79?郾25億冊,居世界第一。但“2014年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郾77本,同樣的數據韓國是約10本;以色列最多,達60本左右,人均每天讀書13?郾43分鐘,人均每天上網50?郾78分鐘。
(1)橫線上的數讀作( ? ? ? )。
(2)2013年我國成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大約( ? )本(保留整數)。
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對課本的閱讀程度。如,可以利用課本的題材進行有關閱讀命題,下面是利用人教版五上第17頁的練習題的內容進行的命題。
以上是課本提供的一些生活物品價格,根據你自己的生活經驗,你覺得( )的價格應該是( )元。
這樣的題目,既可以考查學生對生活的關心程度(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體現在行動中,是否留意生活、關注生活中的數學是學好數學的關鍵,也是數學教學的一個目的),又可以鼓勵學生形成質疑權威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并不是課本上的都是正確的,如果我們認真閱讀,有可能找到課本中的不合理之處,如上面的價格顯然是不符合生活實際的,這也體現出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在班級里營造氛圍。要充分利用學習園地、教室墻壁、每日標語等媒介,適當呈現有關數學閱讀的內容,如學生的優秀數學日記選登、根據課本內容拓展搜集的資料、數學手抄報等,努力在班級里形成一種認識——閱讀,不是語文學科的專利。
三、要施加一些壓力
任務驅使,也是促使人前進的有效辦法。興趣是可以培養起來的,很多事物如果你沒入門,就無法了解它的美妙。因此,在開始階段,給學生適當施加一些壓力,布置一些任務,以這種方式來促使他們進入角色。例如,每教完一個練習段,教師就給學生布置寫一篇閱讀日記的任務。教師讓學生根據對整個練習內的內容進行閱讀,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寫一寫自己的閱讀心得。這些心得的內容既可以是這部分數學內容學習的體會,也可以是閱讀過程中其他方面給自己留下的印象。例如,一個學生在學完“用字母表示數”后,這樣寫道:“用字母表示數,我原本以為字母能代表任何數。可是,現在我知道字母代表的數字也是有限制的。像‘爸爸比小紅大30歲,小紅的年齡用a表示,爸爸是a+30。課本又提出了兩個問題:a可以是哪些數?a能是200嗎?我一看,絕對不可能。哪有人活過200歲的。所以,在解決問題中,字母代表的數字一定是有限的,不可能是無限的。”
又如,在“觀察物體”單元學習后,有個學生寫道:“觀察物體的內容,都可以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做事情時可以多角度、多方向來思考問題的對與錯或它的本質。爺爺是一個作家,閑來無事就會吟詩,爺爺曾吟過《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把數學學習與生活哲理結合起來,著實令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孩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四、要形成一套機制
一方面是形成定期開展活動的機制。如根據課本內容開展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一個單元進行一次課本知識競賽活動,每月一期手抄報評比活動,拓展資料展示活動等。
另一方面是制訂一些激勵機制。人是需要賞識的,尤其是小學生。教學可以跟少先隊的爭章活動結合起來,定期評選一些優秀數學日記、小情報員、課本閱讀每周之星等,提倡以精神鼓勵為主,避免過分的物質刺激。
五、要提供一個平臺
一個是展示的平臺,就是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可以展示他們進行閱讀所得到的能力提高或知識增長的平臺,如日記分享、知識競賽等。另一個是分享方法的平臺,可考慮定期組織一些學生個人小講座或論壇之類的活動。
六、要介紹一些方法
小學生由于閱歷等方面的限制,對于進行有效閱讀的方法還是相當欠缺的,這就需要我們做適當的提示或介紹。教師可以制作課件向學生介紹“課本還可以怎樣讀”和“還有什么可讀”等,拋磚引玉,給學生做個提示。
其實,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習慣的方法是多樣化的,且也是具有個性的,而學生可閱讀的教學素材是多方面的,除了課本以外,還有其他各種教輔資料、數學科普讀物等。但無論如何,目的只有一個,通過多維度的對數學閱讀的關注,以期培養學生對數學閱讀的感情,進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達到人人都能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目標。
(作者單位:海南省瓊海市教育局小學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