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摘 要:該文介紹了小型養豬場在飼養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常見的問題;并提出應對措施。主要包括:科學選址,改善豬舍環境,選擇適宜品種等。為養豬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型養豬場;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1-71-02
1 常見的問題
1.1 豬場選址、規劃不合理 很多小型養豬場是“轉型產品”。由散養農戶發展而來,由于受資金和技術的限制,豬舍建設簡單,功能區布局不合理。一些豬場建在村莊河流周邊,對村莊環境的污染嚴重;車輛和村民在豬場周邊經過,豬群感染病原微生物和發生傳染病的幾率增加,給防疫帶來威脅;一些養豬場進入場區沒有消毒池、消毒室,場內無害化處理設施,等等。這些問題會增加后期管理難度,影響豬場正常發展。
1.2 豬舍建設不專業 豬舍建造極其簡陋,內部設施不足,無法滿足生產需要。皖南地區夏季天氣炎熱、濕度大,冬季天氣寒冷、干燥,自然條件下不適合豬的健康生長。從目前來看,很多小型養豬場豬舍建設不達標,存在保溫與通風矛盾。通風不良會導致豬舍內的氨氣含量高、濕度過大,嚴重影響豬的健康;通風過度又會導致舍溫過低。
1.3 品種 經濟實力差的中小型養豬場盲目引種,大都以近期的經濟效益為基本目標。為了節省資金,一些養豬戶選擇生產性能差或健康無保障的種豬或土雜豬;還有一些養豬戶以貌取勝,直接在商品豬中尋找外貌看似優良的母豬留作種豬,嚴重影響了養豬場以后的發展。
1.4 飼料供給不科學 目前很多小型養豬場存在著豬飼料供給不科學的問題。如在飼養方面,通過改變飼料配方等手段降低成本,單一的選擇飼料來源,在飼料中隨意添加抗生素;喂養方式傳統,不定時、不科學定量。同時仍有少數養豬戶用泔水喂豬,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通過蒼蠅等傳播,給環境帶來嚴重影響。
1.5 消毒與防疫不到位 很多小型養豬場無嚴格的消毒制度,執行消毒工作隨意,消毒不到位、不徹底、不同步;盲目選擇消毒藥,配制濃度不準確,致使消毒效果大大降低。有些養豬場沒有設置科學的免疫程序;有些養豬場十分重視疫苗免疫工作,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在實際操作中中,往往因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質量不過關;疫苗運輸、貯藏、稀釋不當;疫苗免疫操作不規范;沒有及時進行免疫等等,導致免疫實效差,失去了免疫應有的作用。
2 應對措施
2.1 科學選址 養豬場的選址要距離村莊、居民區、主干道等500m以上;距離其他養殖場、屠宰場等3km以上。按照動物疫病防控的要求及人畜和諧相處的原則,選址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供電穩定。新建豬場科學規劃布局,入場口要設置消毒池、消毒室,生產區、生產輔助區、生活區要嚴格區分;有病豬隔離圈、污染物處理設施,實行“雨污分離”。同時,還可以對老場進行合理改建,注意功能分工,盡可能完善必要設施。
2.2 改善豬舍環境 修建豬舍時必須把當地夏冬兩季氣溫,作為豬舍建造模式的重要依據,夏季有的通風、降溫設備,能降溫;冬季的取暖、升溫設備,能取暖保溫。不同的豬,對溫度的要求不一樣,妊娠母豬的最適溫度范圍在18~21℃;哺乳母豬的最適溫度在20~22℃;哺乳仔豬溫度需要保持在:29~33℃;保育仔豬的最適溫度在22~25℃;育肥豬的最適溫度:19~22℃,溫度過高和過低,都會導致日增重減少、飼料消耗增加、疾病增多等。豬舍要及時清理打掃,保持豬舍內一個良好的通風環境,濕度要控制在60%~70%。
2.3 選擇適宜品種 品種是提高養豬經濟效益的首要條件,品種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豬的生產性能、飼料消耗量、飼養周期和料肉比等。養豬戶可以根據當地市場對肥瘦肉的需求情況,選擇不同的品種,自繁自養的一定要堅持引入正規企業出產的種豬,并選擇最佳雜交組合方式。如太湖豬與長白豬或大約克豬雜交的二元后代母本,配杜洛克父本的內三元商品豬,仔豬抗病力強、易管理、瘦肉率高、生長快、報酬高。飼養優良的雜交豬,可使母豬每窩斷乳仔豬增加l~2頭,增重提高l0%~30%,飼料利用率提高10%~l5%。
2.4 科學供給飼料 小型養豬場可自配飼料以降低成本。飼料配制不僅要做到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配比的均衡,還要注意飼料的新鮮和適口性,并且要保證無發酵、霉變、化學污染,有害物質、微生物及藥物添加劑等符合國家相關規范,這樣才能有利豬的生長和無公害養殖的技術要求。農村地區可就地取材,選擇合適的時令農產品補充喂養,這樣營養成分高,價格又便宜。但是要注意,新鮮的葉類飼料飼喂之前要清洗干凈并晾干;玉米、豆類、稻谷等要粉碎;菜籽餅、棉籽餅等飼喂之前要去毒等。同時,農家飼料應遵循隨用隨配的原則,不宜長期保存,以防霉敗變質
2.5 強化消毒與防疫措施 養豬場應制定一個嚴格的消毒制度,并堅持執行。應遵循“高效、安全、穩定、經濟、方便”的原則,選擇3種以上不同成分的的消毒液,輪換交替使用。使用方式一定要參照標簽說明,不能隨意。一般情況下,舍內帶豬消毒以7d左右1~2次為宜,在疫情流行期間或養豬場存在瘟疫流行的威脅時,應增加消毒次數,隔日1次。疫苗免疫是保障豬場安全生產的基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疫苗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制豬傳染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養豬場應根據本場的實際情況,考慮本地區的疫病流行特點,結合本豬場的飼養管理、母源抗體的干擾以及疫苗的性質、類型等方面因素和免疫監測結果,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不能光依靠政府提供的3項強制免疫疫苗,購買疫苗要從正規渠道采購,科學運輸、保存,接種時要掌握疫苗的用法和注意事項,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免疫接種。
3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很多小型養豬場在飼養管理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原因是由于這些小型養豬場的養殖戶及管理者的觀念較為落后,設備技術距離養殖先進層次也有較大的距離,這從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型養豬場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因此,小型養豬場管理者必須要做到改變傳統落后的養殖理念、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更新自身的設備,這樣才可以成為“高產高效”的養殖場。要選擇“良址、良種、良舍、良料、良管”的標準化養豬模式,才能有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劉宏衛,丁玉臣,解國慶,等.養豬場在飼養管理上存在的問題[J].養殖技術顧問,2010(03).
[2]胡成波.中小型豬場存在的若干問題及改進建議[J].養豬,2010(06).
[3]裴抗,歐明濤.家庭式小型養豬場的管理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13(05).
[4]李良華,宋忠旭,徐小娟.湖北省中小型豬場的管理措施不足與改進[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0(24).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