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婷婷(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 連云港 222006)
“互聯網++”時代編輯的“華麗轉身”
——論新媒體編輯的角色定位
莊婷婷
(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 連云港 222006)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媒體面臨重大變革,對媒體從業者來說,也是機遇和風險并存。特別是對編輯而言,怎樣轉型,從傳統的紙媒編輯轉向新媒體編輯,并不斷適應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發展,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筆者從自身從業經歷和工作時間入手,指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新媒體編輯,必須不斷學習,成為一名多面手,具備正確研判信息引導正確輿論導向、主動策劃以“全媒體”思維做新聞和掌握多種新媒體技術的能力。
關鍵詞:新媒體;編輯;信息研判;全媒體;新聞
如今,新媒體的發展如火如荼,當微博逐漸走向衰落,網站成為新媒體中的傳統媒體時,微信、APP客戶端等新興渠道正興起。在這場傳媒變革中,記者和編輯行業首當其沖。對于記者來說,主要工作還是采寫稿件,工作內容基本未變,但對編輯這個行業來說,卻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網絡傳播的邏輯結構是環形分布式的,具有雙向交流的特點,使得傳受雙方較之傳統媒體而言,雙向交流的發生更為經常也更為深入[1]。網絡新聞受眾需要的不僅是眾多的信息,而是共同的理解,這就要求新媒體編輯必須學會分享信息、精心處理信息,并將之轉化為共同的知識。新媒體編輯應該“成為人類全部知識的電子檔案的照看者,成為具有預測能力的電子圖書館的管理員,而不單單是簡明新聞的播報者”[2]。
過去的報紙編輯,更多的承擔著編校的責任。但對于新媒體編輯來說,除了懂新聞,能編校,做出吸引人的標題外,還需要有全局觀和懂得多種技能。策劃主題、熟練使用各種圖文處理軟件、以及在海量資訊中做出自己的研判……筆者目前同時擔任報紙編輯和新媒體編輯,深刻體會到,做一名合格的新媒體編輯必須是一名多面手,具備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下文將詳細論述。
“當媒體不再掌控機構特權,當大規模業余化的旗幟被高高舉起,當社會性工具清除了公眾表達就的障礙,當任何人在任意時間都可以發布任何事情,這就是一個‘人人皆知’的時代。[3]”
作為一名新媒體編輯,對信息進行研究判斷,進行有效甄別,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新媒體引導網絡輿論的第一步是編輯要認真調查求證,通過專業媒體機構的公信力,使網民、微粉和社會公眾了解真相,并據此做出準確評判,以保證網絡輿論和相關社會輿論的正確走向。
2015年端午節(6月20日),連云港發生一起疑似兒童被拐事件,兩歲半女童“格格”在家門口失蹤。在傳統媒體受時間限制不能發聲時,新媒體及時、無版面限制的優勢就凸顯出來。連網及其旗下的連云港發布微信、微博,連云港通客戶端迅速和警方和女童家人聯系,及時播發最新進展,號召全城行動,尋找“格格”。
但與此同時,女童家庭有債務糾紛等虛假不實信息在網絡上蔓延。在這樣的情況下,連網的新媒體編輯并沒有一味追求速度,而是以“求實”為第一準則,和警方及女童家人保持密切聯系,認真調查求證,以辟謠的形式發布最新權威信息,幫助網友和微粉有效甄別信息,積極引導社會輿論。
隨著微信、APP客戶端等平臺的興起,對新媒體編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策劃新聞報道時,編輯需要擁有“全媒體”思維,多渠道、多平臺進行報道,同時兼顧線下和線上活動。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筆者作為連網的首席編輯,在年初時,就把對抗戰勝利70周年的宣傳列為重點任務,并以“全媒體”思維積極策劃,展開一系列宣傳活動,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2015年6月份,“豐碑——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連網特別專題”推出,內容囊括連云港抗戰風云錄、在連戰斗過的抗戰將領、抗戰老兵、連云港抗戰史實以及抗戰遺跡等,同時推出手機H5頁面專題;此外,還推出了抗戰老兵系列視頻訪談,在連網、連云港通客戶端、連云港發布微信微博、花果山下論壇、手機報等平臺上的顯著位置推送;組織網友、微粉和大學生記者團參觀連云港市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
