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平
近年來,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明顯增加,爺爺、奶奶隔代教育的現象和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的同代教育現象日漸增多,造成學生思想教育缺位,學習成績下滑,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不讓一個農村孩子掉隊是農村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責任。為此,我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開展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關注學生差異,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教學策略”課題實驗研究,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總結,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現撰文如下。
一、建立互助型學習伙伴關系
互助型學習伙伴不是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也不完全等同于合作學習中的分組,而是教師通過全面了解學生的居住區域、家庭背景、親戚關系、社會關系等情況,在安排寄宿、編列小組時充分給予適當的考慮。這種居住在同一個自然村、同一個片區或一些有親戚關系的學生,他們會自然地聚攏在一起,形成一些相對固定的人群。
例如,我校三年級某班,學生主要來自三個自然村,其中兩個自然村較遠,也較小。同班學生數只有5至6人。這些學生平時都是星期天上學,星期五回家的寄宿生。教師就把他們分別編列成“黑木耳學伴”和“水仙茶學伴”(兩個村分別以生產黑木耳和水仙茶出名),還將一位中心村籍的、學習較好的班干部也編進“黑木耳村學伴”中,因為她和該村的一位同學是表姐妹,既可在生活中提供些方便,又能輔導、帶動其他學伴。教師利用班隊課組織學伴們討論平時在校生活、學習、做作業、做活動、玩耍,以及外出時應遵循哪些共同的約定,每星期上下學時,記住互相提醒應當攜帶哪些物品、周末作業有沒有按時完成等。通過教師有意識地進行組織、引導與教育,促使他們在相處、學習、玩耍等活動中,漸漸地由天然的、松散的“人群”,轉變為有著相同的夢想、接近的愛好、互助的情懷,能彼此玩得起來、學得進去、幫得上忙的互助型學習伙伴。
二、開展診斷型目標導學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如果教學目標過于籠統或整齊劃一,就不利于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有效掌握。為此,我們每個單元都會對學生進行診斷型測驗,對與本單元知識有聯系的知識點進行檢測,根據測驗結果,把學生分成初、中、高的三階程度。再對教學目標按照小步子、分層次達成為原則進行制訂。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整數”一課時,制訂的分層次知識和技能目標是——高階目標:能理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會正確、熟練計算小數乘兩位整數的乘法;中階目標:學生能理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會正確計算小數乘兩位整數的乘法;初階目標:學生能理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會熟練計算小數乘一位整數的乘法,會正確計算小數乘兩位整數的乘法。對初階程度如何過渡到中階程度,按照小步子原則,將教學目標進一步分解成小數乘一位整數和小數乘兩位整數兩個層次,而小數乘兩位數又細化為沒有進位的、有進位的、積中間有0、積末尾有0等多種情況,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和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形成計算技能。
三、強化針對性的教學指導
由于開展診斷型目標導學,教師對學情有著精準的把握。課堂上,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教學就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會主動捕捉不同學習伙伴的表現、不同程度學生的反應,根據課堂上的反饋及時、準確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和課堂訓練,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同一課堂內有不同收獲,并能從較低程度有效地過渡到較高程度。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人教版五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商中間有0的除法”“試商偏慢”等。針對“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情況,教師采取錯例分析、針對訓練、驗算除錯等方法,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理解“除到哪一位,商要寫在那一位的上面;哪一位不夠商1要商0”的算理。而對“試商偏慢”的情況,首先是堅持每節課開展“括號里最大能填幾?”,形如( ?)×40<324等的訓練;其次是引導學生積極總結試商經驗,如通過計算25÷50,12?郾5÷25,23?郾8÷46,23?郾8÷4?郾7,23?郾8÷4?郾5,觀察首商有什么特點?被除數的前兩位的大小和除數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得出這些題目的首商是5或4,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且等于或接近于除數的一半。最后,讓學生舉幾個類似的例子,再一起總結出“除數折半商4、5”的試商經驗。這樣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掌握計算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的數感和計算能力。
四、做好隨訪型課外輔導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日漸增多,爺爺、奶奶沒法有效進行監督和輔導,不少留守兒童學習缺乏自覺性,甚至出現在家瞞家長,在校騙教師的兩頭誆現象,經常出現課內有作業,課外沒作業;課內是聽寫,課外是抄寫;課內脫式計算,課外計算器計算;課內真背誦,課外沒翻書……時間長了,學生所學知識難以得到鞏固,技能訓練沒法得到強化,還會因此形成不做作業等壞習慣,學生的學習成績勢必受到影響。因此,要切實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隨訪型課外輔導。教師要對非寄宿的學生經常登門家訪,除了了解學生在家的整體情況外,更主要的是對學生的完成作業情況進行現場了解、現場檢查與現場輔導。這種隨訪可采用預約家訪或隨時抽查等形式,意在督查學生的家庭作業完成情況,敦促學生養成自覺作業的良好習慣。曾經有一位四年級的小學生劉某學習非常優秀,半學期來計算作業幾乎全對,但考試成績卻不甚理想,令人費解。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多次找來劉某并開導他,但收效甚微。有一次發現劉某做課堂作業時用計算器代替筆算,于是,任課教師決定登門造訪。經過家訪了解到,自從年初他父母雙雙去深圳打工,劉某和妹妹就與六十多歲的奶奶共同生活。奶奶年紀大了,只能管兩兄妹吃穿,卻無法顧及他們的學習。自從學了“用計算器計算”一課后,家里買了計算器,家庭作業的計算題都是用計算器算的,每次計算作業都是全對,上課也就不用聽了,結果越學越差。了解了情況,找到了原因,教師和劉某的父母取得聯系,先將計算器代為保管,并分數次為劉某補缺補漏,終于使他迎頭趕上。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農村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孤獨?是喧鬧?是寧靜?是陽光?只有教師走進學生的生活圈子,了解他們的另一面,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關注每個學生的差異,分類進行教學、指導和輔導,讓每一個農村的孩子都不掉隊,都能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橋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