在全國性的“暖新聞”宣傳中,國內網絡媒體,無論是新華網、鳳凰網、網易等知名網站,還是其他地市級網絡媒體,基本都是采取在新聞前加上“暖新聞”的標簽,每天在首頁推送一條的做法。而連網作為連云港第一新聞門戶網站,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契機,反應迅速,及時策劃,推出網絡專題、手機H5頁面以及相關的線上線下活動,受到省市宣傳部以及社會各界的好評。連網“暖新聞”專題,以“人,溫暖城市;城市,溫暖人心”為主題,匯聚了連云港每天發生的溫暖人心的新聞,既囊括了港城先鋒等重大典型,又先后報道了高溫下修路的大爺、“愛管閑事”的環衛工人等身邊小事,以及“港城葉欣任”、“最美港城人”、“行進港城精彩故事”、“清潔海岸義工團”、“福彩連心”等連云港名片和連網知名公益品牌,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微信平臺推出“暖新聞”H5頁面,借助“連云港發布”十幾萬微粉,進一步推廣“暖新聞”;微信、微博和客戶端開設“暖新聞”欄目,定期推送相關新聞資訊;在微信、微博、連云港通客戶端和連網花果山下論壇上開設話題#說說我身邊的溫暖故事#,和網友、微粉互動;推出線下活動“墻上的面包”,以微小力量行溫暖之事,通過連網、“連云港發布”微信微博、“連云港通”客戶端等平臺進行宣傳,以“感謝環衛工人”為主題,號召市民在萬千糕餅店購買面包時自愿多出幾元錢,在門店里做出標志,環衛工人在店里看到標志,就可以免費領取面包,以此讓環衛工人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
“全天候”指新聞的傳播沒有間隔性,處在一天24小時的守候狀態。傳統媒體往往受到出版時間的限制,通常是第一天的新聞第二天發,具有滯后性。而網絡媒體具有及時性的特質,完全沒有限制,可以24小時發布各類新聞和信息。
同時,和傳統媒體的地域性不同,網絡媒體的受眾分布在世界各地,隨時隨地都可能產生閱讀新聞的行為。這就要求新媒體編輯必須“24小時”待命,一旦有新聞發生,無論是深夜還是凌晨,都需要立即發布新聞,以保持新媒體傳播的及時性。
以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旗下的新媒體為例,無論是網站編輯,客戶端編輯,還是微信、微博編輯,都是實行24小時值班制,以確保及時推送新聞。除了微信是每天固定時間推送外,網站、客戶端和微博都是采取“固定更新+不定時更新”的模式,即每天兩個固定時間整體更新和不定時局部更新。這也要求新媒體編輯要及時關注相關熱點,并及時跟進。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編輯必須不斷學習,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形式。以筆者為例,目前同時兼任報紙編輯和新媒體編輯,而從事新媒體編輯工作是從最初的網站編輯、手機報編輯到微博編輯、微信編輯和客戶端編輯再到現在的首席編輯。可以說,目前新媒體的編輯種類筆者幾乎都從事過,也深深地體會到學習能力對新媒體編輯的重要性。
和傳統新聞編輯不同,新媒體編輯受技術的影響最深,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將影響新媒體編輯工作的內容與方式方法。這種影響可能是漸進式的,也是瞬間突破性的。新媒體編輯必須要在技術上迅速跟進,才能增進新媒體的競爭力。
作為新媒體編輯,不僅要不斷學習新技術,還要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去整合新聞內容,增強表現形式,提高信息服務的質量,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除了文字功底、新聞敏銳性以及編校能力外,還需要熟練使用多種軟件。圖片處理是基本技能,視頻、音頻剪輯也要略通,而且網站、微信、客戶端往往使用的是不同的后臺,新媒體編輯必須熟練使用這些后臺,才能根據它們的不同定位將新聞推送到不同的平臺。
此外,專題制作能力已經成為新媒體編輯必備的能力。除了策劃、資料搜集以及編輯工作外,新媒體編輯還需要具備簡單的美編能力,利用后臺自帶的模塊,獨立完成一個簡單專題的所有制作。在移動互聯網興起后,H5頁面的制作,客戶端和微信的運營,也成為新媒體編輯需要學習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雷躍捷,辛欣.網絡新聞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 左賽春.《紐約時報》網絡版與《人民日報》網絡版編輯特色研究[D].中國社科院究生院,2000.
[3] (美)克萊·舍基著.胡泳,沈滿琳譯.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傳馨]
中圖分類號:G2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138-02
收稿日期:2015-12-05
作者簡介:莊婷婷,女,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編輯,碩士,主要從事編輯工作。